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文革”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小题2】“大姐”为什么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相送给他?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以“丢失的香柚”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9 11:3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 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小题2】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 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小题2】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你对此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
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
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
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
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
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
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
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
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
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
“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
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
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
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
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
“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
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
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
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
“还有什么呢?”
“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
“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
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
“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段考后,黄老师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
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
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
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
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
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
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
【小题1】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

【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2)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小题4】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姑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男人看着电视,女人磕着瓜子。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擎好吧,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①主贵:河南方言,大意为娇贵,贵重。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文中谢二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地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二孩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C.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是个谨慎的官员。
D.大家认为谢二孩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小题3】【小题4】小说画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的做法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白 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也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贪念,但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
C.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小题2】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