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4分)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2分)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2分)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小题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2分)
【小题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E、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①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又。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我陪她看了一场京剧,是省京剧院在五月份推出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回顾展”,上演的是<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磐石湾)《海港》等的片段。当舞台上出现穿着蓝军服、戴着红袖标的娘子军时,母亲直摇头。而到了《磐石湾>的演员演唱“负伤痛冲破千层巨浪”时,她干脆堵起了耳朵。好不容易捱到戏散,她得救般地对我说:“这样板戏有什么好看的?太难听了!现在怎么还演这个?这东西怎么还成了‘经典’了?”母亲接着说了一大堆传统折子戏的名字,什么<打渔杀家><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杜十娘》《空城计》等,1她说:“还得是这些老戏是个东西啊,样板戏那叫什么玩意啊。”听了她的话,我回去后给她放梅兰芳的唱碟,谁知她对我说:“换了换了,我最不喜欢梅兰芳的戏了。”我诧异,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喜欢男人扮女声,听起来不舒服。”母亲真是本色到家了。
⑤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母亲伸出手来,绘声绘色地学着演员:“这边观众的掌声不热烈呀,给点掌声好不好啦?”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得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那么低俗,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花着钱遭着罪,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⑥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五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说坐飞机要是一个乘客,人家都得给飞,电影票呢,哪怕只卖出一张,他也会给放的。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蒙古包、羊群和纯朴的牧民时,母亲慨叹了一句:“这是真景啊。母亲看过两部流行大片,对里面电脑制作的假景很反感,所以这真实的场景让她觉得亲切。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文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虽然它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老井》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湖。
⑦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⑧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犬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母亲的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结合对“母亲的文化”的内涵的理解,简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小题4】这篇散文还有一个题目《两个人的电影》,你认为那一个题目更好,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个老病号
【美】利恩·朱格史密斯
三个月前赖沃顿小姐开始在一家诊所当护士,就她的记忆所及,三个月了,那三个老太婆极有规律地每周来两次。只有当她们紧挨着坐在一条长凳上,伸出青筋暴突的老腿时,她才能把她们一一区别开来。她们咯咯傻笑时,门牙缝清晰可见;每人都从破旧的帽檐下漏出一绺灰黄的头发,每人都穿着污渍斑斑、宽大的罩衫,每人的腿上都生有同样的毛病。
在诊所里面,三个老太婆却像亲姐妹一样,她们一起向新来的病人问这问那,给他们忠告。只要医生在诊所里面,她们就毕恭毕敬地沉默着,除非他讲他那古板的笑话或呵斥她们时,她们会立刻咯咯傻笑起来。无论医生说什么,都能引起她们驴鸣似的笑声。
今天早晨,三个老太婆最早走进四号诊室,在长凳上挨个坐下。每当赖沃顿小姐叫外面的病人到四诊室,她们的眼光就会一起转向诊室的门。
一个脸色苍白的女人抱着一个又哭又闹的婴儿走进来,把绿色号码牌交到四诊室,在她们对面坐下来。贝茨太太问孩子的母亲:“她生了什么病?”法蕾尔太太和加费莉太太以当过母亲的眼光打量着婴儿。
“她的手臂感染化脓了,不吃东西。”母亲摇着啜泣的婴儿。
“给她吃蜂蜜和茶。”加费莉太太说。法蕾尔太太说:“你要——”
“这里谁是医生,你们还是我?”医生来了,“告诉我,你们什么时候想起取代我的工作?”
三个老太婆用食指按住她们痴笑的嘴唇,现在她们不再去理会那个生病的婴儿。
“还有谁要到四诊室?”赖沃顿小姐在走廊里叫道。
突然三个老太婆眼睛一亮,一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走过来,在她们旁边坐下来,样子看起来既甜蜜又成熟。三个老太婆看见她脱下丝袜,漂亮纤细的腿上只有一道两英寸左右的伤痕,皮肤比牛奶还白。
但是,加费莉太太不能再盯着她看了,因为医生的手指正按着她突出的静脉,她必须柔顺地望着他的脸:“你最好不要通宵跳舞,否则就好不了。”
三个老太婆高兴地咯咯傻笑起来。当医生检查贝茨太太的腿时,她脸上也绽出温顺的笑容。而当他走到法蕾尔太太跟前时,却皱起鼻子:“建议你自己去洗洗腿,让可怜的护士喘口气。听见没有?”
这次,三个老太婆驴鸣般的傻笑比任何一次都响。他们看见医生转向婴儿,都故意拖延着不让赖沃顿小姐给她们的腿上药,以便看看医生和那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
“你有什么病?”医生问。
她对他迷人地微笑着。“我在楼梯上摔了一跤——我的房东居然不知道把房子里的楼梯弄得安全点——这儿受了伤。”她洁白尖细的手指指着擦伤的地方。
他仔细检查了伤口,低声对赖沃顿小姐交代处理意见,加费莉太太失望地准备离开她的座位。那个漂亮女人说:“严重吗,医生?”
“你受伤了,不是吗?”他讥讽地说。
三个老太婆又用那种熟悉的声调咯咯笑起来,可是声音很轻,她们怕被赶出去。现在她们的腿已经包扎完了。
“是的,”漂亮女人说,“可我想知道怎么对我的律师讲,假如——”
“哦,你的律师?”医生大笑起来,“我明白了,你想起诉。好吧,女士,你可以告诉你的律师:任何人不小心在楼梯上滑倒都要比你现在的伤口大。”
三个老太婆垂下头,僵硬的手指捂着嘴,控制住不让笑声爆发出来。漂亮女人的眼里闪出怒火。“我不明白为什么你用这种腔调说话。”她愤怒地说,“免费并不是我们不能被当人一样看待的借口!”
三个老太婆屏气凝神地等待着,她们的嘴唇做好了为医生的妙语而张开的准备,可耳朵里等来的只是沉默。她们满是眼屎的眼睛看着医生转过背去站在那儿。三个老太婆相互凝视着,低声低语,没有人笑。
她们一脸苍白和疲惫地站起来。在门口,她们被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堵住了。她们叫他专家医生。
“正是我需要的老朋友。”他清脆地喊道,转向医生,“她们都是静脉曲张吗?她们有趣吗?对我周五晚上的演讲有用吗?”
“我给你看她们的病历表。”医生说。
专家医生搓着手,“你们三位小姐周五晚上愿到我那儿跳舞吗?”他开心地高声道。
三个老太婆互相看看。那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的高跟鞋在地板上一路喀拉喀拉响过去。
“不!”贝茨太太沉重地说。
“不!”法蕾尔太太看也不看地说。
“不!”加费莉太太说,拉拉她满是污渍的绷带边,“免费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是人。”
接着,三个老太婆垂着头,一脸阴沉,步履艰难地走出去。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欣赏》,有删改,乔向东译)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三个老病号》的故事发生在一家诊所里,里面的医生看不起前来治病的病人,三个老病号也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了,感觉不到受到了歧视,并且对医生和诊所怀有崇敬的心情。
B.因为三个老太婆都带着破旧的帽子、穿着有污渍的罩衫,护士赖沃顿小姐只有看到她们的病腿时才能准确区别她们三人分别是谁,这说明了护士对三个老太婆的脸根本没有正眼看一下。
C.三个老太婆与抱着哭闹的婴儿的母亲搭话的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方面表现了三个老太婆对诊所的熟悉,有炫耀的意味;另一方面表现了三个老太婆在诊所无所事事,拿其他病人取乐。
D.最后一段描写了三个老太婆“一脸阴沉”的神态,这与前文她们的“咯咯傻笑”对比,再加上她们的动作“艰难”,就真实地刻画了三个老太婆拒绝专家医生的邀请后的心理状况。
E.小说以细腻精妙的艺术笔法生动地描绘了三个老太婆的形象,并且有力地刻画了她们性格的发展和转变,使得她们三个的形象由单纯变得丰满。
(2)小说多次描写三个老太婆的“笑”,这样写有何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3)小说是如何叙述三个老太婆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为何写三个老太婆拒绝专家医生跳舞的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小题2】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4分)
答:        
【小题3】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答:        
【小题4】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5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小题1】如何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中“解剖”一词的内涵?
【小题2】文中画线句“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通过阅读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你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忏悔意识?请简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