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题目。
小 野 猪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 Deledda意大利)著 吕六同译
清晨的太阳投射出明丽的光辉,小野猪刚刚睁开惺忪的眼睛,大千世界的三种美妙的色彩便立即映照于它的眼帘——远处天空、大海、山峦的背景上,绿的颜色,红的颜色,白的颜色,熠熠闪烁。
七只猪仔贪婪地吮吸着母亲的奶头,年轻的母野猪刚刚用舌头把它们逐个地舔了一遍,它们当中最后一个呱呱坠地也是最勇敢的猪仔,因吸足了奶汁而怡然自得,立即”噔噔”地离开了它的诞生地——一棵高大的橡树投下的浓密的阴影形成的小天地,朝广阔的世界奔去。母亲发出一声尖厉的嚎叫,向它召唤,但小野猪毫不理会,母猪用嘴把残留在苔藓上的最后几棵橡子咬碎,发出阵阵嘶鸣,呼唤它的儿女。六只小野猪,全都长着一身金黄、乌黑两色相间象绸带一样柔软光滑的绒毛,你追我赶,互相扑打着,跑了回来,唯独第七只小野猪,那个最先到外界去冒险的勇敢者,却不见踪影。母亲睁大布满血丝的眼睛,用那充满柔情而又狰狞可怕的目光巡视周围,露出雪白的牙齿,象山上的啄木鸟一样发出凄厉的悲鸣,然而,小野猪没有回答,它再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小野猪尝到了高贵的奴隶生活的一切痛苦。曾经有许多次,少爷差一点要把它扼死;从那仿佛波浪一般荡漾的天蓝色褶裙下,曾经无数次飞出一双美丽的脚,对它重重地踢来;又有多少次,女佣人嚷嚷: “等到少爷生日那天,我们把它烤着吃了!”
少爷藏在花园的那一头,他带着猎枪、手枪、佩刀和长剑,正在玩打猎的游戏。他瞄准小野猪,忽然又怒气冲冲地跑过来,用脚猛烈地踢它。
一天,厨房里的所有蒸锅都冒出了沸腾的热气。美丽的女佣人在缭绕的烟雾中显得格外神采飞扬,仿佛在傍晚的暮霭迷蒙中显露出的一轮玫瑰红的明月。这天是少爷的生日。
他今天穿了一身淡蓝色的衣服,一头金发梳得油光闪亮,好象戴了一顶镀金的头盔……他朝小野猪冲去,聪明狡猾的小猫一溜烟地逃窜了。他把小野猪拽起来,从厨房的窗口扔到了菜园子里。
小野猪嗅到了灌木丛的气息,心里感到一阵欣喜的兴奋和饱餐后的怡然自得。他瞧见少爷站在厨房的窗子跟前,从皮套里掏出一支手枪,但它却不明白,为什么爬上橡树顶上的小黑猫痴呆地张开嘴,瞪大绿色的眼睛,惊慌失措地注视着它。
一团紫色的浓烟包裹了小野猪。它踉跄地扑倒在地上,闭上了眼睛;但过了片刻工夫,它又睁开粉红色的眼皮,最后一次看了看世界上最美妙的色彩——青翠的橡树,乳白色的房屋,它自己的殷红的鲜血。
【小题1】本小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小说的的开头和结尾在色彩的描写上有何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评析。(200字左右。1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扩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
【小题1】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4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中横线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小题3】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表现草屋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戴眼镜的女孩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雪天的纽约。59号公寓。
我从窗口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对面楼里舞蹈学校上课的情景。在大块的玻璃窗子后面,我的女儿正在给学生们示范爵士舞动作。
这群孩子里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每次开始上课前,她都会摘下眼镜,搁在椅子上,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又做什么美梦呢,卡特琳?”爸爸问我。“戴上眼镜吧。”我于是戴上眼镜,整个世界又回复到原来的坚硬、精确,正如它原本的样子,一点不曾被歪曲的样子。梦境烟消云散了。
我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团当过几年的演员,之后,就同妈妈一起开办了舞蹈班。妈妈退休后,我独自经营了一段日子,直到我的女儿和我一起工作。其实爸爸也该退休了,只是他还没想好。这也怪不得他,我至今仍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做哪一行的,所以退休的事也就无从提起。现在他和妈妈一起住在格林威治的一间小公寓里。基本上,我们一家子没什么特别好说的,这样的人纽约多的是。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我的童年是在巴黎的第十区度过的。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类似仓库的房子的楼上。每天晚上7点爸爸会把一楼仓库的铁门放下。就像一个乡下火车站的库房一样,那里堆满了箱子和盒子。每天都有人来寄放和寄发行李。除此之外,仓库里还有一个秤台很大的磅秤。
有那么几次,当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不在店里的时候,爸爸会一动不动地站在秤台中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表盘。还有几次,爸爸会突然对我说:“要不要一起来,卡特琳?”
于是我上去站在他旁边。他的手搭着我的肩,似乎是在等着照相。我拿掉了我的眼镜,爸爸也拿掉了他的。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醺醺然,时间静止了,感觉十分舒畅。
直到那天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撞见我们这一幕。“你们在干什么?”他大喝一声。醺醺然的气氛一扫而空,爸爸和我重新戴上了眼镜。“你不是看到了吗?我们在称体重。”卡斯德拉先生烦躁地走进了玻璃帷幕后头的办公室。
卡斯德拉先生是在妈妈离开后才来和爸爸一起工作的。妈妈是个美国人,芭蕾舞演员。她二十出头的时候随她所在的舞团来到巴黎巡回演出,并在那里邂逅了爸爸。接着两个人定下终身。结婚后,妈妈继续在巴黎的音乐厅跳舞。不过几年后,妈妈思乡成疾,回了纽约。爸爸答应她,一旦他处理好“生意上的事”,就去美国一家团聚。
每个礼拜,爸爸和我都会各自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航空信。妈妈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道:
卡特琳我的宝贝,来个紧紧的拥抱吧!
爸爸本来是请卡斯德拉先生来当秘书的。而卡斯德拉先生年轻时曾准备过文学学位考试,就这样成了爸爸的合伙人。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教训人。他还喜欢宣布坏消息。一大早,他就坐在办公桌前面慢条斯理地看报纸。爸爸坐在他对面,摘了眼镜,听他用带着南部口音的腔调念灾难新闻和犯罪报道。
“你有没有在听啊,乔治?”卡斯德拉先生对爸爸说,“你总是心不在焉,逃避现实,戴上你的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吧!”“非得这样吗?”爸爸问。
卡斯德拉先生的另外一个癖好是:挺着胸脯口授信件。有好几次,我看见爸爸无可奈何地在打字机上“叮叮当当”地敲着卡斯德拉先生口授的商用信件,却不敢——哪怕委婉地对他说其实这些信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但如此,他对我也不放过,连我的作文他都强迫要念给我听写。还有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刚从学校回来,卡斯德拉先生硬要看我的成绩单。
到美国之后,有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问起他为什么给卡斯德拉先生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让他干预我们的生活,包括支配我们听写、教训我们道德规范等。
“没法子,”爸爸说,“他曾经在危难的时候救过我。”但是他不肯说其中的细节。我只记得有一回,卡斯德拉先生冲爸爸嚷道:“乔治,你应该不会忘记,让你免除牢狱之苦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卡斯德拉先生结识爸爸之前,是一所郊区中学的法文老师。他还借爸爸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梦幻般的叙述,细腻展示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女生活中的温馨亲情,而小说温情的气氛中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B.第三段中戴眼镜的小女孩的出现,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引出了“我”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小女孩摘下眼镜的原因和“我”当年摘下眼镜的原因一样。
C.童年时期,“我”和爸爸生活在巴黎,而妈妈却生活在美国纽约,这使“我”感到很难过,幸好妈妈每个礼拜都会给“我”写信。
D.“我”爸爸摘下眼镜是为了逃避现实,戴上眼镜看清世界的真面目让他无奈,而卡斯德拉先生总要爸爸戴上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E.卡斯德拉先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他的形象。
(2)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卡斯德拉的形象特点。
(4)小说的标题是“戴眼镜的女孩”,文章中也多次出现“眼镜”,请结合文本探究“眼镜”的深刻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冕之王——孔子
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政治法典“周礼”已开始动摇,孔子主张对“周礼”应有所“损益”,才能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但这一主张在当时政局不稳的鲁国无法实现。公元前517年,孔子便率弟子赴齐国,向齐景公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实,各按其等级身份行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复周礼,维持统治。齐景公很高兴,准备重用孔子,却遭到晏婴的反对。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他提出的“仁”内涵很广,几乎包含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但主要是“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礼,维护宗法制的上下尊卑关系是礼;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仁。他还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之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把“仁”用作推行“礼”的保证。“礼”规范了“仁”的内容。所以他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他当上鲁国的中都宰(首都市长),又晋升为管理工程建设的司空,后又升为管司法工作的司寇。不久,参加了齐景公提议的齐鲁两君夹谷会议。会上,他当场揭穿齐国劫持鲁定公威胁鲁国的阴谋,并迫使齐国退还侵占鲁国的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的奇迹。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仅“闻国政三月”,就使鲁国风俗大变。但由于鲁定公态度渐渐消极,加上齐国的离间,孔子只得率领弟子辞职离开。
孔子离开后,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公元前484年,已68岁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重新从事教育工作。此时,他的教育目标由过去培养弟子参加政治活动,转变为侧重培养弟子做学问的能力。孔子认为,人虽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之分,但应重视“学而知之”,强调知识于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肯定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来者不拒。他以学“礼”为主要内容,注重孝悌等道德的训导,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鄙视“学稼”“学圃”等生产劳动。虽然其教育思想是为恢复和保持奴隶主统治,但许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主张“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对于学过的东西,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温故而知新”;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多闻”“多见”,对有疑问的地方,不要乱解或盲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晚年的孔子主要是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他收集夏、殷、周的文献资料,整理编订出了《诗》《书》《易》《礼》《乐》等文化典籍,并将鲁国史料加以删订,整理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典籍包含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学、文学、史学、文化制度、社会情况和历史事迹等丰富的内容。在保存史料的同时,系统地表达了儒家的基本观点。
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体系,影响遍及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热衷政治活动,也很有政治才华,但他从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和实践自己的政
治理论主张,并不是仅仅为统治者本人的利益服务,因而总是失败。
B.孔子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很有价值,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恢复和保持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是倒退和反动的,有些主张也是必须批判的,比如鄙视生产劳动。
C.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弟子们的从政能力;后一时期,教育目标有所改变,以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能力为主。
D.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这一工作意义非凡,不仅使我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也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题2】文本讲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重要活动?请概括说明。
【小题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又很强调“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D.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B.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竹,多少管弦,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⑥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文章第⑫⑬段共用了六个问句,表面上是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D.“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小题2】文中第⑨段两个“收容”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加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