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魂兮归来
陈世旭
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
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
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
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
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
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
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
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
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
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
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
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
岳飞无愧。
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
岳飞,魂兮归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汤阴行》)
【小题1】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2)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
【小题3】文中第四段化用了岳飞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首尾呼应,以作者游踪开头,通过对南宋历史的反思与岳飞悲剧的叙写和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岳飞的景仰之情。
B.结尾部分联系了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和民族精神,使文章更富于时代特色。

20090518

C.南宋以后之所以出了很多汉奸和卖国贼,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

D.“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赵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E.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意念控制”:下一个科技神话
当巨型海底怪兽来袭,飞机、坦克都如玩具般无济于事,为了对抗怪兽,人类打造了自己的怪兽,那是一系列高达25层楼的机甲战士,在神经元连结的“通感”技术支持下,两名驾驶员心智相通,并通过思想、动作直接控制机甲,人机合一。暴风雨中一叶扁舟眼看着要被怪兽吞噬,机甲战士及时赶到,一手抓起小船护住,另一手重拳出击,与同样庞大的怪兽在惊涛骇浪中展开肉搏……
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近日进行的实验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拉杰什·拉奥头戴一顶与脑电图仪相连的帽子,尝试用“意念”遥控指挥校园另一头的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烈亚·斯托科打电脑游戏。他坐在电脑屏幕前,想开炮但右手未实际行动,其脑电波信号被脑电图仪捕捉,通过互联网传递到斯托科所戴帽子上安装的经颅磁刺激装置。这一装置刺激斯托科控制右手的大脑左运动皮层,使之向他的右手发出动作指令,斯托科随即用右手食指按键盘“开炮”。更早以前,同样在美国,一些科学家在北卡罗来纳州杜克把一只猴子的脑电波活动通过互联网跨洋传递,用来控制位于日本的一只机械手。
人与人脑波相通、动物远程控制机器,高速发展的科技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理想变为现实,无须等到怪兽入侵,这种“通感”技术本身就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科学家们已经在探索这种技术的应用了。阿根廷科研人员结合自动化控制和大脑神经学,研制出一种新型轮椅,它能根据使用者的脑电波信号指令完成移动任务。使用者只需戴上一个装有脑电波检测装置的头盔,便可仅凭“想象”控制轮椅移动,其灵敏度不亚于此前已有的手动轮椅操控系统。去年5月,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展示了“意念控制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成果: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瘫痪病人看着桌上装咖啡的瓶子并在脑中想着要把它拿起来喝,机器人手臂就自动完成了这个任务。
目前意念控制机器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为生活难以自理的人提供便利,但也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若有一天,只要“心有灵犀一点通”,人就可以像控制自己的双腿走路一样挥舞着背在背上的超轻机器翅膀,真正一圆飞天梦,像鸟儿一样飞翔,如风一般自由,而不是坐在飞机这只“铁鸟”里,虽在空中,实际感觉上和在车里没多大区别。
排在人们浪漫追求前的是军事需要,去年有媒体报道,据美国国防部相关部门透露,美方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能通过意念控制的机器人。美海军正在开展一项为期两年的“神经认知类型计划”,旨在以足够高的精度发现和捕捉神经活动类型,以便使机器能够利用使用者的大脑活动来预测其意图。这对于从驾驶汽车到控制无人机中队,以及改变未来士兵训练方式等都是有用的。
现在世界上的脑–机接口研究并没有涉及思想,而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控制,离真正的意念控制还差得远。但当将来的某一天,意念控制技术渗透到生活中时,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因此改变。
如果有一天,人与人真的能够实现意念相通,每一个人脑也许会如今天的电脑一样成为一张巨网上的一个个终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将成为历史,也许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不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如想成为医生,无须七年寒窗苦读,找医学家意念一下就可以了。人们要做的只是好好锻炼身体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头脑里的知识成为可以自由访问的公共资源,考试将真正寿终正寝,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再是问题。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未来街上跑的将是无人驾驶的车,不再需要司机、驾校、交通警察、汽修工人,甚至不再需要手机和互联网,因为人本身就在网上,彼此交流无须借助其他终端了。一批产业将消失,而基于意念控制的新兴产业将强势来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关于“意念控制”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意念控制的应用研究当前被科学家们积极地进行着,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意念控制渗透到生活中时,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因此改变。
B.意念控制研究与人类的需求相关,比如意念控制机器的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难以自理的人的需求,而美国的“阿凡达”研究项目和“神经认知类型计划”则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这种研究离真正的意念控制已经很近了。
C.意念控制研究将会对众多产业产生影响,如果能够实现意念控制,未来将不再需要司机、驾校、交通警察、汽修工人,甚至不再需要手机和互联网,一批产业将消失,而基于意念控制的新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D.意念控制研究对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如果研究成功,人与人将真的实现意念的相通,人头脑里的知识成为公共资源可以自由访问,人们不学习也能获得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教育资源分配也将不成问题。
【小题3】【小题4】【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念控制机器的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为生活难以自理的人群提供帮助,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其它使用空间也许还比较大,利用这种技术,人类可能将“像鸟一样飞翔”之类幻想变成现实。
B.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已实现让动物远程控制机械、人用意念进行遥控指挥,这些“遥控指挥”是建立在意念控制技术基础上;意念控制机器的技术也获得了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应用。
C.美国海军开展“神经认知类型计划”,目的是以足够高的精度发现和捕捉神经活动类型,打造出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的机器人。
D.如果人与人真的能够实现意念相通,那么也许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将变成历史,真正的“素质教育”也许将成为现实,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小题6】【小题7】【小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进行的实验中,一方的脑电波信号被脑电图仪捕捉,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对方帽子上安装的经颅磁刺激装置,该装置控制着人手的动作,向人手发出动作指令,便实现了遥控指挥。
B.阿根廷科研人员研究出的新型轮椅,使用者只需带上一个装有脑电波检测装置的头盔,坐在上面“想象”就可以控制轮椅移动,其灵敏度不亚于此前已有的手动轮椅操控系统。
C.若有一天意念控制机器的技术成熟了,我们便可以像控制自己的双腿走路一样挥舞着背上的超轻机器翅膀,像鸟一样飞翔,真正一圆飞天梦。
D.如果人与人实现意念相通,每个人脑也许会如电脑一样成为一张巨网上的一个个终端,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具体的知识或技能,想成为医生,无须七年寒窗苦读,找医学家意念一下就可以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白月光
胡玲
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简陋破旧的工棚里,洒下一地清辉。
大毛翻来覆去睡不着,精瘦的身体里,一颗心翻江倒海。
下午,二毛打来电话,说学校在催学费了,娘准备把家里的牛卖了。没了牛,怎么种地怎么活啊?想起家里的困境,18岁的大毛辗转难眠。大毛轻轻下床,推开工棚的木门,走了出去。
工棚外,月光皎白如雪,月光下,工地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一样。大毛披着银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仓库前。仓库的门虚掩着,工长斜躺在门边的凉席上,鼾声如雷。门前,一摞摞电线堆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这些电线贵得很,200多块钱一卷呢。大毛蹑手蹑脚走到电线跟前,轻轻抽出三卷电线,掂量一下,不重。
大毛犹豫片刻,把一卷电线放回原处,手上只剩两卷电线。两卷电线,可以卖400元钱。400元钱,正好是二毛欠学校的学费。
大毛紧紧拽着电线,拼命朝前跑,夜风吹得他的衣服像两面乱舞的旗。他一口气跑到工地外面的小树林里,趁着月色,大毛将两卷电线藏在大树下的草堆里。
第二天午休时间,大毛偷偷把电线拿到镇上五金店里卖了400元钱,一分不少地寄回了家。
整整一天,大毛都在惊恐中度过。出乎意料的是,工地平静如旧,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像自己偷电线的事从未发生一样。
晚上,大毛躺在床上,下意识摸摸口袋,心里一惊,揣在口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在了。大毛的心猛烈地跳起来,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害怕的并不是录取通知书丢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打算念大学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继续读书。他害怕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有他的名字,他断定录取通知书昨晚掉在仓库了。如果工长捡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发现他偷电线的事,那样,他会被赶出工地,还有可能被扭送进派出所。
大毛的心忐忑不安,难以平复,他觉得每一秒钟都很难捱。
大毛,出来一下,工长突然在工棚外叫他。大毛的心蹦到嗓子眼。
工棚外,月色明亮,大地如同罩上了一层水银。大毛紧张地站在工长面前,头垂得很低很低,他不敢看工长的眼睛。
大毛,你不用在工地做了,你走吧。工长终于说话了,和大毛预想的一模一样。
不出大毛所料,工长拿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我早上在仓库门口捡到的。工长说。
大毛盯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盯着这张自己看了无数次的通知书,原本自己引以为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今天却成为了他偷窃的有力罪证。
工长……对不起……电线是我偷的。大毛艰难地吐出几个字,颧骨凸现的脸红得如同柿子。
不要说了。工长打断大毛的话。这件事情只有你知我知,我买了两卷电线放进去了,没有人会知道的。工长轻轻地说。
大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抬头,看到工长正微笑地看着自己。这笑脸那么熟悉,让大毛想起老家的父亲。
你走吧,回去吧。工长说。
大毛不说话,他不想回去。
回去念大学。工长说出的话让大毛很震惊。
大毛想说自己家里没有钱供自己念大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工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大毛。把这些钱拿去交学费,以后我来资助你。
一股暖流淌进大毛心里,再流到他眼睛里,变成一滴滴热泪从他的眼睛溢出来。大毛不伸手接钱,他知道,工长手上的钱重如千斤,这是工长用无数血汗换来的。
工长将钱硬塞进大毛的口袋。
工长欣慰地笑了。30多年前,工长和大毛一样大,那一年,他也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给他读书,他流落到工地上。眼前的大毛,多像30年前的自己啊。
那晚,大毛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工长的目送下,披着明亮的月光踏上了回家的路。
白色的月光,照得大毛心里亮堂堂的。
【小题1】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大毛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2】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关于工长30多年前考上大学而没有上的情节是多余的,你是如何看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标题是“白月光”,文中也多处写到月光,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说:“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请结合本文,探究这句话的意思。(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哏大师苏文茂
逢春阶
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5月3日中午在天津逝世了,享年87岁。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回忆:“我说您要个什么称谓啊,他说我不要大师,我也不是什么大家,我要一个人民艺术家。”以给观众说相声为天职,把老百姓作为相声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苏文茂做到了。
何谓“文哏”?顾名思义,文绉绉的“哏”,爱酸溜溜地充斯文的“哏”。文哏,一般相声演员玩不了,因多以文学名著为由头生发话题,对古典名著得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如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弄不好就露馅了。擅长文哏的,在我眼里,马三立老先生是一位,苏文茂先生是一位。
苏先生的相声,耐听,耐嚼,耐咂摸。经典段子是《文章会》《苏批三国》,特别是《苏批三国》,听一遍,过一阵子,还想听。“苏批”,苏文茂批三国,说为什么叫“三国”啊?因为带“三”字的目录多,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玄德三顾草庐”、“孔明三气周公瑾”、“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屯上山关公约三事”、“荆州城公子三求计”、“陶恭祖三让徐州”、“三江口曹操折兵”……叫他这么一数,感觉“三国”里“三”字还真多。闻之莞尔。然后,从“既生瑜,何生亮”,考证出周瑜的妈妈是“既氏”,诸葛亮的妈妈是“何氏”;从“无事生非”中考证出,张飞的妈妈是“吴氏”。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牵强附会,乱说一气。可就是这样,苏先生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亦庄亦谐,让听众笑中带气,气中带笑。这才叫功夫。
听完这个段子,觉得苏先生什么都可以说,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其实呢,他有个“三不说”,即:“伦理哏不能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能说,脏话不能说。”不仅自己不说,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开口必须干净。
“三不说”说出了当下相声界的病象,看看现在的相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一是互相比着用刻薄的语言糟蹋自己的先人和侮辱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女性;二是占别人便宜,把自己的辈分抬高,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摆出一副泼皮牛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什么脏说什么,什么臭说什么;对残疾人行走、说话的模仿,对鳏夫、寡妇的嘲弄,极尽下流之能事。不精心打造,一味地胡编乱造,这可如何是好,我叫不出是啥玩意儿,反正不算艺术。
说通俗的,不说低俗庸俗的,更拒绝恶俗的;给人精神快乐,不单纯给人感官娱乐。这才是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人感叹“苏先生说的格外有味”,“现在有味道的人渐渐少了,渐渐远了。”有味,就是有品,如火之有焰,如灯之有光,如山之有霭。听苏先生说,周身能得到“郁郁手文哉”的气息。
逗观众乐和乐和,就行了吗?不行。苏先生有更高的要求。他的弟子宋德全多年前曾经说过一段讲述社会不良风气的相声《正常与不正常》,虽然观众们听得很乐和,可苏文茂却对他直言不讳:“你只是罗列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并没有塑造人物,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社会意义?”好的相声,也要塑造人物,跟好小说一样。苏先生说得对呀,他的《苏批三国》,听完,眼前就站着一个装假斯文、炫耀自己、牵强附会、夸夸其谈的人,引人遐思,甚至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歪批”的毛病。
精品的底色,是人品。苏先生经济上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为什么不做,他说他不反对别人做,“我不做广告是因为我不懂,最重要的我要对得起喜欢我的观众”。拒绝高报酬诱惑,只有一个理由,对得起喜欢自己的观众。观众喜欢你站在舞台上,不喜欢你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毋庸讳言,有些艺人心甘情愿地当起市场的奴隶,浑身沾满了铜臭气,很为人不齿。听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相声,百姓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苏先生的理由很简单,很单纯,很朴实,也很充分,但很难做到,正因难做,才难能可贵。
苏先生是真正看透了人生的艺术家。他拒绝“大师”称谓,恰恰证明自己的大气,这是不学无术之辈、利欲熏心之徒所无法理解的。
开口干净,闭口干净;台上干净,台下干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俯仰人间,见素抱朴,清清白白,做个有味道的艺术家,这就是苏先生。祈愿他安息!
(节选自《大众日报》2015年05月06日第七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文茂(1929年——2015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被人誉为“文哏”大师。演出代表作品有《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等。(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②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称苏文茂是一代相声艺术表演大家。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孔庆东、张泉灵、李伟建、苗阜、康广松等都发文悼念。他的长子苏明杰觉得苏老先生受到这么多观众的欢迎,与父亲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分不开。“他对待相声真的是兢兢业业,很认真。在他的段子里,一个包袱如果响了,但是影响主题和整体内容,他就会删掉,宁缺毋滥。”他的弟子宋德全回忆,自己年轻时也犯了很多演员常犯的错:“脑子里只想着包袱,想着怎么火、怎么成名。那时我有个讽刺社会不正之风的作品在全国获奖了,他就批评我,相声不能这么说,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不要对社会不负责任。说相声不能图一时口快,应想到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启示。应该给人讲明白道理,让人记住你所塑造的人物。”(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逝世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充分说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艺术性极高,深受观众喜爱。
B.苏文茂先生的相声,涉及名著《三国演义》的很多,他把其中的故事稍加改造提炼为自己作品的素材,可见他对这部名著研究很深入,是一个真正的“三国通“。
C.现在的不少相声演员,为换取观众掌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事,作品内容低俗,台风丑陋不堪,败坏了相声艺术的名声,使相声失去了观众。
D.苏先生经济上并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拒绝高报酬诱惑,不喜欢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因为他深知广告内容虚假,有很大的欺骗性,怕伤害观众。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追忆了“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在相声艺术方面的孜孜追求,在记叙的同时,加以适当的评价分析,沁人心脾,引人人胜。
【小题2】当今相声界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苏先生以“文哏”见长,被人誉为“文哏”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文哏”有哪些特质。
【小题4】从苏文茂先生的艺术追求来看,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