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对    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
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
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
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
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笋。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
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
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小题1】怎样理解“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6分)
【小题2】划线的“谜语”指的是什么谜语?(2分)
【小题3】用地球、轨道、弹球、旋转等是圆的来说明什么?(5分)
【小题4】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的主旨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似。
B.作者强调,人的悲欢离合、悲哀得意,是人类自己的事,与月亮圆缺毫无关系;有人咒骂月亮,实在是冤枉了月亮。
C.作者从自然发展规律入手,借助月缺月圆,论述了人生历程中存在的生死哀乐的辨证关系。
D.文中“否定之否定”的意思是老虎否定鸡,鸡否定虫,虫否定杠子,杠子否定老虎,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产生新圆。
E.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是社会发展这一大圆中的一个半圆,为了使社会这一大圆圆满发展,我们要努力走好自己的半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东方小四
人的一生,原来可以这样浓缩定格:因岁月久远而泛黄的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小小的玻璃柜里。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各种证件证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她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医学家、妇科大夫林巧稚。
雄秀的鼓浪屿上,游人如织。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以步行、以故事等等闻名的小岛上。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上镌刻的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
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林巧稚却毫不费力地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可以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找到。
即便在春节假期,鼓浪屿的图书馆也是开放的,而且对我们这样随性的游人也不设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阅读。我在一本有关鼓浪屿历史的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当年林巧稚与一个师范女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点去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考官感于巧稚的忘我与奉献精神,经过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终为她争取到了破格入学的机会。
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毕业那年,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这是一个外籍教会医生捐出全部财产设立的奖项,也是协和当时的最高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林巧稚不仅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在很多事情上,金钱确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品性。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这方面得以体现。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又长,而巧稚的父亲在她读到漫长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时候辞世。巧稚的兄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于巧稚的责任,继续供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巧稚在工作后,自然而然地予以回报,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等等,她都毅然决然负担起了兄长的四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一生未婚的林巧稚还坚持多年做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事。她从工作开始,就请人列出了鼓浪屿需要资助的亲朋名单,她按人头每月寄生活费,一直到辞世。如果说这些事情还与亲缘相关的话,她为不相识的贫穷病人付医药费的事例则难以计数。另外,她辞世时的遗嘱有三项内容,“三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图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我其实不太相信那个“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超过五万个”的传扬已久的数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与幸福的人,则何止千千万。在事业上,她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医学上苦心孤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在精神方面,她也只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琉璃。
说句实话,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睐,真的很美。可以想见,当年她的追求者不会少。但她没有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们其实不够了解她,达个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读物几乎全为英文书籍的大夫,她将一生的使命定位为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这样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内心最黑暗的人,也难以找到她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也几乎找不到旁人说她是非的言词记录。不过我想,至少会有一个灵魂为她难过心疼,为她一生奋斗不息、忘记了停歇也忘记了自身而悲伤,那就是她那因患宫颈癌而早逝的母亲。其实,世上的父母,谁都不愿自己的儿女单方面去燃烧自己温暖世界,活成一个完美的雕塑,却没有一个可以小声叹一口气的小小家园。
鼓浪屿上的鲜花常年盛开,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巧稚,永远不会再回来。
(选自《视野》)
相关链接: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徒家庭。5岁时,母亲不幸病故,此后,她便萌生了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的愿望。1921年7月,林巧稚从厦门女师毕业。父亲问她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她说要考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是当时医学界名望最高的医科大学,八年才能毕业,每年的学费是四百五十个大银元。如此昂贵的学费,对她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继母对林巧稚说:“三姑娘,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林巧稚说:“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不嫁。”本来一句无意的话,竟然成了她一生的承诺。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并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的聘约上有一条规定: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毅然决然地与医院签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鼓浪屿上之所以游人如织,不仅因为这里景色雄秀,以钢琴、步行、故事闻名,更因为这里是林巧稚的故乡,有林巧稚纪念馆和她的汉白玉雕像。
B.身为名人的林巧稚,,竟然没有人说她的坏话,那是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一生通透完美,人们从她身上很难找到缺点和不足。
C.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林巧稚懂得感恩,她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全部担负起兄长四个孩子上学的所有费用以回报兄长,而且还知道回报故乡的亲人。
D.林巧稚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妇产科医生,一生亲手接生的孩子有五万多个,她给千千万万的人带来平安和幸福,她就像那圣洁、明亮的海上明月。
E. 本文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记述林巧稚的生平事迹,而是紧扣题目,选取人物的一些典型生活片段和主要事迹来叙写,从而刻画出一位天使般的美好形象。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林巧稚的无私奉献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小题4】林巧稚为了医学事业,终生未婚。对林巧稚的选择你有怎样的看法?清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城堡的表情
高宝军
公路挽着河水,像一黑一白两条绸带在宽阔的宁塞川里飘逸着,亮闪闪的河水逶向东南,黑亮亮的公路飘向西北,公路在飘,汽车在公路上飘,飘上了半山腰。南北走势的山梁,梁顶齐齐平平的,迎东面扑下来的陡坡急促地漫泻下来,坡呈凹状,凹状的两边,后宽前窄稍稍收拢,拢成一个簸箕形,顺着“簸箕”的边沿,层层夯土,层层积累,形成一圈六七米高的城堡。这便是五姑城堡遗址了。
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追溯久远的年代,这座城堡是战国名将吴起屯兵储粮的堡寨。时光推移着城堡在不停移动,也不断丰富着城堡史书的内容。
古城堡的轮廓虽然依稀可见,却已斑斑驳驳,断断裂裂,萋萋荒草蒙面,蜂蝶鸟雀相伴,山风轻唱着劝慰的歌谣,雨雪滋润着焦渴的期待,五姑城堡,期待着时代的巨手重新梳妆。
我作为吴起大地的子民,想寻觅自己生命之根而翻阅这本大书;我作为吴起县古城寨堡的搜集整理者,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专程赶来了。
我翻沟过去,来到城堡跟前。古城堡用绕山梁2000米的臂膀,将我搂在怀抱里……在从坡底爬上梁顶的两边城墙上,等距离筑有三座箭楼墩台,簸箕口上一座,中间一座,梁顶上拐角处一座。城墙外便是深沟,作为护城的天堑。
五姑城堡并不是孤立的,还有桐寨沟城堡与其遥相呼应。此处有事,彼处来援,两相照应,互为依托。桐寨沟城堡像一个巨大的钝角三角形,长长的一角像锋利的剑刃,从梁顶上刺下来。桐寨沟城堡又像一张大弓,弯弓搭箭,在山头上严阵以待。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刷洗,现存的桐寨城堡,“弓背”依然坚挺,“弓弦”却潜形隐踪。是自然的塌陷,还是人为的损毁,已无存考证。
如果把五姑城堡看成“后营”的话,那么,桐寨沟城堡便是它的“前哨”阵地了,而这个“前哨”城堡,又有它自身的天然“前哨”。这就是高踞在山梁上的桐寨沟城堡的梁底处一个孤立的山岗。这山岗一面连着城堡山梁的底部,其余三面皆临沟,易守难攻,进退方便。山岗顶端上,威风凛凛地竖着一个堡垒墩台,仿佛一个武士,正机警地眺望着四下的动静,风雪雨霜虽然摧残了它的颜面,而它的英姿却依然挺拔在山尖上。不知为什么,面对这个武士般不屈的残躯,我总以为,他就是一个人的化身,而这个人就是一位骁勇善战、力敌群雄的英才。他是一位能让首领放心的忠诚者,是一位敢于独当一面、自告奋勇的斗士,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才能和精神,才敢担当此重任,也只有他才能担当此重任!城堡以它的险峻诉说着当年的凶险,而这个堡垒却以独胆英雄的英姿见证着坚持正义、保卫平安家园的决心……
城堡遗址作为往昔的历史,它没有生命,不会言语,更不会作出任何表情,但面对这些城堡,我分明感到,它们并没有逝去,它们正在借着山风诉说着。它们在诉说什么?它们那已凝固了的表情,又暗示着什么呢?我分明看到城堡内外混合着血与火的撕杀,风雨剥蚀的斑斑城墙下倒着累累白骨;也听到山风呼啸,隐隐传来善良、正义、除暴安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规劝。
站在古城边的田埂边,我凝望着、联想着。古城像一位饱经历史风雪雨霜、悟透人生坎坷曲折的老人,在秋日阳光的照射和大漠之风的吹拂下,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喧闹与繁华。
历史以它穿越时间的魅力标识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才能,人类以其精神的不朽创造着生存与生产的盛况与蓝图。可惜的是,它犹如一位身陷沼泽地、满面泥土的少女,未被人充分的清理、整装和打扮。
我隐约感受到,把这些古城寨堡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抢救过来,让它们诉说吴起的历史,当是它们的愿望,当是它们焦渴期待的表情所想表达的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小题1】从文中看,“城堡的表情”是“期待”。请结合全文,说说城堡期待什么。
【小题2】如何理解“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桐寨城堡的“前哨”,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赏析。
【小题4】高宝军的散文既有历史沧桑感,又体现了赤子之诚。请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一特点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的小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小题1】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了中国人对于字的崇拜心理和与文昌阁相关的一些内容,请分点概括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2】试简要概括老白的形象特征。
【小题3】汪曾祺说他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的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从文中找出与此相似的描写并说明理由。
相似描写:
相似理由:
【小题4】汪曾祺还主张小说意境平淡美,这在本文也有鲜明的体现,试予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小题2】(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小题3】(小题3)请概括说明“恭”“敬”“入定”的内涵(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马丁•路德•金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小题1】对文中部分语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充分肯定该宣言的历史意义。
B.“黑人……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一句意思是说,黑人们从非洲的故土家园流亡出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安居之所。
C.“美国……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退了回来”一句意思是说,美国尚未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承诺。
D.“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一句意思是说,美国黑人不能够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而仇视美国白人。
【小题2】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阐明了本次集会的目的。以下表述,不属于这些目的的一项是:
A.把在“解放黑奴宣言”颁布一百年之后黑人仍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情况公诸于众。
B.要求美国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诺言,使黑人拥有与白人一样的基本人生权利。
C.要让白人们明白,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息息相关,他们应当支持、参与黑人争取权利的行动。
D.提醒美国,黑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十分强烈,十分迫切,对此,国家不能安之若素,不能拖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马丁•路德•金看来,黑人民权运动有法可依,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的相关条文,正是美国黑人争取获得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法律依据。
B.不能拥有与白人同等的基本人生权利,长期遭受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生活贫穷,这些正是美国黑人参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根本动因。
C.在马丁•路德•金看来,美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对黑人而言是福音,对美国社会而言也是福音。
D.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并不主张黑人们用暴力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主要是因为部分白人也支持黑人民权运动,一些白人还参加了本次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