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7分)
香香的端午
谢 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 “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E.谢冕的这篇文章,再现了家乡的人文风俗并揭示其文化意蕴,写出自己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题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中说“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200字以上。(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或供娱乐之用,或便于戏曲演员与观众对话。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品德节操,同时承载着寓褒贬、别善恶、扬正气以及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
B.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C.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C.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提升。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条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条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小题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根生  
刘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三朝时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苗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蛰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
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2013 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更烘托了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元白与墨家》  刘士林
关于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一般的看法是把它们划入儒家诗学,这是不对的。倘若再继续深究,元白新乐府与墨家的相关、与儒家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
首先是在文学的功能上。文学有什么用?这是实用理性过于发达的中国民族一直苦恼的问题。如果说儒家的基本看法可以用韩愈的“文以载道”概括,那么元白新乐府则直接地继承了上古时代的“以观民风”。所谓“以观民风”,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了解民情”。“文以载道”与“以观民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理念是儒家的三纲六纪。而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尽管“以观民风”在多数文献上隶属于周代,表面上似与儒家关系密切,但由于“以观民风”的主旨在于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因而毋宁说它与关心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墨家思想更加一致。后代仿周代观民风而设置的乐府机构,也是要在社会上下两层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渠道。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其寓意也正在于此。元、白二人也身体力行,他们的《新乐府》与《秦中吟》,都是属于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其次是在文学的内容方面。新乐府最关心的不是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而是“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樵夫或“归来收得牛两角”的农夫;不是普通百姓如何在精神上“变化气质”、“进于礼乐”,而是他们如何才能吃饱穿暖的形而下问题。就此而言,元白完全不同于儒家诗学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与墨子三表法的“下察百姓耳目之实”十分一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过去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儒家的东西,其实不然,与儒家的文章关心政治结构中的权力秩序与道德主题不同,元白新乐府直接表现为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的初级关怀。这就是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如果说他们比墨家稍微多了一点什么,那就是由于已不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多了对自己不劳而获的自责;以及对“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衣》)的良好愿望。
再次是在文学的形式上。这里要更复杂一些。因为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儒墨两家表面上极相似。但正如韩非子说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一样,由于元白新乐府貌似儒而实出于墨,他们与一般儒者之论诗的差别也显而易见。如在反对形式主义这一点上,儒家借口之一是“作(风花雪月)诗妨道”,即反对“文”是因为它损害了主体的伦理之质。而在元、白则是因为不反映现实的“虚文”在悲惨世界中制造了平安无事的幻觉,它间接地损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口腹之欲。与儒家提出“文必秦汉”的策略不同,元白新乐府的第一原则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它正是墨家“食必求饱,然后求精”思想主题的回响。元白与墨家当然也有微妙的不同,如果说墨家要批判的“文”主要是指“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而害事”的政治制度,那么在元白要清算的则主要是“嘲风雪、弄花草”的非实用主义文学,这是“现实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不同。
最后,如果说墨家“节用”等思想作为对儒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补充,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那么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它不仅使《国风》中的悯农、劝农桑、反战争、反徭役等现实主义主题得以发扬光大,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生活道路也发生了重要影响。如郑板桥就因为“吾辈所为,月花酒”,而“屡欲烧去”他的诗稿。
【小题1】下列关于元白新乐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白新乐府继承了“以观民风”的传统,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于墨家。
B.元白新乐府不关心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只关心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吃饱穿暖。
C.元白新乐府貌似儒家实际出于墨家,却和墨家的现实批判不尽相同。
D.元白新乐府影响深远,上承《诗经•国风》,下启郑板桥等现实主义诗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是由于二人均在乐府供职。
B.新乐府承继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就是只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进行关怀。
C.因为儒墨两家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两家是一致的。
D.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现实主义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
【小题3】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元白新乐府一般被划入儒家诗学,实际上却是和墨家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B.元、白关心民生疾苦,并以此为标准身体力行,所以他们的诗歌都是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C.元白二人和墨家的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新乐府虽和墨家思想紧密相连却也不尽相同。
D.元白反对歌舞升平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让大家忽略了生活里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