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
因盗伐林木被关押的24岁青年李荞明,在云南晋宁的看守所受伤,送医后不治而亡。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致。因舆论对事件真相的高度关注,“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出人意料的是,云南省官方旋即公开邀请了网民等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以探寻真相串联起来的这次行动,表达出一种公众饥渴,亦即公共事件的真相披露亟须有公信力的制度保证,同时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调查的行动也表明,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已经不能只是坐而论,也必须起而行了。但正如起而行的云南官员,同样感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一样,因为公众知情的欲望,就像无所忌讳的刀锋利刃一般,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除了真相,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组织网民调查的官员有言,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毫无疑问,这是基于宪法权利的积极落实,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务实努力。但正如“躲猫猫”事件的舆论关键,始终紧扣的都是公众知情权。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就尤其显出在转型现实下的特殊可贵。
“躲猫猫”事件催生的知情权行动中,我们同时看到了许多的尴尬。由于法律的限制,参与调查的网友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他们仅仅是去过事发现场,向当地警方提出询问。这些原本奔着获取真相而来的普通网民,没有能力超越法律和司法机构的专业作为独自获取真相。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这种情形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在目前状况下真正制约公众知情权行使的,究竟是公众直接调查机会的缺乏,还是公众委托的那些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又是怎样的一种机制,造成了原本应由专业公共机构承担的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竟然需要网民的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如果我们仅仅在这样的层面上,论证和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我们的聪明才智,这究竟是明知故问,还是顾左右而言他?
乐观者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这心态无疑值得理解。而谨慎者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也更值得深思。“躲猫猫”事件的出现,论证了公众知情权的真正障碍,并不在于网民参与而在于诸如媒体等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而能以这样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已不一般。(《南方都市报》2009、2、24)
【小题1】本文认为“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以下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云南省官方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旋即公开邀请网民组成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B.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
C.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D.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在转型社会现实下尤其显出特殊可贵。
【小题2】下列对有关“躲猫猫”事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的真正原因,是舆论对李荞明死因真相的高度关注。
B.“躲猫猫”事件促使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进行调查活动充分表明,在信息社会,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刻不容缓。
C.网民组成的调查委员会既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这充分表明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受到法律的严峻挑战。
D.“躲猫猫”事件催生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被关押的李荞明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死,云南省官方充分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组成网民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点调查。
B.公众知情权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它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C.在转型现实下,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并不值得肯定,更值得深思的是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
D.网民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这本身就意味着法律体制并不健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鹭鸶的国境
陈芳明
(1)驱车穿越苟果的田间公路时,惊见一只鹭鸶悠悠飞起。我不得不缓停车子在路边,注视那稀有禽鸟的盘旋。我甚至熄掉引擎,只因为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并且感到震撼。车窗外的白鸟,展翅的姿势何其优游自在,飞翔的速度何其从容不迫。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那白色的鹭骛在绿色的水田巡行低飞。凡是它飞过的地方,都构成一方安详的国度。最后,它停驻在远处的田埂,背景正好是一,瞳幽静、古老的农庄。
(2)白色的鹭鸶,似乎在引导我恢复久已遗忘的记忆。由于它的存在,我才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葱郁的竹林,谦逊的农舍,写意的流水,无私的稻田,一时之间都回到我的眼前。鹭鸶的白翼,竞能负载如此宽幅的风景,竞能唤起那么多失落的岁月,我竟一时无语。它站在那里,旁若无人,睥睨四顾,孤高的站姿,几许鄙夷、几许傲慢的神情,如此自然地把这块土地当作它的领土。面对这白鹭,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
(3)多年来,我在旅途上不停奔波,不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现在,闯入鹭鸶的国境,我一时竞不知所措。同样的景色,不也存在于我年轻的时光中?那时坐在自己家乡的山头,俯望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接受过山河的祝福,接受过稻穗的颂赞和乡间农庄的抚慰,它们让我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然后,我怀着一份过人的勇气离开家乡,开始构思人生的理想。在长年的追逐过程中,我渐渐放弃了最初的依靠。而所谓理想,岂非都是一些假想?如果不能与自己的土地相衔接,如果不能救助走向衰微的家乡或负载生养自己的国度,那么对理想的追逐不仅是虚幻,而且也是一种逃避。
(4)鹭鸶再次展翅飞起,在农庄前的低空回旋。它左顾右盼,缓缓控制着速度。暮霭渐渐下降,它的羽毛反而显得更为洁白明亮。然后,绕了两圈,它又回到了原点停驻。我爱极了以这样的角度观察它,我更可同时端详那安逸的农庄:色调灰暗的瓦片,配.合着淡淡的白墙,与屋前的绿色水田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颜色的合成,毫不矫情,坦然面对广阔的天地。,无悔无罪的风景,对照了我卑微的内心风景——都市里浮华的颜色,仍暗藏在我内
一角,果然禁不起乡间水田素朴的检验。
(5)偶然路过苗栗,这片我不曾给予丝毫关注的县境,它却让我再一次寻回失去的时光。在不知名的农庄前,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回到家乡,我以为已经了解故土。可事实是,那样多的未知,我未曾探访。出现在眼前的农庄,矮檐长墙,白屋绿荫,掩藏着一个旧梦,此时的我,应该可以给予新的定义与诠释。逝去的,并不等于全然消失,追寻理想,不必然要放弃旧梦。
(6)苗果平凡的乡间,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选自《掌中地图》,有改动)
【小题1】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请概括其原因。(4分)
【小题2】文章在第(1)、(3)、(4)自然段中均写到“农庄”,这三次从不同角度抒写“农庄”,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小题3】作者在第(5)自然段中说:“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综观全文,请解释这个隐喻(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的含义并简析本文运用这种隐喻手法的好处。(5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墓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杯茶
苏 童
①之前未想到茶会与我结缘,从未想到一杯绿茶会在我的生活中显示如此重要的意味
②小时候家境清贫,母亲每次去茶叶店买茶,买回的都是一包包廉价的茶末,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喝茶时就是鼓起腮帮吹一吹杯中的那层碎末的,以为茶的颜色天生就是黄色的。对于茶的所有认识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茶是一种黄色的有微苦味的水。
③喝也无妨,不喝也无妨,这么浑浑噩噩地喝了许多年的茶,有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到我处作客,坐下来就说,新茶上市了,你这儿有什么好茶?我想当然地从抽屉里取出一袋茶叶,指着标签上的价格说,这是好茶。没想到朋友喝了我的茶后面露尴尬之色。我失望地说,这茶还不算好?朋友说,应该是好茶的,不过,你是不是把茶跟樟脑放在一起了?
④我记不得那包茶叶是否真与樟脑同处一屉了,但朋友端着茶杯欲饮又止的表情使我感到很内疚也很难忘我多年来形成的饮茶观一下子被粉碎了。我第一次认识到嗜茶者的这一常识:茶是有好坏之别的。
⑤朋友中有许多热爱品茗集茶的,其中又有江苏茶、安徽茶、龙井茶等各派之分。我以前听他们对自己钟爱的茶大肆赞美时,常常不知所云,但后来身不由己地受了影响。某一个安静的春夜,捧住一杯新沏的春茶,突然对于茶的美妙有了一种醍醐灌顶式的顿悟,茶的无可比拟的绿色,茶的无可比拟的香气,果然就在手边,果然就在嘴里。从此便放不下手中的一杯清茗。
⑥喝茶之事从来不是为了发幽幽思古之情,喝茶是自我款待的最简捷最容易的方式。喝一杯好茶,领略茶中的绿色和香气,浮躁蠢动的心有时便奇异地平静下来,细细品味了竟然怀疑这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绿色仙药,它使我们在纷乱紧张的现实中放松了许多,就因为注水泡茶的一个动作,就因为举起茶杯时的一种期待,就因为杯中的那点绿色,那缕香气。
⑦喝茶之事似乎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有时透过玻璃凝望水中那些绿色的芽尖,你可以轻易地获得对水泥墙钢条窗外的山野自然的想象,想象万树萌芽,想象雨露云雾,想象日出日落时的大片大片的绿色世界。在人们日益狭窄的生活空间里,这样的精神漫游或许也算一种享受了。
⑧我后来再也没让我的茶叶染上樟脑味,许多朋友告诉我保存茶叶的方法,或入铁罐,或入冰箱,或者用牛皮纸封贮。我每年春天都在家里为那些新摘的茶叶寻找它们的居所。它们的居所马虎不得,因为所有的绿色所有的香气都是应该悉心保护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两个“从未想到”开篇,既暗示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之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昔日饮茶之事。
B.第④段中“我感到很内疚也很难忘”一句,主要表明了作者一次对不住朋友就终生记挂在心上的特点。
C.⑤⑥⑦三段层层递进地表明自己新的饮茶观,也写出了作者对纷乱紧张的城市生活的厌恶之情。
D.文章尾段作者为新茶寻找居所,既与首段中的“重要的意味”相呼应,又给读者以启发和联想。
E.作者的饮茶观之所以发生了改变,是因为他生活空间的日益狭窄,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小题2】第④段“我多年来形成的饮茶观一下子被粉碎了”一句中,“多年来形成的饮茶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3】第①段中说“从未想到一杯绿茶会在我的生活中显示如此重要的意味”,这“重要的意味”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结尾句“所有的绿色所有的香气都是应该悉心保护的”的作用。(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低碳”不一定“环保”
袁志彬
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像气候变化那样,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在这样的大潮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势必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让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情。两者既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同。共同交叉的地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
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例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城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快发展电动车,尽管减少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等。这说明,通过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另外,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已采取措施加快核电的发展,但过快发展也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等。还有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因此当前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我们国家不一样,除了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外,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不仅对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也影响和制约中国产业升级和出口贸易(各种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的制约)。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同时还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属于本地化问题,可跨国转移的环境问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往往受到国际环境公约的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中国自己的环境问题,不能太指望国际社会,需要我们“自力更生”。当然,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过程中,要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总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简单盲目地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跑。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环境的污染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环境保护对防止气候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而环境保护则只是各国自己的事情。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交叉部分。
D.水污染和垃圾等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而与气候变化没有联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要求低碳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不一定‘环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使中国一些城市一味的追求低碳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B.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C.过快发展核电,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D.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也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是因为他们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已完全得到解决。
B.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
C.在解决中国环境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指望国际社会,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开创自己的环保之路。
D.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与秦代一样也设立了音乐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事情,采集来的“歌诗”,魏晋人称“汉乐府”或“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的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先河。
C.南朝民歌篇幅短小,风格含蓄蕴藉,语言能运用同音双关,以五言四句为主,这种形式的民歌,假如调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
D.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北朝乐府刚健豪放,这种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是因为南朝乐府有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就说明了汉代乐府诗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B.汉乐府民歌与《诗经》相比有“几个变化”,这些变化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包括“乐府双璧”在内的伟大的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中的“吴歌”和“西曲”如同江南女子专情的歌,体现了一个“情”字,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开始逐步奠定成型的。
D.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而保留下来的北朝乐府民歌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他们大部分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
A.质朴刚健、粗狂豪放、自然清新的北朝乐府民歌被今天的研究者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而歌辞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差别,可在语言节奏、质朴纯真风格、心灵绽放的美丽上等方面的“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C.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D.文人乐府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和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宋、齐、梁、陈统治者的倡议,使文人乐府创作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