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航天服,又称宇航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必须穿的服装,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分别有软式、硬式和软硬混合式结构。无论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尤其是舱外航天服造价可达土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它是在高空飞行密闭服(简称压力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舱外航天服大约重275磅,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它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
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此前中国的航天服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号,比较笨重,舱内、舱外活动非常不便。现在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航天服技术“堪比美国”,据说美国航天服每套造价达1.6亿元人民币。
航天服能构成适于航天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它在结构上分为六层。一、内衣舒适层:航天员在长期飞行过程中不能洗换衣服,大量的皮脂、汗液等会污染内衣,故选用质地柔软、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的棉针织品制做。二、保暖层:在环境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保暖层用以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选用保暖性好、热阻大、柔软、重量轻的材料,如合成纤维絮片、羊毛和丝绵等。三、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在航天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若人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如在舱外活动),通风服便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即由水冷服降温。通风服和水冷服多采用抗压、耐用、柔软的塑料管制成,如聚氯乙烯管或尼龙膜等。四、气密限制层: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气密层采用气密性好的涂氯丁尼龙胶布等材料制成。限制层选用强度高、伸长率低的织物,一般用涤纶织物制成。由于加压后活动困难,各关节部位采用各种结构形式:如网状织物形式、波纹管式、桔瓣式等,配合气密轴承转动结构以改善其活动性。五、隔热层: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隔热层起过热或过冷保护作用。它用多层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并在各层之间夹以无纺织布制成。六、外罩防护层:是航天服最外的一层,要求防火、防热辐射和防宇宙空间各种因素(微流星、宇宙线等)对人体的危害。这一层大部分用镀铝织物制成。与航天服配套的还有头盔、手套、靴子等。宇宙中的空气、温度、压力等都与地球不同,人是无法生存的。而一套航天服等于提供给航天员一个适合他生存的环境。它可以防止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空间的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它还能调节温度和保持空气压力,使航天员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它还能提供氧气。所以,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时必须穿航天服。
【小题1】下列对“航天服”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时必须穿的服装,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救生设备,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完成,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
B.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必须始终穿戴舱内航天服。
C.舱外航天服可以说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它具有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舱内航天服所不具备的功能,航天员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
D.航天服的结构分为六层。其中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的主要功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和保持空气压力。
【小题2】基于对“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的理解,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因此,人在真空环境中会因体内外的压差过大而导致生命危险。
B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的压力是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条件,所以,早先的压力服,以及后来的舱内航天服与舱外航天服等,都具备充压与加压的功能。
C航天员出舱到太空作业时必须穿戴航天服,但当他们回到地球,因为身体外部的压力恢复而不必继续穿戴。   
D.在真空环境中,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压力就能够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航天服必须具有充压和加压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航天器内已经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所以,舱内航天服不必另外配备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B.舱外航天服在结构上设计分为六个层次,为航天员针对不同的太空环境穿着不同层次的航天服提供了方便。
C.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能够替代现有的载人航天器。
D.搭载着三名航天员的我国“神舟7号”航天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其中一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完美出舱,由此可知此次太空飞行总共要配备至少3套航天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从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在全行业达成高度共识。厕所革命已成为中国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从都市到乡村,从局部到全域,从旅游行业到全社会,从保障男女厕数量充足到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立“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不断提档升级,发挥了杠杆作用。它不仅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基础工程,更上升为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尺度。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游客体验的便捷度、舒适度、满意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的尺度,而旅游厕所作为基础设施,是检验旅游目的地旅游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展开以来,旅游厕所已成为检验旅游景区景点评价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对10家4A级景区给予摘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厕所建设不达标、管理不到位。
从为求基本生存的人口大迁徙到为求差异生活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正在打破时空边界,创造新的移动文明,旅游目的地成为主客共享的人口聚集场域,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景区内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从公共服务基础供给方面来考量,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最基础的尺度。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构建“厕所开放联盟”,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旅游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在扶贫攻坚中表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外地游客消费体验、享受幸福的民生工程。以此观之,仅有干净、舒适的厕所远远不够,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厕所认知和使用的不文明陋习进行彻底革命。文明如厕是衡量厕所文明的尺度,也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尺度。
(摘编自孙小荣《厕所革命是检验民生幸福及社会文明的尺度》)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欢《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6年到2015年,公厕总量缓慢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总体减少,这和群众对厕所的需求不匹配。
B.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则一直下降;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C.从2006年至2015年,城市公厕数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总量增加了近2万座,说明城市公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D.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其初衷是打造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
B.旅游是为追求差异化生活而进行的人口流动,这种“移动文明”直接推动了“厕所革命”。
C.对10家4A级景区摘牌处理,说明旅游厕所是中国旅游景点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D.相关部门开放内部厕所,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E. 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小题3】“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手,一支枪,百发百中,是军中出名的枪王。他的枪弹,从没虚发。
将军命令,你的任务就是埋伏在暗处,监视着阅兵广场,严防敌人破坏。记住,据内线报告,敌人的那名神枪手就潜伏在城里。
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对于那个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个有着鹰一样的眼睛、熊一般的身躯的家铰。曾经,他们相遇过,都同时躲避对方,又同时射击,又在同一时间受伤。
这,是他狙击生涯的耻辱。
他暗暗发誓,小-,这次,我要让你有去无回,否则,我这“枪王”算是白当了。他感觉到自己浑身发热,枪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蠢蠢欲动。
很快,他在阅兵广场找了一个地方,隐伏下来。他知道,对手不动手则已?动手,兢一定会选这个地方:人多,嘈杂,一旦得手?容易脱身。
饱隐伏的地方,就是广场旁的一座摇摇欲坠的高塔。
这座塔,在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另一边也在风中苟延残喘,好像随时都会垮掉。
这样最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祥一个随时都会倒塌的地方,会有一支枪,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广场的一切。
他老奸巨猾地笑了,螳螂稽蝉,黄雀在后,是再妙不过了的。
他找了一个三面是砖墙,另一面面对广场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伪装,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起四周的动静,开始履行一个狙击手的职责。
狙击手,意志如钢,心硬如剑,狠毒如蛇,筒言之,是战争的武器,枪炮的灵魂。狙击手虽不迁枪炮铸造的,可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
他,在冰冷的观察中等待,等待着另一个狙击手,一个给他带来过耻辱纪录的狙击手。
进城仪式正在紧张地进行,旗帜招展,鼓角齐鸣,口号声如雷贯耳,正在向广场这边行逆心能勰象得到,将军正骑在马上,招手致意。
他的汗流了下采,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那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人他转动着望远镜,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这一刻,敌人的抢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
突然,他的望远镜停住了,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潜伏的黑影,熊一般壮实,正隐藏在广场右角的一个残破的角落里,身上盖一些稻草,伪装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一时间,他发现,对方的望远镜也对准了自己。他心里一惊,忙抓起枪。对方,也在这一刻抓起了枪。
可是,双方的枪都没有响:在他们的瞄准镜之间,同时晃动着一个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举着气球,笑着,跑着,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气,在这一刻都抛洒到阳光中,空气中。
谁先动手,谁就会抢得先机,就可能让另一个人从此失去还手的机会。可是,首先,得打倒那个孩子。
他们都没动,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
他们没有忘记,枪,是生命的守护神。军人,是枪的灵魂,人性的保护者。
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沉默,对狙击手来说,是致命的。
但,双方的枪都在这一刻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终于被一个妇女拉走,他本能地一个翻滚,躲避着,可对面并没有枪声。他抬起头·再望过去,那边,早已没有了那位狙击手的影子。他飞快地跑下高塔,跑向对面,来到那个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儿,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烟未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人显然在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然后,见自己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这次暗杀行动。
他知道,那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只须一枪打倒小孩,再迅速地发射第二枪,切都可解决,可那人没有。
对着那块空地,他默默地举起手,默默地,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说:“兄弟,你是个真正的军人,哥们儿佩服你。”
不知道,在暗处,一个人也在默默地行礼,向他。然后,转过身,离开了,阳光照在那张坚毅的脸上,一双鹰一样的眼闪闪发光。
【小题1】“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为什么“他”脸上的肌肉会不自觉地动?(4分)
【小题2】“狙击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强调狙击手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6分)
【小题3】“他们都没动,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他们”此时在考虑什么? (6分)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肩负特殊使命的人应该忠于职守;也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至上。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阐述。(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淘来的幸福
黄建霞
退休在家的张大爷每天早上都会去集市上逛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入眼的好玩意儿。张大爷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古玩,尤其是对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情有独钟。闲着没事就喜欢看看鉴赏书,电视上的民间鉴宝节目也是一期不漏地看。
这天,正在集市上闲逛的张大爷一眼看到一件青花瓷器,浅口盆的形状,颇似鱼缸。他翻来覆去地看,然后推正眼镜问道:“这玩意儿多少钱?”一旁的小贩连忙说:“五百。”张大爷不吭声,小贩殷勤地说:“您可别小瞧了这玩意儿,少说也值个万儿八千的。”“哼,要真值个万儿八千的,你能五百就卖啊?”小贩急忙说道:“我这也是收上来的,我就卖这个价。您就别犹豫了,成不成吧?”张大爷一摆手:“得了,买了。”
心里吃不准的张大爷拿着青花瓷器往老友李大爷家里赶,心想着老李在瓷器鉴赏方面颇有心得,指不定能帮自己瞧瞧。李大爷拿着放大镜对着瓷器左看看,右瞧瞧,摇头道:“悬啊,东西要是对,少说二三十万。要是不对,是个新活儿,也就值五十块钱。”张大爷心想完了,买了个假货。
张大爷被这么一刺激,血压陡然升高。张妍劝道:“爸,您看这盆不是挺好看的嘛,反正咱们家还要花钱买玻璃鱼缸,不如就用这个盆吧。我这就给您买几条金鱼去。”
自从盆里装了几条小金鱼后,张大爷没事就给金鱼喂食,集市也懒得去了。这天正百无聊赖间,张大爷忽然想起什么,急急忙忙地出了门。
他来到鱼鸟市场,拿起和家里的瓷器盆差不多大的鱼缸问道:“老板,这鱼缸多少钱?”“一百。”他接连跑了好几家,鱼缸的价格越问越低,张大爷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还有人追出来问:“三十成不?”张大爷心烦地挥了挥手,沮丧地回了家。
一到家张大爷就胸闷气喘。张妍一测量,血压果然又上升了。张妍没辙了,只好跑去找李大爷,想自己出钱让李大爷把鱼缸买下来。李大爷摇头道:“不成,就你爸那脾气,不会把鱼缸卖给我的。要想让他让出那鱼缸,我还得想个法子。”
这天,李大爷来找张大爷下棋,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李大爷问:“老张,你这玩意儿用来养鱼了?” “哎,别提了。”张大爷叹了一口气。“这鱼在你这儿养,可惜了呀老张!”李大爷说。
“咋了?这有什么可惜的,住五百块钱的豪华别墅还亏着它们了?”“哈哈,你这鱼得在大木盆里养。这么着,这几条鱼让我捞走得了。我不管你这鱼买来多少钱,我付你五百块钱。”张大爷连忙说:“别,你当我卖鱼的呢。”李大爷问:“那这盆你还要吗?”张大爷挥挥手道:“钱我收下,你就连鱼带缸拿去吧。”李大爷端着瓷器盆走了。
这天,张大爷吃完晚饭看电视里的《民间探宝》节目。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张大爷定睛一看,这不是自己的老朋友老李么!他怎么上电视了?张大爷狐疑地盯着电视看。再看展览台上的宝物,不就是自己买的那个鱼缸么!到了专家鉴定环节,只听专家一字一顿地说道:“这是清乾隆年间的青花龙纹笔洗。我给出的市场参考价是四十万元。”
“啊!”张大爷忍不住惊呼,这刺激可不小,不仅血压上去了,说话也不利索了。
不一会儿,外面响起了敲门声。张妍忙跑去开门,原来是李大爷。张妍忙把他让进屋。李大爷笑道:“我给你送东西来了。这花五百块买一四十万的东西,你说,这东西我敢要吗?”
张大爷精神一下振作了起来,可还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老李说:“哈哈,我还不知道你老哥的脾气。你说我是要这四十万啊,还是要你这个多年的老朋友啊?有人见钱眼开,为了钱六亲不认,你说,咱是那种人吗?”
“就咱这交情,都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呐。”张大爷叹了口气。“是啊,你说对了。这么多年了,咱们这交情,比这瓷器还‘瓷’!”李大爷说着,指了指手里的鱼缸,“这东西你收好了,上次我买鱼花的五百块钱是你的好闺女出的,不用给我。”
(选自《民间文学(故事)》,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他接连跑了好几家,鱼缸的价格越问越低,张大爷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2)这么多年了,咱们这交情,比这瓷器还“瓷”!
【小题3】试简要分析小说中李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文章以“淘来的幸福”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运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真够叫绝的。
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
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青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那失望的眼神,那时的她落落寡合,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还一直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终老死在那里。
我踩着她的足迹,我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了,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永生不忘。
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酒里。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三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就此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认真面具  希尼尔(新加坡)
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来过的……”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蜡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的去处。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可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蜡像,向浩原招手,“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
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噢!本岛……,本岛那市政厅还在吧?”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
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问者竟有两种声调。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制造历史的老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他俩推开那扇窄门。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感觉得出是浩原的声音。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
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己催促他们回旅店去。——接着展示的那一批酷刑,他们还没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在转弯处的一片灰墙上,挂满了一个烈士的忧患心情;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许老人听过传闻一二,也许他已遗忘了;他或许感触到烈士的那种眼神,宽恕中带有几分不甘!我拉着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中,推开那扇窄门……
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用完丰富的晚膳;老人主动取消晚间的节目,只在十合百货公司买了些纪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接近亥时,当我发觉回程机票的一些细节出了点差错后,我临时决定造访老人。
门是虚掩的。——老人与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过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着不易听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灯光下,浩原眯着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剑客!”老人说,“在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他把最强的对手——扳平了;过后,仅仅一念之差下,竟解决了全村的人,从此,便不再回归。后人在似真似幻的传说中断定,因为剑客的内心十分苦闷、孤寂,并带有仇恨……”
一个叫做“屠杀”的名词在我脑海中闪现。思索中我把目光转移到浩原,他那醺红的脸泛着房外的月光,他指着朝南的窗外那高耸的浮雕说:“那是什么?”
“纪念碑。方圆十里,数这座最悲情!”我往落地窗前走去。远方那碑柱,在这堂皇的旅店外显得格外渺小,我面向他,以无需求证的口吻说道:“那是纪念某年当地的平民历经一次‘进出’的教训而建的。”浩原正想继续开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胧的声音又再度低回:“我记得家乡有一座千面卧佛,每当弟子在佛前忏悔后,深夜,佛前总有一张张撕落的面具,随风飘逝,以示新生……”
突然,碑的一隅,我们竟然望见有磷磷鬼火在闪烁。经过一阵犹豫后,决定下楼寻火去。
碑给人的感觉,在这个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壮的。因为风的缘故,一片片刚燃尽的冥纸——就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随意飘了起来。在摆放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卧着;良久,不动,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忆萦绕在这片可以被纵容的大地,以及继续带有伤痕的心。我忖度,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赶上明早一场追悼五十载冤魂的春祭。
(编者按: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日军以战胜国的姿态与英国签署了占领协议,随后日军对在新加坡的华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
【小题1】文章开篇一面说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又极力写两人却泡了两个多时辰,这样写是不是矛盾?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这些都是真的”,有何意味?(4分)
答:     
【小题3】这篇小说的题目《认真面具》有何含义?(3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能做到意味深长,得益于其语言的张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4分)
答:     
【小题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末寻火情节的内涵和作用。(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