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重访草莓园
肖复兴
到纽约总要去中央公园,因为那里有约翰·列侬的草莓园。今年是列侬逝世30周年,就更要来了。上次来,是四年前的春天,这一次,是秋天了。人生四季的轮回,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无论卑小的个人,还是偌大的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草莓园却依然故我,和四年前见到的没什么两样,就像听他生前唱的那些歌一样,依然动听如昨,没有走音跑调。
我爱听列侬的歌,他并不像有些歌手只会咀嚼个人的那些风花雪月的小感情,他那种对于世界的关注,只有鲍勃·迪伦能够和他比肩。他不是那种社论式的大气磅礴,而是他独特的诗人式的关注,完全跳出一般流行歌手的范畴。我们的一般流行歌手有时也唱些这样宏观的歌曲,却只是把它们当作公益歌曲或晚会歌曲来唱唱罢了,那种别人替他们编好的词和曲调,千人一面般的相似,完全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或旋律同另外一首歌随意置换。列侬不是这样的,他总是能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唱出他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对这个世界做出他独特的发言。
最喜欢的是《想象》,在过于现实的生活里,想象早已经被磨钝,锈蚀成了一块铁疙瘩,还有比列侬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想象能如气球一样载我们飞升进天空的吗?虽然这首歌有些浪漫和乌托邦,但他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让你无法不感动,感动他的真诚的同时,感慨我们有些歌手的浅薄和贫乏。你会感到列侬一步就迈过了那种浅薄却装点得豪华如同游泳场里的蘑菇池,而走向那样宽阔的水域,立刻有一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觉。
那一连串激流直泻的排比,是他对你我这样普通百姓的直抒胸臆:“想象这里没有天堂,这很简单,如果你想试试的话。我们的下面也没有地狱,我们的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民,只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想象没有国家,想象没有杀戮,想象没有牺牲,想象没有宗教,这一切并不难做到。想象没有占有没有贪婪没有饥饿四海之内皆兄弟……你可以说我是做梦的人,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进来,那么世界就能变成一个。”真的,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都会被感动。
草莓园,并没有草莓,只是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圆圈,彩砖铺地,一条条放射线铺展开来,很有些动感。圆心中写着IMAGINE,这就是约翰·列侬那首著名歌曲《想象》的名字。
这是当初纽约市政府出资100万美元修建的,近看如一个硕大的花环;远看像一滴垂落的泪珠。如此敬重地对待一位摇滚歌手的城市,让我想起英国的利物浦。10年前利物浦机场改名为约翰·列侬机场,成为了当时的一则新闻,因为用名人的名字命名机场的有不少,用一位摇滚歌手的名字命名,利物浦机场是头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个。列侬出生在这座城市,当年是一个失去了父亲又接着失去了母亲的无助孤儿,他组织披头士乐队时,没有地方演出,只好在码头附近的低级小酒馆去卖唱。利物浦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也表达对他曾经冷漠的歉意。这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艺术气质
秋意正浓,中央公园里的树已经开始变色,色彩缤纷,如同围绕着圆圆的草莓园的那些不同肤色的人。大家像是围绕着正在唱歌的列侬,轻声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意。这一天,多了一个中国人,在心里对他说,很多中国的歌迷也喜欢你的歌。
禁不住又想起了他的《想象》:“想象所有的人民,只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想象没有国家,想象没有杀戮,想象没有牺牲……”如今谁来为我们重唱这样动人的歌?
草莓园紧挨着公园出口,从这里抬头向公园出口望去,就可以望到达克塔公寓的高楼,当年列侬就住在那里。推开正对着公园的那扇窗,列侬常常站在那里眺望公园。30年过去了,那扇窗口前再也无法出现他的身影。
草莓园,曾经是列侬家乡利物浦的一块童年梦想之地。那一年,姨妈带着他到那里看演出,是他看到的第一场歌唱演唱会。正是那块草莓园让他迷上了音乐。1967年,他唱了第一首自己创作的《永恒的草莓园》。
他用他的生命和歌声换来了一座如今的草莓园。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
【小题2】约翰·列侬为什么能够得到不同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敬重?(6分)
【小题3】综观全文,“草莓园”有什么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小题1】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8分)
【小题2】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6分)
【小题3】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那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
“湖西王庄。”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
B.李老壮对姑娘提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但当他知道这个有礼貌的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后,又对姑娘产生了好感。
C.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很喜欢自己儿子单位刚刚引进的良种鸭,于是就把它们赶进自己的鸭群。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 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小题2】文中插叙的段落交待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3】养鸭专业户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放鸭”,主要情节都发生在青草湖上,如果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一词特指古代风尚,古人风度。时下所说的“古风”,是近年来因网络传播而流行起来的一个新鲜词汇。其以时间为标识,试图凸显“古今”之分。古风作品是部分小众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后,结合现代元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诗词、音乐、绘画、服饰、建筑等方面。其中,音乐以其受众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
古风音乐最初是由古风爱好者和仙侠游戏粉丝群体以音乐为载体抒发怀古之情而进行的自发性创作,是当今网络盛行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其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古风音乐的创作手法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近日,一些90后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谱曲演唱并上传于网络之后,获得大批青少年网友点赞。甚至有网友留言说,能不能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演绎成歌。
但这首歌曲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应试的帮助,这种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创新,适应了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受众群体范围。移动网络的便捷,切实弥补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给人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在网络音乐界,有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致力于融合古体与现代诗词的文字精华,打造出富有现代气息并不失古韵的音乐作品,呈现创作者所理解的中国式美感。这些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体现了其对于民族自信心的追寻,是一种渴望通过“尚古”而完成的自我建构与文化认同。
网络不是将电脑连在一起,而是将人连在了一起。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在知识界探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时,正如古风歌曲《琵琶行》所呈现的那样,网友的“自发”“自转”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发达的网络促成了信息的同步效应,网络的便捷性增加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冲突与活力,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文化自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是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之一。
(摘编自陈乾的《在共享时代提升文化自信》,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所言的“古风”凸显出了“古今”的区别,其作品是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
B.古风音乐最初是一种自发创作、盛行于当今网络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它抒发的是怀古之情。
C.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的古风音乐创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D.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打造出以现代气息为主的音乐作品,可见青年人对民族自信心的追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对比论述了“古风作品”和“古风音乐”的内涵,为后文论证古风音乐的意义做好铺垫。
B.文章用古风演唱版《琵琶行》受到青少年网友点赞论证了古风音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受众群众范围。
C.文章论述网络音乐界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为试图通过“尚古”完成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提供了例证。
D.文章论述了古风音乐的意义及网络的多重作用,论证了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急迫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词不同的音乐之所以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它有受众面广等很多优势。
B.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被点赞的古风歌曲《琵琶行》就是一个典例。
C.古风《琵琶行》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给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D.网友“自发”“自转”古风歌曲《琵琶行》的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慕容素衣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相关链接:

2015年6月17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京华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B.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

C.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101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

D.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张充和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E.张充和自撰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两句诗,概括她的一生并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

(2)张充和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性情中人沙叶新
魏承思
①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②初识沙叶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刚坐定下来,有人就在远处笑嘻嘻地向小施打招呼。此人体型敦实,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过了一阵,他坐过来陪我们看戏聊天。施松桢介绍说,他就是沙叶新。他们是在沙叶新为写此剧去黄山茶林场体验生活时认识的。
  ③到了80年代初,尽管没有再和沙叶新来往,但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他接连写的两部戏都引起了争议。一部是《陈毅市长》,当时一位市委领导不同意上演这部戏。他认为,写陈毅老市长是个严肃题材。沙叶新却不吝重墨地去刻画陈毅的幽默性格,显然和以往歌颂共产党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虽然在他的阻扰下,《陈毅市长》没有正式上演,但不久后这部戏的剧本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另一部戏《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据上海发生的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真实案件编写的,是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闹到由国家领导人出面表态。其实,这两部戏,一部歌颂,一部批判,爱和恨是相通的,都出自沙叶新对“文革”后干部能够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期许。
  ④到了1985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任职,沙叶新刚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在讨论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我们重逢了,老沙居然还认得出我。那次会上,老沙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他用俏皮的语言道破了阻碍上海文化发展的要害——缺乏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此后,沙叶新就成了宣传部的座上宾。大凡有关文艺政策的讨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些嫉妒沙叶新的人在背后说,他被官方招安了。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沙叶新和宣传部里的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⑤其间,发生了一桩也许老沙本人至今都没听说过的事情。1986年,宣传部提名沙叶新出任上海文化局长。在市委最后批准任命前,老沙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他惯常的幽默笔法提倡:“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于是对这项任命就出现了争议。恰巧这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在上海。市委领导就去征求意见。中央领导看过文章后一锤定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文化局长?”沙叶新与文化局长的头衔就此失之交臂。不然,他的那张名片上也许会写着:“上海文化局长——暂时的。”
  ⑥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私人友谊也在与日俱增。只要有话剧上演,老沙一定请我去看戏,并且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话剧界的朋友。我明知他对官位不以为然,故意逗他,见面时一口一声沙院长。风波之后,我们的来往更是频繁。有段时间,老沙躲在永福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写剧本。那是一项政治任务,为建党70周年写一部电影剧本。他约我去商量该怎么写这部戏。我说,党的早期领导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把他们当成8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来写吧。老沙会心一笑,说:“不管写出来能不能上演,我都会倾注全部心力写好这部戏。”老沙的戏还没写完,我就出国了。他的剧本没有被采用,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得意之作《幸遇先生蔡》是不是源自这部剧本。
  ⑦在我快要离开美国前,老沙来洛杉矶,我开车陪他游览,畅叙别后之情。他说正想写一部戏《饭桌》,把20年来目睹的人情世态聚焦在一张饭桌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饭局就像二三十年代老舍的《茶馆》一样重要。我连声叫好:你笔下的这样一部剧作必定是传世之作。可惜至今仍未见到老沙的《饭桌》面世。
  ⑧今年春上和章诒和大姐相约去上海找老沙聊天,想见面时一定问个所以然。到了后,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他。过了两天,老沙从纽约发来调侃我的短信,原来他出国了。
⑨有人说,沙叶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我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暂时的”“永久的”“挂名的”……沙叶新名片上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淡泊名利。
B.作者初识沙叶新,印象并不深刻,也无特别好感,因此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见面。
C.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作者再没有和沙叶新来往,但1985年二人重逢,沙叶新居然还认得作者,这令作者印象深刻。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叶新经常请作者看话剧,这样,他们的友情日益深厚,甚至到了可以相互开玩笑的程度。
E.这篇传记主要从沙叶新创作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命运以及作者跟沙叶新的交往等角度,刻画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点、人生追求。
【小题2】“性情中人”一般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本传记所叙述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沙叶新是一个“性情中人”?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在不太宽松的创作环境里,沙叶新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有个性特色的、反响强烈的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