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虫类与人类
⑴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⑵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⑶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3条蛆。
⑷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⑸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于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但直到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⑹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现,好像永无止境。单单是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例如日本丽金鱼,每年要席卷1千万公顷农作物。至于棉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5亿美元经济损失。真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1997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开支就约为5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⑺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蜂蜜,却造就了新的梦魇。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恶魔——杀人蜂。
⑻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⑼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在德国,人类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语言表达规律。还有一些地方,科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⑽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
【小题1】第⑶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6分)
①殖民地 ②似乎已经
【小题3】人类已经和虫类建立了伙伴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与文中多处提到的人类对虫类的侵扰无可奈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20分)
在澡堂里
效耘
“哎哟,好烫!”
一条嫩腿伸进水里,又慌忙缩了回去。水池腾腾冒蒸气,一个出水口汩汩流着热水,一个出水口汩汩流着凉水。试水的人站着干瞪眼,怕烫,不敢下池子。
“让我来!”后面有人拨开试不水的人,扑通跳进水池。热水烫得他吸溜了一下。他将毛巾撑开,身体沉下去,在水里兜着搅着。热水轻,浮在上面;凉水重,沉在下面。经他一翻腾,上下对流,凉热很快就匀和了。于是他向上招呼:“下来吧,现在正好。”
试水的人哆嗦着身上的肉,吃力而小心翼翼地试了试水:果然正好!便缓缓地将整个身子滑进了水池。
哎呀,真舒服!
澡堂子里水汽蒙蒙。试水的人半睁着眼,扫了对面的人一下,顺便抛过去一个亲切的微笑。那人瘦得不像样,皮绷在骨头上发亮,两排肋骨像小孩玩的木琴。“像个济公。”试水的人想。
“济公”也在欣赏试水的人:一个秃瓢脑袋,油光光的;一脸肥肉,粉团团的;一对招风大耳,再配上圆滚滚的西瓜肚子。“济公”忍不住想笑:这不像个弥勒佛吗?
“老兄真精干。” “老兄真富态。”
于是“济公”和“弥勒”都会意地笑起来。“济公”感到了“弥勒”的和蔼,“弥勒”感到了“济公”的平易,在笑声中他们靠拢了,终于由对面而并排。
“千金难买老来瘦啊!”“弥勒”感叹道。
“也不见得。前天我看到一本杂志上说,还是胖点好。”
“哪本杂志?我倒订了一本《长寿》。”“我也喜欢《长寿》,每期必买的。”
“现在都兴练气功,我试了试,就是不好收功,搞得人魔里魔气的。”
“那就是入了门道了,已经‘气沉丹田’。”“济公”乜斜着“弥勒”深陷在脂肪中的“丹田”,笑冲击着喉咙管,憋着,发出咕咕噜噜的声响。
“花种了吗?”“弥勒”问。
“种了。还养了鸟。有一只红莺,是‘叫口’,吱溜吱溜叫起来,好听极了。”
“我也有一只画眉,叫得还好;就是麻烦,要洗澡,要吃虫,要遛,我哪来许多闲功夫?”
“麻烦才有味道呢。我大孙子勤快,天天捉‘吊死鬼’,我的鸟总有虫吃。”
“哪天去看看你的红莺?”“洗完澡就可以去。搓背吗?”“搓。”
湿淋淋地,两位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的朋友爬出了水池。“济公”先替“弥勒”搓背,他一碰“弥勒”的身体,“弥勒”便吃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厚厚的脂肪竟没有掩住他的笑神经!“济公”用指头弹了一下“弥勒”的肚皮,警告说:“莫笑,再笑搓不成了!”自己却也禁不住笑了,“好大个肚皮,三指膘总是有的。”
“三指?恐怕未必。最多只有两指。要能送给你一指,咱俩都是标准体型。可惜这不像池子里的水,一翻一搅,就能够匀和。”
接着又是笑。笑声在顾客寥寥的澡堂子里碰过来撞过去,发出嗡嗡嗡的回荡声。他们洗完了澡,开始穿衣裳。
去看鸟吗?”“济公”穿上发黄的汗衫
当然去看。”“弥勒”登上绒衬裤,费力地往上扯,终于掩住圆滚滚的肚皮
“穿了衣裳就去?”“济公”套上了卫生衣。
“唔……这个……”“弥勒”的脑袋被“开司米”憋住了,话说不清楚。
“济公”终于穿上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同时,“弥勒”也在扣毛哔叽中山装的纽扣。“济公”抬起头来,寻找他的朋友,他的“弥勒”,然而他的“弥勒”已经失去了身子,只剩下一颗脑袋,油光光的。一顶帽子“啪”地扣上去,这颗脑袋也迅速发生了质变
在“济公”面前,哪有什么“弥勒”?面前分明站着个大人物: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神态凛然!
“济公”愣了。刚才还斗胆弹了对方的肚皮!真的弹了么?澡堂里水汽蒙蒙,是出幻觉的地方。“济公”暗暗捻了捻手指,又微微摇了摇头。
也许两人都想再说句什么,但话到唇边,却变成一次稍稍重点的呼吸。
默默地,两人各自走出了澡堂。
【小题1】本文主要揭示了什么问题?(限40字内)(3分)

【小题2】文章多次写两人的笑:“吃吃地,哈哈大笑起来”,“禁不住也笑了”“接着又是笑,笑声在顾客寥寥的澡堂子里碰过来撞过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简要回答(5分)
⑴“济公”对自己曾用手指弹过“弥勒”的肚皮发生了怀疑,认为那只是一种幻觉。这种心理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回答)(2分)

⑵“弥勒”当时提出想去看看“济公”的“红莺”,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只是说说而已?说明理由。(3分)


【小题4】本文遣词用语颇见功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4分) 
⑴“‘济公’站起来,寻找他的朋友,他的弥勒,然而他的弥勒……”连用三个“他的”有什么作用?(2分)


⑵“一顶帽子‘啪’地扣上去,这颗脑袋也迅速发生了质变”。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2分)


【小题5】对作品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诙谐、幽默是作品的总体特点。作品以“洗澡”同“穿衣”两相对照,产生了良好的戏剧性效果。
B.小说情节凝练、曲折,人物个性鲜明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C.“洗澡”时的对话描写,真切、生动、口语化,又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体现了作者语言表现的功力。
D.“洗澡”时两人一见如故,言谈甚欢;穿衣时突然“陌生”和无言,这种变化主要原因在“弥勒”。
E.这不是一篇既有趣又“深沉”的小说,而应该说它就是一篇“沉重”的作品,前面的一些轻松有趣的描写反而增添了它的“沉重”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围城·冬夜
钱钟书
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注: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
【小题1】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意义?(5分)
【小题3】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
⑴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
⑵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感受到每一株果树都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手里能感觉到沉沉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汁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白里透红,饱满莹润,像极果树的心。
⑶待我们把果园中的果实采摘完毕,果农们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到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里帮忙,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就在不久前还果实累累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树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
⑷“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轻轻叹息。
⑸“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⑹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没有剪枝的果树,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所有的果都会长得不好,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⑺我们在忙碌的剪枝除草中终于迎来了春天。
⑻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冬。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向上的心情,只有在枝干的最深处才能探知。
⑼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春风中转成褐色。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枝上的芽,我们竟能触摸得如此真切!
⑽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⑾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有些树当年还结过很好的果子。他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⑿“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纳闷。
⒀我为这个问题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凝神蓄势等待来春的发芽;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
⒁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会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也没被冬寒击败,我走进了更为绚烂的春天。
(据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写出第⑼段中“喧哗”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2分)
【小题2】第⑻段中,作者在果树前感受到一种“发芽的心情”。请分点陈述原因。(3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⑵段中对采摘下来的水蜜桃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何用意?(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B.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
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C.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D.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D.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