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共18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成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费、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口、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
A.(4分)
【小题2】第③段,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A.(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找个人谈谈
刘永飞
他是个濒临死亡的人,此刻,他就坐在我的对面。
他明显地瘦了,尽管苍白的脸颊上泛着淡淡的红晕,谁都知道那是癌细胞的恩赐。在这之前的一分钟,他向我快走几步,主动把手伸给我,像热情地会见一个外宾。他的笑容十分真挚,一刹那,他让我想起我们第一次握手时的情景,那时,我刚调来给他做副手。
他的手温暖却无力。他说:“哎呀,小张,欢迎你呀。”这口吻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我有点诧异,我以为他会喊我的职务。大概从我表情里看到了某种异样,亦或是某种担忧,他宽厚地笑了,像个慈祥的长者。他说:“别担心哈,我这种病不传染。”我笑了,心里泛出了温暖,两只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就像十多年前一样。
他说:“哎呀,小张,请允许我这样叫你。”我答应了一声:“哎。”身体坐在沙发的一角,上身前倾,像初见他时那样聆听他的恳谈。
他说:“你能来,我真高兴,我一直犹豫你会不会来,所以,你成了我最后一个要见的人,”他把最后这两个字说得有些轻松,甚至表情还有些调皮,完全不像一个即将离世的人。“但你来了,我十万分高兴,真的。”
其实在来不来上,我心里激烈地挣扎过,后来,一想到他就要死了,我也释然了,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铸成的坚冰,顷刻间在我的心底溶化了,何必去跟一个将死的人计较呢。
我们都以为,他患了不治之症后一定会精神萎靡,哭哭啼啼。可是每个来探望过他的人都很诧异,都说他瘦了,但精神很好,也很乐观。
他说:“我们共事有十五年了吧?”
我说:“十五年零七个月。”我为我的记忆力吃惊,同时也感到不安,像是我做足了功课才来找他谈话的。
“那时你给我的印象很深,年轻有为,出自寒门,有一颗出人头地的心,跟我当年很像,这也是当初我一直欣赏你并愿意把我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你的原因,至于后来嘛,哈哈,”他笑了,笑得很爽朗,像是看透了一切,“唉,官场就是这个鸟样子,是一个不能有真心朋友的地方,至于什么原因使我们后来决裂,似乎有很多的原因,其实想想也真没有什么原因,你说怪不怪,连个真正的原因都没有,两人却斗得不亦乐乎,可悲呀!如果生命还有如果,我一定要和你像当初那样做朋友,当然喽,也可能不一定的,人嘛,就是这个鸟样,哈哈,”他又笑,这次眼角有些泛红,“小张,今天请你来,请相信我的真诚,不是有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我是真的看透了,也许太晚了,如果真有机会,我真的愿意敞开心扉和每个人做朋友,不是吗,人生苦短,何必呢?所以呀,不管之前咱们有什么,希望我们和解吧,如果我之前做过的什么伤害过你,请你原谅。”
临走时,我们热烈地拥抱了,我让他配合医生的治疗,我们期待他健康地回到单位。我知道我的这句话有些虚伪,却是我的真心话,这一刻,我真的希望他健康。
此后的时间,单位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他的死亡,说起来有些残酷,可是大家的心情确实如此。而我也早已为他写好了悼词,这是他的“临终”之托,他说,我死了,就请你给我撰写并致悼词吧!
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他仍健康的活着。连医生都感到意外,说是个奇迹,而更奇迹的还在后边,一年后,他的癌细胞神奇地消失了。
单位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而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之前,我已经在主持工作,他一回来我必须把权力交出去,我们的关系又会是怎样呢?我在郁郁寡欢中等待他的到来。
终于,他回来了,他说阎王爷不收我呀,他的笑声依然爽朗,可在我看来,多么的虚伪。他说,我主持工作这段时间单位有声有色。他说,他已经给上级打过报告,决定退居二线。他还说,这场病让他看透了许多。但,他的话我不敢也不能相信。
一年后他退居二线的消息毫无进展,他工作的劲头与之前有增无减。他对我的态度依然很好,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半年后,我由于身体不适住进院,一个星期后传来了晴天霹雳,医生说我患了癌症。晚期。
当我万念俱灰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想我一生走过的路,想我一生遇到的人,我突然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欲望,那就是——找个人谈谈。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8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写“他”见到“我”时,快走几步,主动把手伸给“我”的情形,说明“他”对“我”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希望能到得到“我”的原谅。
B.“他”的“别担心哈,我这种病不会传染”这句话,让“我”心头泛起暖意,这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真诚的渴望。
C.“我”能够清楚地记得与“他”共事的时间,这说明“我”的记忆力很好,但这种记忆力也让自己感到不安,感觉是做足了功课来找“他”谈话的。
D.“他”与“我”的交谈中,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真诚,这表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心理,但从内心深处,“他”并没有将“我”当作真诚朋友。
E. 文章以戏剧性的结尾,实现了从“他”得癌到“我”得癌的突转,从而深刻揭示了写作的中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小题2】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我”与“他”之间微妙的关系。
【小题3】文中哪些描写为“他”最终康复埋下伏笔?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也得了癌,并强烈地想“找个人谈谈”,这一过程表现出怎样的社会心理?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镜中人

杨绛

①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显得那么难看,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中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②我曾用过一个最丑的老妈,姓郭。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眼睛。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狭,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眼泡;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的。

③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如果这家子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月两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摔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止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子。

④她审美观念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

⑤我们家住郊外,没有干净的理发店。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我忽然发现她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这使我很惊奇。一次我宴会遇见白杨。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说:“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们讲了怎么卷:原来同样方法,不过她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呢?

⑥她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从不问一声病,从不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粥汤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⑦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她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郭妈捎了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后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这个小他一二个月的弟弟来往。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中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⑧奇怪的是,我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她身材不错,虽然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袅娜风流。肿眼泡也不觉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⑨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我不穿的衣服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他对我说:“你家的保姆呀,很讲究呀!”幸亏郭妈只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造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又不同。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对我启发不小。郭妈自以为美,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百步”“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摹郭妈外貌的丑,又写她批评高干夫人、学作者卷头发,塑造了一位虽条件不好但却有着自信人生的底层女性形象。
B.作者自己屋里的三面镜子,是指人对自我的三种认知状态,郭妈的认知属于奉承的镜子,作者的认知则属于老实的镜子。
C.杨绛散文结构开合自如,技巧娴熟,不着痕迹却独具匠心,第⑥段看似闲笔,但在文章结构上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郭妈和丈夫的关系问题。
D.文章写郭妈的特点,同时从郭妈来反观自己,进而以此来揭示人们在自我认知方面常常会美化自己,存在偏差的普遍现象。
【小题2】在作者笔下,郭妈身上体现出了各种矛盾特点的交织,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体部分是写郭妈,却不用“郭妈”作题目,而以“镜中人”为题,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魅力
(苏)阿尔卡基•布霍夫
今天是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
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父亲忍不住想在她那散发着香味和孩子气息的细脖颈上吻上一吻。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剧院位子都是编号的。”父亲微微笑了笑说。
“是对号入座?”
“是的。”
“那别人也快坐好了。”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焦急,父亲不得不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带她出发了。
父女俩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大厅。枝形吊灯、镶着红丝绒的包厢座位、若明若暗地闪动着光泽的大幕,使她那颗隐藏在咖啡色外衣下的幼小心脏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我们有票吗?”她怯生生地问。
“有的,”父亲说,“就在这儿,第一排。”
“有座号吗?”“有座号。”
“那我们坐下吧。要不,你又会像上次在公园里那样把我丢掉的。你准会。”
直到戏开演前的一刹那,卡佳还不相信幕布真的会启开来。她觉得,现在所看见的一切足够她记住一辈子啦。
可是灯光熄灭了,周围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把戏单弄得哗哗响,也没有人再咳嗽。幕,启开了。
“你知道今天演什么?”父亲轻声问。
“别出声。”卡佳答道,比父亲声音还要轻,“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读过这本书。讲的是买卖一个黑奴的故事。一个老黑奴。”
从舞台上飘来一股潮味和寒气。演员们开始用一种木呆的声音读着早已腻烦的道白。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喜欢吗?”父亲慈祥地问。
卡佳没有吱声。值得回答这样一个多余的问题吗?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嘛哭,傻孩子?”
“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 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__________“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这孩子第
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下一幕开始了。汤姆叔叔被拍卖。
“现在开始拍卖黑人汤姆。100 块钱!谁愿意给个高价?”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200!”
拍卖人放下了小木槌,困惑地望了望提台词的人。站在左面最前头的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得打了个嗝儿,躲到侧幕后去了。“汤姆叔叔”本人用双手蒙住了脸。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200 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它卖掉!好爸爸”
秃顶邻座把戏单往地下一扔,低声斥道:
“我看这孩子是有毛病!”
后几排的观众开始探究地伸长了脖子。爸爸急忙抱起卡佳往出口走。她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一张泪汪汪的脸贴在父亲的耳朵边。
“喏,这场戏看得好。”走进休息室时爸爸生气地说,他两颊通红,十分狼狈,“你这是怎么啦!”
“汤姆叔叔真可怜。”卡佳轻声答道,“我不再这样做了。”
父亲瞥了一眼歪到一边的大花结和挂在眼角上的一行泪,叹了一口气。
“喝点水吧。你要愿意,我马上带你去看看他。想看汤姆叔叔吗?他正坐在自己的化装室里,好好的,并没有被卖掉。想看吗?”
“带我去吧。我想看。”
观众已经吵吵嚷嚷地从演出厅涌向走廊和休息室。大家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父亲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
扎波里扬斯基已经用厚厚一层凡士林抹去了脸上的黑颜料。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
刚才扮演拍卖人的那位叔叔正忙乎着系领带。
“您好,扎波里扬斯基。”父亲说,“喏,瞧吧,卡佳,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
卡佳睁大眼睛朝演员的那张满是扑粉的脸望了望。
“不对。”她说。
“哦,”扎波里扬斯基呵呵大笑起来,“真的,我真的是……要不要我给你表演黄鼠打哨?”
不待她回答,他便打了一个长长的呼哨,可一点也不像黄鼠。
“喏,怎么样,”刚才的那位“拍卖人”问,“现在可以把他卖掉了吧?”
卡佳两眼的火光熄灭了,她既忧伤,又失望地说:“卖掉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塑造卡佳这个人物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使卡佳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侧重从细微处写人,从“轻声问”及“两颊通红”“抱起卡佳往出口走”等描写可以看出,父亲为自己的孩子的失常举动而难堪,他感到失望和丢脸。
C.小说以卡佳与秃顶男人在看《汤姆叔叔的小屋》戏的表现为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跌宕起伏。
D.“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一句中,“铮铮作响”体现了卡佳救助汤姆的坚决果断,义无反顾。
E. 文中划横线处的句子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这些对比并说出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卡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卡佳起先要买下“汤姆叔叔”,最后为什么又答应“卖掉吧”?成人让卡佳从戏剧中走了出来,你觉得他们的做法对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图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丐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员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出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丐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了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小题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他个人的生活就体现了这三个层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说佛家为丰子恺“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举“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之所以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病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的,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歌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的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的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
D.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受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C.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
D.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五四”之后,一些陷入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了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