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小题1】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一些什么?
答:  
【小题2】第㈡段划线句描写浪涛拍击白云、浪花扣打高岸,寓含着什么深义?   
答: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某种特定的连通回路。大脑储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为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指定的神经元储存。
完整的记忆只有在被提取时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它只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不同的记忆素材通过编码,储存在不同的脑区,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几十个不同的脑区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现。
短暂记忆靠神经传导素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只能保留几分钟;而长期记忆能保存许多天甚至多年。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通过不断重复,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会把一种特殊蛋白质推入神经元的核心,并且在那里启动遗传基因合成蛋白质,神经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变,增加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结果是大脑有了结构性的改变,这就是长期记忆的建立。
与某事件相关的素材以适当的间隔重复出现,而不是一次性出现,回忆这件事情会更加容易。比如,在几天内多次、短时间看到同一张脸,就比在一天内长时间对着这张脸更容易记住。这就是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过一种编码变异假说。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联系能从多途径提取记忆:这张脸与多种不同的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相对于舞会等单纯的一种背景,更容易让人想起。每种不同的背景或环境,能激活大脑的不同功能区。这一假说认为,不同的神经反应能提高记忆。
但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领导的一项神经影像研究提出,反过来也是对的,即用同一种背景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记忆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同样的神经连接重新激活时,就会形成一幕记忆。记忆完成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不同脑区活动方式重连得是否精确,而不是更多的连接方式。比如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形成记忆。
【小题1】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完整的记忆既存在又不存在”解说正确的一项
A.因为它常常是抽象的、微妙的、具体的、不连贯的,很难完整捕捉到。
B.事情都被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单元,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
C.记忆素材是分散储存的,这些脑区共同合作,记忆才能形成或再现。
D.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的某种特定连通回路。
【小题2】(小题2)关于“编码变异假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事件素材以间隔、重复的形式出现比一次性长时间出现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B.在多种背景中出现的事物,提取记忆时能激起更多神经反应,有利于提高记忆。
C.博德里克认为记忆的完成在于重连的精确,“假说”却认为是连接方式更多。
D.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编码变异假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长期记忆是通过短暂记忆的不断重复,引起大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神经元产生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而形成的。
B.记忆是被拆分储存的,它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分散在几十个不同脑区,要多种提取方法共同作用,最后才能完成。
C.短暂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只能保存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甚至可以保存多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D.当多次受到同一目标的冲击时,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引发大脑形成同样的连接方式,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笔墨与写意
颜锋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线条和笔墨,塑造成点线结构的艺术形象。这固然与绘画所用的毛笔、水墨加宣纸有关,但更是写意的审美追求所致。
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透视,二是光影素描法。这两大艺术法则都是建立在几何学、物理学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渗透着科学的成分。达·芬奇在画论中甚至明确地把绘画作为科学来研究。可见,西方绘画是非常注重理论和技法的科学性的。这与科学正在那时兴起不无关系。文艺复兴产生了人文主义,也产生了科学主义。
二者在近代以来的西方绘画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没有科学,也就没有西方绘画。从摹真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在表现技法上,西方绘画使用的是块面结构,中国传统绘画使用的是点线结构。如果说西方绘画是块面与颜色的交响。那么中国传统绘画则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总体说来,块面结构长于描摹,点线结构长于写意。此外,中国传统绘画不强调透视、光影和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因此,想让中国传统绘画达到完全的摹真是不可能的。
中西绘画表现手法存在这些差别,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中西方绘画工具的差别;二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三是中国古代画家不看重摹真,因而不去进一步追求透视和光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三条,中国古代画家追求神似,追求写意。也就是说,“神似”“写意”的艺术观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
对于神似和写意而言,笔墨可谓极佳的表现手法。笔法可以画出长短粗细、轻重疾徐、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各种线条。可以模拟各种对象及其不同的质感。花的柔嫩、鸟的轻盈、山的坚硬、水的灵动等。在功力深厚的画家笔下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墨法则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枯、宿、积、泼、破进一步刻画对象。
笔墨的作用远不止此,最重要的是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唐朝以后,由于书法的发展,线条的表现能力明显增强了。到了宋代,苏轼、文同等人把书法导入了文人画。笔墨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因素。线条不只是描摹对象的轮廓线,而是本身就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水墨也成为相对独立于对象的要素,墨色的清新意趣成为评价一幅画的优劣的一个标准。由于用笔墨写意比油画或素描的精雕细刻来得快捷,因此写意画更适宜表达灵感或瞬间的感受和情绪。
笔墨看似仅仅是绘画技巧,实际上却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金石书法、诗词和音乐都对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书骨”“诗魂”“乐韵”是一幅优秀中国画的美学特色。西方绘画要求画家对色彩光影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应的几何学、物理学知识。中国传统绘画则要求在观察力的基础上还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手法缺少科学因素,摹真能力不如西方绘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但艺术毕竟不同于科学,渗透着科学成分的绘画并不一定比没有科学因素更高级。相反,中国传统绘画在“神似”“写意”表达画家思想感情方面更胜一筹。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是较多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绘画技法。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如何吸收西方绘画中的合理因素,使中国画既具有科学性又更具有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今后发展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笔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法可以利用画出的各种线条来模拟不同的对象及其质感,墨法则可以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刻画描摹的对象。
B.随着书法的线条表现能力的明显增强,宋代苏轼等人把书法导入文人画,笔墨成为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因素,能够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
C.笔墨中的线条本身就具有抽象的形式美,水墨也可以相对独立于描摹对象,可以说墨色运用的好坏是评价中国传统绘画优劣的主要标准。
D.笔墨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与画家的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体现。
【小题2】(小题2)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线条和笔墨,而西方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透视和光影素描法。
B.中国传统绘画不注重科学性,与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有关;西方绘画注重理论和技法上的科学性,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科学主义有关。
C.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点线与水墨的和谐,追求写意,追求神似;西方绘画注重块面与颜色的和谐,追求摹真,追求形似。
D.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都要求画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前者还要求画家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诗情画意,而后者只要求画家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不强调透视、光影和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无法达到完全的摹真,在艺术价值上低于西方绘画。
B.西方的油画或素描讲究精雕细刻,没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写意来得快捷,不能表达灵感或瞬间的感受和情绪。
C.金石书法、诗词和音乐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兼具“书骨”“诗魂”“乐韵”的美学特色。
D.中国画要在保持人文精神等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吸收西方绘画中科学性等合理因素,以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
B.中华文化遭遇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总能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识之士就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密码,“马、中、西”汇通是新形势下弘扬这种精神的内在需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断追求变化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
C.汉语文字形式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国人的生活,与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D.对民族生存发展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通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变”作为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一个着眼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B.《周易》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
D.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是因为有识之士能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路
厉彦林
我老家莒南的县城驻地,就叫“十字路”。当地人都知道:“到了十字路,那就到县城啦。”当年我在农村求学时,把到县城读书作为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和目标。据记载:十字路之称始于宋代,因由此东至安东卫、西至临沂、北至莒县城、南至江苏青口,均为110华里,纵横两条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十字路”喻意四通八达。
三十年后,我又站在十字路口,天气乍暖还寒,马路两旁的几棵泡桐树老气横秋,透出几份沧桑和悲凉:在这个人生的原点,我庆幸当年理智的选择,无论职业、婚姻,还是对亲情的守护,对朋友的珍重。林林总总的往事从眼前掠过,山峦、法桐、麦田、豌豆、火车站、狗尾巴草、孤灯,焦灼、疲惫、清泪、微笑……它们是融在血液里的一种记忆与情结,它们一直在固执地追随着我,并且在方格稿笺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文字,目光、月光、灯光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我的成长就是把周身的泥土味变成了诗歌、散文,幻化为一缕书香气。脚踏实地地努力,希望总会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与你邂逅……
每个人都会遇到岔路,有时往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犹豫徘徊,深感迷茫……正如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说的: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当所有的精力耗尽,开始感到疲惫时,出发之前的那种内心的苦闷便重新占据了生活中心。他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字路口,无论你是什么国籍,无论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遵循内心还是遵从现实,必须作出最佳选择,当然哪一种选择都是生命的必须,都值得尊敬,哪一种选择都会成为自己生命链条上的集结点、闪光点……
每个人遇到十字路口都会迟疑、犹豫甚至纠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有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安全与危险、顺利与艰难:健康与死亡之分或者趋向。一方面渴望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又恐怕选错走偏人生方向,也确实有人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个人的前程、价值尺度偏移进入岔道,也有人因为自己的仓促决定而遗憾终生。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轨迹,终有不同的命运……
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定力更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许多人以优雅的姿态和成功的业绩,在现代社会孤军奋战,东拼西杀,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苦涩与失落,期望远处闪耀一丝亮光,温暖内心,倾吐苦闷,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那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我的故乡莒南,早在抗战时期,就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则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解放后,***主席先后对莒南县勤俭办社、创办记工学习班和整山治水的经验三次批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莒南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也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坚守了农业的传统优势。近些年开始转型,探索符合时代、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在变动,中国如何跳出包围圈,宽松发展,也站到重要的十字路口。中国在战略元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成立亚投行,与新兴市场国家接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展示出大国视野和担当。
恩格斯指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社会上一些人向左,一些人向右,社会最终的演变方向必定是所有人的合力,一切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处在了十字路口,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随波逐流,连自己的选择的权力都不知不觉放弃了。任何个人、团队和民族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都必须在苦难之后,经过沉淀反思,由自省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自信。
人生就是“十字路”,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但是无论前后左右每条路都是一条单行线,或直或曲,有上坡、有下坡,有柏油的、有沙土的,没有回头路。行人众多,尤其遇到困惑与迷茫、陷入犹豫和徘徊时,也不允许等待,来不及犹豫,不能落伍和掉队。无论哪个路口,只要义无反顾地选择以后,就必须怀揣希望,咬紧牙关大步前行,去逐步接近或者抵达人生的光明顶点。
走过了就没有机会回头,回过头也不是当年的路!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21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一段为什么从故乡的十字路写起?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1)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
(2)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小题3】作者围绕“十字路”,展开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往往爱犯这类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钱钟书先生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本文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濠上观鱼的情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小题2】本文多次提到庄子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阅读全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理解主旨,揣摩句意。(5分) 
(1)“蒲草帽”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分) 
(2)“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3分) 
【小题4】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作者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