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理发
内森·杜尔
我走进昏暗的店铺,形销骨立、蓬头垢面。理发师拧开开关,一个歌手开始在老式收音机里轻声歌唱,电风扇在头顶吱吱作响,传递着一丝生机。我想要怎样,不知道。几个月前我就停止打理,现在,我的脸上,荒草丛生。
理发师点头示意,我轻叹一声,坐下。他用喷壶打湿我的头发,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然后我的头开始眩晕,惊恐和悲伤又开始灼烧我的喉咙。
几个月前,佛罗里达的医生告诉我,父亲病重。在X光下,能看到幽灵般的海星状物体绕在他的脖子上,同时紧紧纠缠着连接头部与心脏的血管。
现在的我依旧提心吊胆,剪刀的声音又将我带到医院里。我睁开眼睛看到一片片的头发坠落在地,理发师从纸袋里取剃须刀,然后我觉得我似乎又闻到了消毒水的味道,看到手术刀片侵入骨节,我几乎呕吐。
几个月前的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了父亲的肿瘤,但仍为时已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血液。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脖子上巨大的伤口让他再也无法吃饭和说话。我们昼夜守候,为他准备化疗。房间里一直回荡着医疗蜂鸣器和警报的声音。同时,他的胃里注进流质食物,我们不断轮流擦拭他发烫的额头。我看到他因疼痛而深凹进去的眼球,他在无声地尖叫。
几个月后的现在,在理发师的椅子里,我的牙齿仍在不断打战。身高6尺2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他生活井井有条,喜欢阅读,衣着考究。所以当几年后,我看到在病床上的他时,才会受到如此大的打击。他的胳膊虚弱地低垂着,因为疼痛而神志不清,变形的眼镜挂在鼻子上。我将毛巾放入温水中,在他脸上涂上剃须膏,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父亲一直对剃胡须要求严格,但现在,由于他使用的那些血液稀释剂,我不仅不能保证达到他的标准,而且一个极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他流血致死,此时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在医院的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竭尽了所能,然而,几个星期后,父亲还是离开了,在59岁的年纪。
痛苦的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离世,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痛苦还体现在,我们这些在医院竭尽心力地活着的人,要试着摆脱那白色的房间,试着让生活恢复正轨。我尝试了,但似乎消失的只是一天天的时间。
锋利的刀片滑过我的皮肤,理发师将我的头侧向一边,灵活的手腕翻动对付着我荒草般的毛发。他用两根有力的手指扶稳我的耳垂,沿着脸颊到下巴划出完美的线条。收音机里的歌手开始欢歌,理发工具在墙上整齐地排列,阳光开始从敞开的大门里倾泻进来。胡须被很熟练地修剪,我都记不清上一次这样精细的打理是什么时候,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有些愉悦。
终于修剪完毕,我看见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位失去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了新发型的年轻男子——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修饰整齐过。理发师满面笑容地打量着他的作品,启动吹风机,然后放下工具在我的头发上涂柠檬发油。荒草般的毛发被修剪掉了,我即将去面对崭新的一天。是的,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选自《意林》2011年第20期)
【小题1】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4分)
【小题2】试分析小说以“理发”为标题的好处。(5分)
【小题3】为什么要插叙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小题3】从文章看,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怎样才能产生艺术?(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血  乳
无尽的黑暗,冰凉、坚硬的废墟,孤独、无助,惊恐的他号啕大哭,他的嗓子哭哑了,嘴唇干裂——饿。
突然,他的唇触到了一个柔软的东西,热热的、暖暖的,像妈妈的乳房。他努力地探着身子,干裂的嘴唇一口叼住小小的乳头,用力吮吸着,浓浓的、腥腥咸咸的,不像妈妈的乳汁,妈妈的乳汁是香的、甜的,而且,妈妈的乳汁泉水般源源不断,他吮吸的乳汁却是一滴一滴的。
他吐出乳头,嘶哑着嗓子哭。哭累了,他睡了。
他饿醒了。他的唇又触到了乳头,一口叼住,依旧是腥腥咸咸的,他太饿了,顾不了那么多,用尽全力吮吸着。他口中的乳头触电般地跳了一下,他听到妈妈在虚弱地呻吟,妈妈好象很疼,扭动着身子,呻吟声忽长忽短。妈妈扭动的时候,乳头从他的口中脱落,妈妈似乎在竭力把身子靠近他,当他再次叼着乳头用力吮吸的时候,他听见妈妈那长长短短的呻吟声又开始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又醒了,妈妈停止了呻吟。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妈妈的乳头,当他叼到妈妈乳头的时候,他感觉乳汁比原来多了,像细细的泉水,源源流入他的口中。他大口喝着,口中的乳头又跳了一下,妈妈的呻吟声低低地传来,他停止了吮吸。他一定是把妈妈吸疼了,妈妈的身体却靠得更紧了,妈妈真好,那么痛,还靠过来让他吮吸,他含着妈妈的乳头幸福地睡了。
他是被上面传来的嘈杂声音惊醒的,突然惊醒的他大哭起来,被乳汁浇灌过的他哭声嘹亮。上面传来喊叫声:“快过来,这里还有幸存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响过,有人在喊:“孩子别哭,叔叔来救你了!”他哭得更凶了。
哭累了,他又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他把乳头叼在嘴里使劲吮吸的时候,乳汁是凉的,他吐出乳头,他不明白,妈妈的乳汁怎么变成了凉的,是妈妈不爱他了吗?
叔叔在上面喊:“孩子,别哭,坚持住,叔叔一会就把救你出去!”
他哭得更厉害了,他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拍打着妈妈,他想要妈妈给他喝热的乳汁,妈妈似乎睡着了,一动也不动。
他使劲拍打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妈妈你醒醒!!”
妈妈真的生气了,妈妈的脸一定板得很严肃,像要下雨的样子。
他伸出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里轻轻地挠着。妈妈生气的时候,他只要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挠几下,妈妈就会扑哧一声笑起来,妈妈笑过后,拍着他肉肉的小屁股说:“你这个小调皮,小坏蛋呀!”
可是今天,他的法宝失灵了,妈妈再也不理他了。他哭得汹涌澎湃,他要用不停的哭声把妈妈吵醒……
他的头顶上空出现了一丝光亮,有人在喊:“看到了,是个男孩!”有人又喊:“孩子闭紧眼睛,别睁开呀!”还有一个女声在喊:“孩子,别怕,我们来接你了!”
他乖乖地闭上了眼睛,一只塑料瓶子递到了他嘴边:“孩子,喝水。”
他张开嘴巴,水缓缓流进他的嘴里,凉凉的,甜甜的。温柔的女声在他喝水的时候不停地对他说:“你是最勇敢的孩子,你知道你在下面坚持了多长时间吗?”似乎是为了强调时间的长度,她停顿了一下说:“72个小时!”他不知道72小时是多久,他只知道是在夸他棒,就像是他在家里吃了满满的一碗饭后,妈妈朝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他想,现在的他就是最棒的了。想到这里,他的嘴边露出了一丝骄傲的微笑。
当救援人员把他和妈妈从废墟下救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四岁小男孩的双唇像一朵鲜艳欲滴的花,那个用娇小的身躯保护着小男孩的妈妈的胸部赤裸,在她美丽的胸部上灼灼开放着一朵硕大的红花,那朵红花刺疼了所有人的眼睛。
“妈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个只有19岁的女孩,这个还没品尝过爱情滋味的女孩,这个幼儿园里的最年轻的保育员,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扑向惊呆了的男孩。三天三夜,她用少女最纯洁的乳房,用她最无私的乳血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她绝美的乳花开放在所有人的心里。
(选自《青年博览》2008年9月下,作者王洋。有删改)
【小题1】分析小说开头画线文字的作用。(4分)
【小题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四岁小男孩”,请简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3】小说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妈妈”不是小男孩的妈妈?试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与感受。(8分)

同类题5

课内现代文文段阅读,完成后面题。(14分)
①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③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④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小题1】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为:( )(3分)
A.作者总是到那园子去,为的是观察植物,从景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B.作者驱赶着小昆虫,思索着自己和昆虫不知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彼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悲观。
C.“地坛”与“我”之间存在一种启示与被启示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点。
D.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悟得益于地坛公园和谐、平静的自然关系。
【小题2】作者为什么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5分)
【小题3】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什么,这种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