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
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
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
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
 
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
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吊兰比赛
孙晓静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头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棵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棵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说局里向来有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风气,既说明一种不良风气,又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做了铺垫。
B.陈局长是吊兰谜却不参加吊兰比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局长,绝不以权谋私,担心自己参加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
C.冯处长的吊兰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像个秃尾巴鸡,既说明冯处长工作繁忙无暇管理,也说明他不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D.文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陈局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象丰满。
E. “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这一句意味深长,既说明陈局长用心良苦,又深化了中心,小处见精神,利益当前见人心。
【小题2】文中“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冯处长,有人认为是陈局长,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之洞与他的时代
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同治二年(1863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探花”)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年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
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老迈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头置于胯下”。
1909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悲凉感叹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展现的是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风范。
B.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豪情,孜孜以求“帝王之学”,毕生致力救亡。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师夷”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抵制。
D.张之洞既与“激进”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反映到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
E.张之洞处于特殊历史时代,既想力求图新,又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
(2)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开新”“卫道”二重变奏的?请简要分析。
(4)张之洞尽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殚精竭虑,欲挽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朝覆亡的命运。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你的认识,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请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从建筑美感的、具体内容、演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B.第二段中列举人们对故宫、天坛、苏州园林、峨眉山寺等建筑美的感受,说明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复杂的。
C.文章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小题2】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
A.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的序列、尺度、式样、质地、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内容。
D.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的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的健康发展。
C.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千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夭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叉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傈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梢品赏析》,有改动)
【小题1】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
【小题4】大家走出沙漠困境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常香玉的艺术人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生在河南巩县,家贫如洗,只有半亩薄田。父亲张凤仙是民间艺人。九岁那年,香玉去密县土煤窑小窝班学练武功。一年后,一家人开始走村串乡跑高台,香玉边演边学垫戏。后来张凤仙去郑州投奔了周海水的太乙班。香玉在戏班先当丫鬟,跑龙套,渐渐才演起重要角色。
1936年元月,太乙班走进开封,演出在醒豫舞台。初来开封,弱小的香玉,只能演垫戏。第一场垫戏名叫《曹庄杀妻》,常香玉主演好吃懒做、对母不孝的妻子焦氏,是个彩旦角色。香玉演得幽默活泼,生动有趣,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见香玉是可造之材,戏班前辈都把绝活妙招都倾囊相授,周海水催促张凤仙赶快学新戏。张凤仙请来教书先生张丙运,为香玉改编了《秦雪梅吊孝》。凭唱此戏,香玉不久就和戏班头名演员分庭抗礼了。
但戏班的戏没有几部,观众渐生厌倦,于是周海水去了陕西。张凤仙没有同去,他说服张同庆留下,还请来了“小火鞭”王金玉,又请来了演小生的马天德、演武生的徐双槐、演净行的韩小丹等优秀演员,凑够一个戏班,自己当了掌班。众角之中,香玉最受欢迎,自然成了头牌主演。
豫声剧院的陈素真,声名最响。大笔杆子樊粹庭连续给陈素真编新戏,惹得戏迷像发狂不止。张凤仙垂涎欲滴,抓耳挠腮,不料王镇南竟然主动上门,那这令张凤仙喜不自禁。王振南学识渊博,名噪开封。他痴迷戏曲,热衷戏曲改良。樊粹庭的成功让他技痒欲试。他相中了香玉的天赋,提出要为香玉编写新戏。王镇南为戏班起名“中州戏曲研究社”。剧社成立不久,王镇南和史树明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编写了《六部西厢》。
王镇南深谙京剧,让香玉的表演揉进了京剧方法,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尤其《红娘》唱段,更是让常香玉辉煌一生。文人的加盟,使得剧社日益红火,香玉迅速成为名动省城的红角。
陈素真唱的是“祥符调”,艺压群芳。看了陈素真摇曳多姿的表演,香玉就想想学“祥符调”的唱法。豫剧大致分两类腔调:“豫东调”和“豫西调”。这两大唱腔以往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门禁森严。可是香玉每当唱完戏,都要赶快卸装,跑去看“祥符调”、“豫东调”和京剧。但“偷戏”难窥堂奥。于是,父亲请来“祥符调”名旦聂良卿。这让他们背上了“豫剧叛徒”的骂名。但是学了“祥符调”之后,香玉的唱腔、表演渐入新境,人生也向大师跨出了一步。1938年春天,醒豫舞台门庭若市,十四岁的香玉显出势不可挡之势。
1938年戏社离开封,不就戏社返回。当时开封已近沦陷,市民外逃避难,演员也四散而去。张凤仙一家逃到密县。三年后的秋天,常香玉就去洛阳搭班,不久戏班奔向西安。一路上,香玉边走边唱,演唱回响在三秦大地。
1942年,河南大旱,发生严重饥荒。灾民流徙西安、宝鸡。宝鸡河南同乡会建设“河声剧院”,香玉以义演入股。她还自设“难民营”,提供居住,购粮舍粥。次年元宵节,香玉在西安成功演出黄自芳为她写的《灯节缘》,庆祝会上,香玉芳心春动,爱上了宝鸡三青团书记陈宪章。一年后,梦萦魂牵。1944年6月,两人在西安喜结良缘。婚后,陈宪章毅然辞职,为香玉服务。他改编了《花木兰》、《拷红》、《白蛇传》等名戏。
个人的天分只是火花,让它成为熊熊火焰的是锐意求进。演出的同时,香玉广采博纳,终成一代大家。她的唱腔艺术,以豫西调为基础,与祥符调融合,兼容其他,形成了独特风格。
回开封再演《西厢记》时,《国光月刊》评论说:她的豫剧之歌,“摄取了秦腔的低音,洛阳调的柔音,评剧的尖团音”。
1948年,河南受灾,难民再次向西安流动。香玉举办了灾童豫剧学校,培养豫剧演员。 “香玉剧校”刚一挂牌,就吸引了大批灾童。剧校教学正规,包吃包住,很有吸引力。为适应演出需要,“香玉剧校”改为“香玉剧社”。香玉在兰州演出引起轰动。此时进军西北的号角吹响,政府要员纷纷西逃。香玉离开兰州,途径武威、张掖,来到酒泉。在那里,常香玉迎来了解放。
抗美援朝期间,香玉决定捐献一架战机。陈宪章仅用了四天,就改编了京剧《木兰从军》。
“香玉剧社号”在西北、中南、华南各地巡演,仅用半年时间,成功捐献了一架战斗机,香玉也成为名震全国的艺术家。文革期间,常香玉受到迫害,远离了舞台,2004年6月,常香玉与世长辞。
(摘编自樊城著《豫剧春秋》)
相关链接
①徐双槐,主工武生,功夫令人目不暇接,观众好评如潮。常香玉主动向徐双槐学习双抢绝艺,香玉练得风雨不透,精绝惊人。(摘编自《豫剧春秋》)
②1938年春,豫剧空前繁荣、“狮吼”的陈素真,豫声的司凤英、醒豫的常香玉在开封唱“对台戏”。观众评出豫剧三鼎甲:陈素真是“状元”,司凤英市“榜眼”,常香玉是“探花”。
③1941年秋,常香玉洛阳演出,家乡来人,说老家年年发水,冲毁了土地,要常香玉捐钱修坝。常香玉为筹善款,募捐演出了十天。堤坝修成后,家乡人称堤坝为“香玉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常香玉走上豫剧舞台,一是因为家里一贫如洗,谋生艰难,二是因为父亲是个民间艺人,愿意让她走向这条人生道路。
B.常香玉学了受到开封人欣赏摇曳多姿的“祥符调”之后,她唱腔、表演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从此走上了豫剧大师之路。
C.常香玉在开封与“狮吼”的陈素真、豫声的司凤英唱“对台戏”,说明她与另两位豫剧名家有着很深的矛盾,水火不容。
D.常香玉举办灾童豫剧学校,是用新的方式救助灾民,这种方式让他们有吃饭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种谋生手段。
E.常香玉是个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她不仅为家乡人慷慨解囊,修堤保护村庄,而且为支援抗美援朝,捐资购买战机。
【小题2】常香玉的舞台演唱持续受到观众欢迎,主要与哪些客观因素密切相关?请简要回答。
【小题3】作为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传记,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人的天分只是火花,让它成为熊熊火焰的是锐意求进。”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常香玉的成长经历,谈谈文章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