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5-04 05:3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乞 丐
侯发山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三个年轻人还没走。说是年轻人,更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说是孩子比较恰当一点。他们的头发也染得有特点,一个白,一个黄,一个棕。此时,酒不喝了,菜不叨了,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喷空儿,一会儿说到伊拉克,一会儿说到汶川;一会儿说到王宝强,一会儿说到朴槿惠……好像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变了样。
我最喜欢这类年轻人,他们花钱如拉稀,爽快。点菜时有别于其他顾客,点的都是本店的精品菜,吃完吃不完是另外一回事,只管点,好像他们腰包里的钱跟流水似的。就拿今天这帮小年轻来说,我心疼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提醒他们少点一些,不够吃了再点。这下好了,捅到马蜂窝了,“黄头发”瞪我一眼,说不差钱!“白头发”皱着眉头,说你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我赶忙讨饶,扇自己的嘴巴,说乌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嘴上。他们几个这才放过我,继续点菜。三个人,点了七道菜,一道牛肉羹。乖乖哩!他们能吃完吗?当时我还这样替他们考虑。
事实上,他们只管喝酒,只顾说话,菜几乎没动。
这时,溜进来一个乞丐,我没来得及阻拦,他直奔年轻人那一桌去了。
“黄头发”挥舞着拿烟的那只手说:“去!去!去!”
“白头发”扬起了一个空酒瓶:“滚!”
“棕头发”站起来用凳子当武器:“走,走,走,老子还不知道想找谁要钱呢。”
乞丐急慌慌地走了,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搁往常,饭店该关门了。我起身提了一壶开水,过去问三个小年轻还需不需要什么,潜台词是提醒他们该走了。
三个家伙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准备撤离。
看着几个满满的盘子,我问道:“打包不?”
“打什么包?俺家又没喂狗。”“棕头发”鄙夷地说道。另外两个嘻嘻哈哈地笑了,也不知道是笑话我还是笑话他的朋友。
等到他们走出店门,我去里间拿盆子,打算出来收拾。当我从里间出来,傻眼了,一个中年人坐在那里吃起来,狼吞虎咽,像是饿饥了。
中年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头发乱蓬蓬的,落满了尘土。不像是乞丐,看样子,像是刚从工地上干完活的工人。咳,他们这类人挣钱如吃屎,难啊。他们进店吃饭,就着茶水,一碗面足矣。有的吃不饱,再加两个烧饼。
中年人发现我在看他,停下筷子,咧着嘴,不好意思一笑:“这么多菜,不吃浪费了。”
我连忙说:“吃吧,吃吧,没事,没事。”其实,他不吃,我收拾罢也是要倒掉的。
“今天咋这么晚?”我同情地说道。
中年人说:“在工地上加班,卸了一车水泥。”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了,就是那个“棕头发”,看到中年人,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失口叫道:“爸!您、您……”
中年人也吃了一惊:“宝儿,你、你还没吃饭?”
叫宝儿的“棕头发”说:“我刚跟同学吃了,手机忘拿了。”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喷着酒气。
我这才从盆盆碗碗的间隙里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手机。中年人刚才也没注意到。若不然,他也不会不吭声。
中年人皱着眉头,说:“以后少喝点酒。”
宝儿找到手机应答着走了。
我目送宝儿出去,发现他鬼鬼祟祟拐进了旁边的一家歌舞厅。
中年人只顾埋头吃饭,没有发现这一幕。
我回到吧台上继续玩手机,看微信。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乞丐又进来了。中年人请他共进晚餐,他摇了摇头,固执地伸着手。
中年人叹口气,掏出一卷票子,捻出五张给了那个乞丐。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通过描写三个人点菜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他们既爱又恨的态度,为后文中年人吃剩菜埋下伏笔。
B.老板好心提醒三个年轻人打包,但是被年轻人直接拒绝,他们觉得打包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能体现他们的豪爽。
C.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文中中年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养家,但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让人深思。
D.“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不满,对中年人的赞美之情。
【小题2】(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文中中年人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题3)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乔青芳
每天上班,她都要经过一座人行过街天桥。
这座桥,位于城市的主干道,桥上人流涌动,有不少小贩和乞讨者占据在那里。
每次走上那座桥,看到乞讨者露出殷红的残肢,大热天里盖着棉被躺在桥上,还有把身体扭曲成异样的,她就觉得像是吃了苍蝇般恶心。因为她有过被骗的经历,那一次次被骗的过程,让她对这些乞讨者彻底失去了同情心,甚至会有仇恨。她认为那不再是一群乞讨者,而是一群病人,身体和心灵都生了病的人。所以,面对眼前的这些骗局,她总是选择高昂着头,板着仇恨的面孔,屏住气息,目不斜视地迅速穿过。
日子久了,那座桥上乞讨的大军,换了一拨又一拨,那些千变万化的乞讨者,她从来不施舍,更不会留下一丝笑容,甚至不愿多停留一秒。
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桥上瞬间变得沉寂许多。她依然按自己的方式,每天紧绷着脸,走过那座桥。这天的桥面上,有些湿滑,头天夜里下过一场雪,她放慢脚步,小心地一步步迈上台阶。耳边传来一阵小孩子的笑声,她循声望去,几个五六岁、十多岁的小孩子,正端着空鞋盒子追着一个中年男人乞讨。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男人走得极其缓慢。其中一个孩子抱住了中年男人的腿,另外几个孩子挡住男人的去路,男人不好意思地咧着嘴直喊,别闹,刺闹,立即伸手从口袋里掏出钱,小孩子才松开手。孩子们一起欢喜地跑回来,凑在一起美滋滋地数着钱。紧接着,又一拨小乞丐凑上来缠着他,他还是不恼,用一些零钱打发了他们。
她刚踏上桥面,眼尖的小孩子们就发现了她,一下了围了上来,她的厌恶感“嗖”地蹿上来,抬眼轻轻一扫几个孩子,孩子们立刻怯怯地闪开,她继续向前走去,还没有甩掉最后一个有些固执的“跟屁虫”,她停下来,回过头,用巴不得能射出子弹来的眼睛愤怒地瞪着小孩子,鼻子里“哼”了一声,小孩子掉头就跑,好像生怕被那子弹击中一样。
她的嘴角终于露出久违的笑意,不过却是轻蔑的得意的笑,她觉得小乞丐们这点小伎俩实在算不得什么,她只需一眼,就能打败他们。
同时她有些嘲讽地看了那中年男人一眼,觉得他一个大男人,竟然连几个小乞丐都无法摆平。“那都是些小骗子,难道你不知道?”她说。
“知道,可是给了他们几个零钱,我们也没损失什么,不是吗?”那男人说。
“那你是被骗的次数少了,如果像我这般,接二连三地上当受骗,你也会冷硬了心肠的吧。”
“或许吧,但是现在,我只是把他们当成在冬天里挨饿的孩子。”
她觉得他真是个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男人,嘴里嘟囔着“有病”,转身欲走。
“您眼力真好,我这病的啊,还不轻呢!”那男人有些自嘲地笑着说,“不瞒您说,我是刚刚听到医生给判的‘死缓’啊!”
她才知道,他是个癌症患者,而且是晚期。她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禁为自己刚才的话深深愧疚起来。一个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人,尚有一颗悲悯的心,而自己呢,一张僵硬的脸,眼里总是射出冷漠的寒光,每天冷漠地走过那座桥,仇恨地面对那些乞讨者,却让自己成了真正充满仇恨又冷漠的人。这样的自己,又何尝没有病呢?被骗的次数多了,就可以让一颗心被冷漠捆缚了吗?
“有时候,施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被施舍的人无关。”男人说。
桥的那边,是慈悲的天堂。那个男人步履缓慢,却先她一步,走过了桥。而她,每天走,却一直都没有走过来。
“要加快些脚步了呢!”她暗暗对自己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通过叙述她在过街天桥上与中年男人遭遇的经历,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乞讨者的同情和对关怀帮助他人的“高尚者”的赞美。
B.她经过那座天桥时,对那些乞讨者像是吃了苍蝇般的恶心,不仅没有同情心,甚至充满仇恨,因为这些人不仅形象惨不忍睹,而且一次次欺骗过她。
C.她“抬眼轻轻一扫”,几个乞讨的孩子就“立刻怯怯地闪开”,有些“跟屁虫”看到她的眼神,也“掉头就跑”,这些描写目的是突出小乞丐们的可怜。
D.中年男子勇于对桥上的乞讨者施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得了绝症后动了侧隐之心,从而更加同情孩子们的处境,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冷漠女子的不满。
E.作者综合运用语言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动作行为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正面描写的同时采用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段,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小题2】作品中的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中中年男子的故事对她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以“桥”为题目有何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去做伴。好在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也得饿死。可是,眼下干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
拉着拉着,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嚎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
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了。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口要咬人。
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
猎人知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腿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诚。
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
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就得有杀心!猎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出深坑,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
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自家炕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儿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然而,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下了。
狗很忠诚,从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猎人后悔不已,哭了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是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不少人都十分纳闷,这个打了半辈子猎的家伙,咋一夜之间像换了个人似的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告诫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能随便将狗扔掉不管,造成社会上有许多流浪狗的局面。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泼、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标题“最后的篝火”有双重意蕴,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 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你什么忙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节选自巴金《复仇集》,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对“哑了的三角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3】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题为“哑了的三角琴”。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和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一株银杏树和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说树儿活不完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含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竞争,当然会有所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女儿对话中的“亲”“快递公司”等词汇,时代感强,也符合人物身份。
B.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种上花草,既是为了变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C.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理解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D.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E. 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题2】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围绕三代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