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 屋
楚岩
①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③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④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⑤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⑦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⑧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⑨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小题2】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小题4】在为祖国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变化而喜悦时,你还在为哪些方面担忧?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小区鸡鸣
李忠元
张杰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杰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杰就痛快地搬了进去。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杰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睡着睡着,张杰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张杰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杰顿时睡意全无,张杰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杰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鸡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地扯脖子欢叫呢!张杰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杰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杰吓了一大跳。
张杰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杰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
张杰低了头,打量了一下自己。农村人?我哪里还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杰不服气。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
张杰气嘟嘟地,一溜烟似地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看这场面,张杰怯怯地,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杰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杰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就不嫌吵闹吗?
张杰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回楼后,张杰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木了!
张杰盼着物业早日解决,就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杰早早地躺下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杰又被鸡叫声惊醒了。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张杰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张杰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杰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送食吃。这一发现令张杰吃惊非小,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杰才知道,那个养鸡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
没有犹豫,张杰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坐班,张杰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了刘金。
张杰,这楼里住着千八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此叫嚷啊?
张杰听刘金竟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杰是来干仗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杰立时懵了。张杰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张杰吓了一跳,以为刘金要动手呢!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大中华,衔在嘴里一支,随后“啪”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张杰,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务由你全权负责!张杰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
张杰,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这里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子,就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鸣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
(选自《四川文学》中旬版2014-07期)
【小题1】小说以“小区鸡鸣”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张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5分)
【小题3】从情节上看,小说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内容,有人认为设计不合理,有人认为合理,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6分)

同类题2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
袁济喜
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这种解读与阐释,一方面是对于义理和意义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充分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只有这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近代以来,随着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在中国诗学领域,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与传统的诗学经典及西方学说互相印证,产生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如何将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会贯通,特别是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新的问题,弄得不好,会出现类似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过,在中国诗学与文论研究领域,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肯定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B.中国古代的诗学包含着人生、政治与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C.《诗》学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D.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充满时代性的,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斐先生的“诗缘情”与先前所说的“诗言志”的观点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证。
B.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C.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不论对中国诗学还是文论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D.既借鉴西方的理论,又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只要这两方面齐头并进,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就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他民族的诗学,不具有人文的蕴含,也不能体现他们民族的精气神,远远不如中国的诗学。
B.《诗学》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中国学术界的多个学科都可以对其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探索。
C.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为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奠定了基础。
D.将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合贯通,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诗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小题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幸运之神的礼物
韩晓玲
我失业了,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心里烦透了,我手中还捏着那六把与我先前的工作有关的钥匙,看见它,我更烦。我该怎么处理它们呢?扔掉!我果断地作出决定,让他们和我一起倒霉吧。很轻松地一甩手,伴着清脆而又碎裂式的一声,我丢掉了它们,也丢掉了我曾经满心喜爱的工作。
我颓丧地回到家中,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像丧家犬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躲在里面,什么人也不想见,甚至永远也不想出来。幸好家里没有人,此刻颓丧的只有我一个人。
“叮咚!……叮咚!……叮咚”谁这么讨厌,按了这么久门铃,还不死心,得,不要耽误了什么要紧事,否则我的霉就倒得更大了。
“谁啊?”我半开着门说。
“请问……”一个捡垃圾的老妇,一身脏兮兮的衣服,拎着半袋废品。那满脸的皱纹此时也令人生厌。
“不在!”我砰地关上了门。哎!幸运之神,你就不能光顾我一下吗?哪怕一下下也好啊!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干嘛安排一个捡垃圾的老妇来刺激我呢?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欲哭无泪地呆了48小时,思想快要决堤。
还是出去走走,工作不会从我房顶上降落,何况我的房顶完好无损。我慢慢走出家门,尽量避免碰到熟人,可是,“愈欲之,愈反之”,用这句话来概括我的近况大概最合适不过了。
然而,我意外地发现,很多人都在对同一件事怨声载道,我家楼上的小杨问我:“大概也没错过你家吧。这两天啊,有一个捡垃圾的老妇,几乎把我们宁静小区搞得鸡犬不宁。差不多每家人家的门都让她敲过了,拿着六个钥匙,说是要找失主,这本来是件好事,应该拥护、配合不是?可是,挨家挨户会影响……”
钥匙,六个!我猛然一惊。
“她现在在哪里?”我打断小杨的话,火一样地窜出这句话。
“干什么啊?”小杨很诧异。
“告诉我啊。”我很着急。
“我怎么知道!”
我开始沿街寻找她,努力回忆着她的模样,然而,一天徒劳。
我没吃晚饭就睡在床上,家里只有我一人。“叮咚!……叮咚!……叮咚” 又会是谁?
我打开门,一个脸上皱纹斑驳的老妇站在门外,显然是劳累过度,她的背已经有点佝偻。这次她似乎已经没有力气说话,用右手擎起一小串钥匙。
“是我的!……进来……进来喝口水吧。”我近乎失语。
她爽朗地笑了,露出大银牙:“不用了,终于找到了!”她如释重负,“我在楼下捡到的,已经两天了,六个钥匙的嘞,我想丢的人一定很着急的,也肯定就在这附近。找到就好了,我走了噢。”
“谢谢你!”我想说的,可这几个字却哽咽在了我心口。
她一步一步地向楼下走去,向垃圾箱走去……
我转身回到房间,坐到电脑旁,开始写我的个人简历……
——《写作》2011第一期(有少量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复杂,但却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暗示了“我”的思想变化,令人回味。
D.小说以“一串钥匙”为线索展开情节,有较深的意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小题2】(小题2)开头说“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但透过本文的描述,“我”失业的原因至少有哪些?试概括说明。(6分)
答:    
 
 
【小题3】捡垃圾的老妇有哪些特点?她对情节结构、对“我”这一人物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幸运之神的礼物”有怎样的寓意?(3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绝伫灵素,少迥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灵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