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18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孙凤山
①秋风不好惹。稍一撩拨,就能卷起乡愁,横飞肃杀,抑或连接秋收的景象。此刻,秋风吹拂的不仅是我的思绪,更是那满架的扁豆和扁豆花里的故乡。
②农人总是闲不得房前屋后的空地,一点一滴的栽种技艺世代传承。我是种过扁豆的,就在门口的矮墙边。它从出复叶长起,侧生斜菱状小叶,后来缠绕着往上攀援,直至总状花序腋生,终修成正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一年年吃它的鲜嫩,一回回尝它的甘甜,才知道它所含的蛋白质多于白菜、番茄、柿子椒、黄瓜等,称得上是蔬菜中的“肉类”。难怪清诗人黄树谷这样《咏扁豆羹》:“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连朝童仆善,采摘报盈筐。”穿过秋风的,是扁豆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秋风打结的,是扁豆一生的清新和优雅。望着一架垂涎欲滴的扁豆,我真舍不得离开一房老屋。
③“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流落时的这副对联,居然把失意抛弃得无影无踪,把农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风吹来,扁豆花开,姹紫嫣红,匍匐一片。尽管如此,人们不会感到妖娆艳丽,即便是那粉红色,也仿佛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那种积淀的美丽,掩盖不住些许的惆怅。扁豆不求空旷沃野,好像永远跟房前屋后和矮墙篱笆结了缘。扁豆一生追求攀援向上,哪怕是一架朽木,它也拾级而上,勇攀高峰,探望一片片的云蒸霞蔚,把生命定格在探求的空间里。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房前屋后的扁豆象征着家园的温馨,恪守着季节的轮回,于是便生了怀念,长了乡愁。乡愁其实是一种寄托和感恩,是对生命的思索与磨砺。心灵的自由放逐久了,难免要寻觅归宿。扁豆之于我,恰如风筝的引线,牵动我的乡愁,总能给生活平添几多温暖。
④扁豆不仅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入药,主治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等。清朝学者查学礼这样写过扁豆:“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后人有的从中读出凄凉、有的读出寥落、有的读出欢喜,我却读出它的功用:一架扁豆,不畏贫瘠,甘于寂寞,饱人口福,泽被人间。当然,扁豆也有个性,人们食用不当,也会中毒。这与它含有的两素有关——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只有加热到1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两素才能被瓦解。这倒恰如人生一场,理应壮志酬怀,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倘若没有把握正确走向,便会误入歧途,甚至毁于一旦。因此,记取秋风和秋风吹拂的扁豆花,时时呼唤美好,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成荫,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尽管扁豆在甘甜中夹杂着些许苦涩,在温暖中捎带着些许肃杀,但那份远离喧嚣浮躁的鲜活、远离功名利禄的清新却是掩盖不住的,一如花开向外的美。
⑤“民以食为天,食以绿为优”,扁豆是蔬菜中的佼佼者。尝起扁豆,我就尝起随秋风一路的日子;想起扁豆花,我就想起一架秋风的往事。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一旦跨过往事,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选自《散文百家》总第二七二期2010.2)
【小题1】作者在标题中说“满架秋风扁豆花”,文章开头又写到“秋风不好惹”,文中还多处提到“秋风”,请简要分析“秋风”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理解划线文句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

  
(2)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

 
【小题3】本文可当抒情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呢?本文又可作哲理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阐发了什么哲理呢?(6分)

    
  
【小题4】文章语言婀娜多姿,请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两方面稍作赏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你一张捕梦网

毕淑敏

①人每日穿行于双重宇宙。

②一个是包绕肉体的现实中情境,一个是潜藏于我们内心的幽谧洞穴。人在清醒的时候,五官开放,不停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做出各种应答和反应。到了困乏之时,操劳了一天的理智,不得不开始陷进或深或浅的抑制,人就放松地进入了睡眠。但是,除了死亡,人不可能完全丧失感知。人的生理和心理依然保持着最基础的警醒。

③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意识。当外界的干扰减到最小时,那个在理智控制之下的内在系统,就像地下水的泉眼,汩汩流出。它的代表作,就是弥漫夜晚的梦境。

④人们当然希望多做好梦。可人无法控制梦的性质,梦是无拘无束的黑蝴蝶。你不能制订今晚完成一个好梦的计划。梦如野马,放任不羁来去无踪。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越是内心不安宁,精神力量越是薄弱,安全感越差的人,越容易出现恶梦。

⑤儿童是恶梦的高发群体。婴儿会在睡眠中突然毫无来由地哭闹,旁边的人一定会说,这孩子做噩梦了。如果某人在睡眠中陡地脸色大变表情狰狞,人们也会赶紧叫醒他,说刚才你做噩梦了。

⑥为了控制无法无天纵横驰骋的梦境,古人一定做过不懈的努力。在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土著部落,有一个绵延至今的风俗,就是妈妈会亲手制作一种名叫“捕梦网”的羽毛箍,放在婴儿的摇篮边,期待以这种方式保佑孩子们梦境平安。

⑦捕梦网源于一则古老的神话。太阳女神是个长得如蜘蛛模样的神灵,她每天晚上会在婴儿睡觉的地方织网。当梦境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将过来之时,网就会把噩梦滤走,只放好梦通行,以保证宝宝们安睡到天明。印地安人的部落越来越大,孩子们也越来越多。蜘蛛女太阳神分身无术,无法亲自织网贴身照料每一个孩子,就把织网术教给了所有的印地安母亲。从此每一个妈妈都会织“捕梦网”了。⑧我到加拿大北部山区观看北极光。看北极光是要靠运气的。我们安营扎寨的酒店,外观很像印地安人的小屋,只是放大了很多倍。大堂的屋顶上,悬挂着一张巨网。当地人说,此网耗时许久,功能卓著。我大喜,问,是否所有住您这酒店的人,都不会做恶梦?当地人答,单有一张捕梦网还不够,必须下符咒才灵。

⑨印地安人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制作“捕梦网”的材料,可谓充满象征意味。网代表力量,石头代表土地,主要指陆地;羽毛,代表着通往梦境那看不见的道路。黑羽代表着权贵和死亡,艳丽的红羽则表达善意、能力和富饶。贝壳,是情感的保护者。玻璃小球和珠子,表示梦幻、创意、魔力和转变。捕梦网的环,单圈代表能力,双圈代表平衡。如果是三圈,象征着身体、精神、灵魂的统一。还有人说,圈越多,法术越大,有镇静、平衡、减压、自控、智慧和爱的能力。

⑩我却陡地生出疑心,疑惑在更多圈圈上所附会的意义,是现代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的求祈。想当年在密林和旷野中自在生活的印地安人,应该没有如此多的烦闷,需要一层又一层的圈来佑护。

⑪当地朋友们想得很周到,夜里去看北极光,白日怕我们闲得无聊,安排学做捕梦网。老师是位娴雅的当地女士,为我们早早备下了原材料。大家围坐在小桌旁,老师手把手地开始教我们。窗外大雪飘飘。端坐在椅子上,轻触精巧的小剪刀和圆圆胖胖的胶水瓶,突然忆起了小时候做手工时的情形。多少年了,我们不再有闲情逸致动手做玩具,不想却在这异国他乡的漫天飞雪中,用古老的印地安人方式,为自己编织祝福……

⑫几小时后,我的捕梦网宣告完工。印地安人可愿以他们古老的法术,来保障恶人的睡眠吗?我问老师。

⑬光有捕梦网的形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下魔咒。老师回答。

⑭我触摸这垂挂着鸡毛的微小版捕梦网,一眼瞥到那个曾装着各式制作材料的纸上赫然印着,“本品供5岁以上孩童使用”。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⑮回国后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友,总是夜不能寐。她说,就算服了强力安眠药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噩梦连连。我说,送你一个捕梦网算作祝福吧。

⑯她双手接过来,连珠炮地发问:捕梦网张挂哪儿最好?床头还是床尾?可以用钉子吗?真有效果吗?

⑰我说,不要用铁器,就用一根树枝悬挂吧。

⑱她思忖着说,古老的捕梦网,就算从前灵光,它能与时俱进吗?有本事分辨出今天的梦境,什么是美好,什么是邪恶吗?如果在升任主管和调到外地去当大区代表这二者间做出选择,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凶?在好强的屌丝和纨绔的富二代之间,梦见谁算是恶梦呢?

⑲我苦笑,说,捕梦网哪里管得了这么惊悚的东西?印地安人信奉强大的“灵力”,只有施了咒语的捕梦网,才构成完整的保障体系。

⑳朋友眼巴巴地问,你可会这咒语?

我摇头说,不会。

朋友失望已极,愁眉苦脸地说,那捕梦网不配上咒语,还是没法安眠啊。

我说,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自己在心里织一张捕梦网吧,心安为经纬。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小题2】请对第③段中加点的“弥漫”一词进行赏析。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⑭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小题5】下列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做捕梦网,打发了白日里苦等北极光的无聊。
B.看窗外的漫天飞雪,增加了我们做捕梦网的兴致。
C.在异国他乡做捕梦网,少了些小时候的闲情逸致。
D.当地朋友用印第安人的方式,为我们送来了祝福。
【小题6】文章以讲述回国后年轻女友追问捕梦网作用的故事结尾,颇有意味。请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被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被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提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受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多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乡贤”“乡贤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崇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D.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D.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换言之,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以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就我国而言,对中国精神的光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作为文化自觉最高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重构创造条件。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荡,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近代谭谭嗣同、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国。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文化自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摘编自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待民族文化要多些坚守,少些批判。
B.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最高表现形态,二者虽相互关联但是不能够等同。
C.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必须以文化批判为基础,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清理。
D.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开始,经过文化批判,其终极目的是新的价值重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立论前提,围绕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阐述文化自觉,用对比论证阐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
C.第三段通过列举事例,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D.最后一段阐明,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
B.如果不发自内心地整理传统典籍,就谈不上文化自觉,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C.只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就能树立文化自信。
D.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新的价值重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小题3】“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法国〕阿尔贝·阿科芒
①他们结婚已经23年多了,显得很幸福。他们都学会了在生活中彼此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并且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男的是里昂小说家吕西安·里歇,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沾点“畅销作家”的光彩,他就得在各种仪式上抛头露面。对于这些,他总是一概谢绝。朋友们爱说他过分谦虚,究其实,是缺少勇气。
②对他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妻子,亲亲她的前额,说一句几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得到的差不多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里歇太太负责在打字机上打印丈夫定期在《里昂晚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把稿纸誊清,封装好,寄出去。这份微末的工作足以使她想到自己是丈夫的一个合作者。
③咳!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出悲剧正在威胁着她。
④怎么,像吕西安·里歇这样一个年届五十的家伙,会让一个刚刚离婚的女人弄得昏头昏脑?然而这事居然发生了。她叫奥尔嘉·巴列丝卡,人长得漂亮,有着一般女光棍的寡廉鲜耻的劲头,把小说家降服了。有一天,就像跟他要一件新奇首饰一样,她要求跟他结婚。
⑤他必须先离婚。“唔,这件事应该容易办到。结婚已经整整23年,大概妻子不再爱我了,分开可能不痛苦。”想法不错。可是一个性格腼腆的丈夫该怎样摊牌呢?小说家想出了一个新鲜法子。他编了一个故事,把自己与太太的现实处境转托成两个虚构人物的历史。为了能被妻子领悟,他还着意引用了他们夫妇间已往生活中若干特有的细节。在故事结尾,他让那对夫妻离了婚,并特意说明,既然妻子对丈夫已经没有了爱情,就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地走开了,以后隐居南方的森林小屋,有足够的收入,悠闲自得地消磨幸福的时光……他把这份手稿交给里歇太太打印时,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晚上回到家里时,心里嘀咕妻子会怎样接待他。
⑥“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话里带着几分犹豫。她却像平常一样安详:“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难道她没有看懂?吕西安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然而,一询问,故事已经打印好,并经仔细核对后寄往《里昂晚报》编辑部了。
⑦她为什么不吭声?她的沉默不可理解!显然,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可是她该看得懂的……故事在报上发表后,吕西安·里歇才算打开了闷葫芦。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可是,那位在结婚23年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的妻子,却在前往南方的森林小屋的途中抑郁而死了。
⑧这就是回答!吕西安·里歇震惊了,忏悔了。当天就和那个不知底细的女人来了个一刀两断。但是,如同妻子不向他说明曾经同他进行过一次未经相商的合作一样,他永远没有向她承认自己看过她的新结论。
⑨“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他回到家里时问道,不过比往常更加温柔。
⑩“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妻子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
【小题1】“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这句话反复出现,请结合语境说说吕西安·里歇说这话时的不同心理。(3分)
答: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家吕西安·里歇之妻的形象特点。(4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第二段里描写里歇太太的工作情景?(6分)
答:
    
    
【小题4】请你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简要阐述你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答:我拟的标题是   
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