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一小时的变故 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 了!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题1】(小题1)文章第四段用大量文字描写室外的环境,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她反复低声吟道”,她低吟什么?请在文中空格处补写上一个词语。(2分)
【小题3】(小题3)综合全文,请分析路易斯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题4)小说结尾医生诊断路易斯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你认同这个结论吗?为什么?(4分)
【小题5】(小题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路易斯离经叛道,小说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丑陋;有人说小说其实张扬的是一种生命本能中最真实的冲动;有人说小说在批判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有人说小说倾注了对路易斯这样的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一
“父亲,什么叫做破产?”
“破产,”父亲回答说,“是最丢人的事,比所有丢人的事还要丢人。”
“那一定是罪孽深重啰,”葛朗台太太说,“我们的弟弟要入地狱了吧。”
“得了吧,你又来婆婆妈妈的,”他耸耸肩膀。“欧也妮,破产就是窃盗,可是有法律保护的窃盗。人家凭了琪奥默·葛朗台的信用跟清白的名声,把口粮交给他,他却统统吞没了,只给人家留下一双眼睛落眼泪。破产的人比路劫的强盗还要不得:强盗攻击你,你可以防卫,他也拼着脑袋;至于破产的人……总而言之,查理是丢尽了脸。”
这些话一直响到可怜的姑娘心里,全部说话的分量压在她心头。她天真老实的程度,不下于森林中的鲜花娇嫩的程度,既不知道社会上的教条,也不懂似是而非的论调,更不知道那些骗人的推理;所以她完全相信父亲的解释,不知他是有心把破产说得那么卑鄙,不告诉她有计划的破产跟迫不得已的破产是不同的。
“那么父亲,那桩倒楣事儿你没有法子阻拦吗?”
“兄弟并没有跟我商量;而且他亏空四百万呢。”
“什么叫做一百万,父亲?”她那种天真,好像一个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
“一百万吗?”葛朗台说,“那就是一百万个二十铜子的钱,五个二十铜子的钱才能凑成五法郎。”
“天哪!天哪!叔叔怎么能有四百万呢?法国可有人有这么几百万几百万的吗?”
葛朗台老头摸摸下巴,微微笑着,肉瘤似乎胀大了些。
“那么堂兄弟怎么办呢?“
“到印度去,照他父亲的意思,他应该想法在那儿发财。”
“他有没有钱上那儿去呢?”
“我给他路费……送他到……是的,送他到南德。”
欧也妮跳上去钩住了父亲的脖子。
“啊!父亲,你真好,你!”
她拥抱他的那股劲儿,差一点教葛朗台惭愧,他的良心有些不好过了。
“赚到一百万要很多时候吧?”她问。
“哦,”箍桶匠说,“你知道什么叫做一块拿破仑吧;一百万就得五万拿破仑。”
“妈妈,咱们得替他念‘九天经’吧?”
“我已经想到了,”母亲回答。
“又来了!老是花钱,”父亲嚷道,“啊!你们以为家里几千几百的花不完吗?”
……
索漠的人这时挤在广场上,葛朗台的酒脱手的消息已经把他们吓坏了,要是再听到上面的话,他们一定会气得发抖。人心的慌乱可能使酒价跌去一半。
“今年你不是有一千桶酒吗,父亲?”欧也妮问。
“是啊,小乖乖。”
这个称呼是老箍桶匠快乐到了极点的表示。
“可以卖到二十万法郎喽?”
“是的,葛朗台小姐。”
“这样,父亲,你很容易帮查理的忙了。”
当初巴比仑王伯沙撒拜太查,看到神秘的手在墙上预告他的死亡时,他的愤怒与惊愕也不能跟这时葛朗台的怒火相比。他早已把侄儿忘得一干二净,却发觉侄儿始终盘踞在女儿心里,在女儿的计算之中。
片段二
一八二七那一年,她的父亲感到衰老的压迫,不得不让女儿参与田产的秘密,遇到什么难题,就教她跟克罗旭公证人商量,——他的忠实,老头儿是深信不疑的。然后,到这一年年终,在八十二岁上,好家伙患了风瘫,很快的加重。裴日冷先生断定他的病是不治的了。
想到自己不久就要一个人在世界上了,欧也妮便跟父亲格外接近,把这感情的最后一环握得更紧。像一切动了爱情的女子一样,在她心目中,爱情便是整个的世界,可是查理不在眼前。她对老父的照顾服侍,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期,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侬说着: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在那里呢,父亲。”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的用眼睛钉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于是欧也妮在这座屋子里完全孤独了;只有拿侬,主人对她递一个眼神就会懂得,只有拿侬为爱她而爱她,只有跟拿侬才能谈谈心中的悲苦。对于欧也妮,拿侬简直是一个保护她
不再是一个女仆,而是卑恭的朋友
(节选自巴尔扎克 《欧也妮· 葛朗台》)
【小题1】结合文段一、二,分析葛朗台对待亲情的态度。
【小题2】评论家李健吾说巴尔扎克不仅描绘了欧也妮“纯洁的、无边无际的、傲岸的”爱情,还“栩栩如生地为她刻画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堵住她的生命之流”。请结合整本书阅读体会,谈谈你对“堵住生命之流的大山”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15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旦 角(注)

江 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他是有名有姓的人,但是人们都不叫。刚出道的时候,大伙儿都叫他“小白妮儿”,年岁大了,大伙儿又叫他“砂锅片子”。

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怪名儿呢?

原来,他好抽口大烟,后来铲除了“黄赌毒”,他只好从中药店买点大烟壳,用砂锅煮水喝。只有喝了这水,他才有劲儿将一副媚相足足地演到一出戏终了。无论走到哪里,他任啥不带,就提着一只砂锅,到了地儿,他任啥不干,就熬他的大烟壳。每每在戏开锣半个时辰前后,就能在戏台附近闻到一缕缕淡淡的特殊的香气。那准是砂锅片子的大烟壳熬出了好滋味。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他再也不用自己提砂锅、熬大烟壳了,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竟把门来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俺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抱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啊!

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方……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注)旦角: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从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小说主人公虽是出色的旦角,但依然免不了沾染当时社会的恶习,写其抽大烟突出了人物的多面性。
C.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D.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了一口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小题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戏文或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去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去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门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A.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B.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 “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小题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  渔
周天红
江田湾,一条小河从村子口绕着流过,九湾十八沱,沱沱有鱼。
最大的当数泡子沱了。泡子沱有五六个大簸箕那么大,水深,鱼也多。
泡子沱是村里人最喜欢去钓鱼的地方。那沱里,只要把钓杆放下去,大大小小的,鲫鱼鲤鱼草鱼大口鲢,什么品种都有,少有放空的。
白天,那里可是热闹着呢,多时有十好几人,少时至少也有一两个人,钓鱼呀。大家都知道,要钓鱼,就得去泡子沱。村里人常说,吃鱼没得钓鱼欢。钓杆上拉着鱼的感觉,和吃鱼相比,又是一种味道了。
二爷喜欢钓鱼,但二爷从来不在白天去泡子沱钓鱼。用村里人的话说,二爷喜欢夜渔。
夜渔是个什么感觉和味道呢?村里好多人尝试过,但村里好多人都不去泡子沱夜渔了。泡子沱那地方,晚上,拈胆子,吓人。
泡子沱水深得蓝汪汪的,泡子沱旁边就是滩子口,滩子口是村里人去镇子上的必经之道。那地方险着呢,没有桥,在石滩子上只有五个竖着的石礅子。上百年来,江田湾的人要出门,就得踩着石礅子过河。天干时节好多了,要是涨了水,河水漫过了石墩子,那就吓人了,一不小心踩虚了脚,掉在石滩子上被水冲下去,能把命捡回来,那就是上天保佑了。那石滩子上被水冲了去死了人的事儿,也不是没发生过。再说泡子沱那地方,两河两岸是竹林子阴着,有点风吹草动,竹林子吹得哗哗响,再来上几声怪头怪脑的鸟叫,胆小的,吓得你汗毛儿根子都要立起来。
可再怕,还得从滩子口经过呀。抬个肥猪儿到镇子上去卖得经过那里,出门走亲戚会个朋友得经过那里,就是娃娃上学放学,还得经过那里,江田湾就这个条件,三面都是大山,村子门前一条小河围着,就泡子沱那个石滩子踩着石墩子过河,那是最好的出脚路了。怕能起个什么用?得生存下去呀,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就赌个命大了。
二爷不怕,二爷就不怕赌命,二爷就敢趁着夜色或是月黑风高的时候,到泡子沱去夜渔。
二爷指着村子里爱熊模狗样钓鱼的说:你几个,都不晓得,夜深,人静,才是钓鱼的最好时候。只要用手电筒一照着,那鱼呀,牵起绳索索一样往杆儿上爬,好钓得很呀。
二爷说得村里几个羡慕得直流口水,但没一个敢去夜渔的。那几个说起来胆子大的,成天想钓鱼想疯了的,都不敢给二爷比。就是比了两回,晚上去了,听到几声野猫子叫,吓得赶紧收了杆儿,走人。只有二爷一直坚持着,夜渔。
村里人说:二爷天生就是个怪人。当年村子里没人敢背起包包出门做生意到城里山外闯荡,他就一个人出去闯了。等大家都忙着出去闯荡时,他呆在村子里,偏就不出去了。人家白天钓鱼钓得欢,他却在家里睡大觉,等晚上吓得人不敢去钓鱼,他又偏去了。
这回二爷却放空了,不但鱼没钓上,还把命搭上了。
那晚,二爷又去夜渔,天突然下起大雨,泡子沱的洪水猛涨。等二娘打着电筒去送雨具时,二爷没了。只有两个上学回家的娃站在岸边吓得发抖,话都说不出来。
村里人说:这下子,二爷真被夜晚的鱼给带走了。夜渔,不吉利呀。
村长说:你们瞎说啥?二爷是为了救那俩个上晚自习夜晚回家的娃才被洪水冲走了的!现在还没找着人呢。
村里人一地哗然。
天亮了,洪水退后,村长带着人在泡子沱下五里地的一个竹林窝子里找到了二爷,早没气了。
二娘说,自从那年我家二娃从镇子学校里上完晚自习回来,在滩子口石墩子过出事儿后,他就一直坚持晚上去钓鱼。他哪里是钓鱼哟,就是想晚上护着村里娃过滩子口那石墩子!他不放心呀,他怕村子里有娃还像我家二娃一样,再出事。
二娘话音刚落,整个村子一下安静了。静,像一口铁锅罩着,死一般的静。
半年后,江田湾还是江田湾,泡子沱还是泡子沱。只是那里早没人钓鱼了,留下的,只有一座桥和二爷夜晚钓鱼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渔”为中心,开头写江田湾的人喜欢吃鱼、钓鱼,由此引出二爷夜渔的故事,而后揭示二爷夜渔的原因,情节展开自然,构思巧妙。
B.滩子口是去镇子的必经之道,小说较为详尽地描写村里人来往经过滩子口的艰难,突出了滩子口地势的险要,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小说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泡子沱那地方,晚上拈胆子,吓人”,没人敢去夜渔,而二爷偏偏喜欢夜渔,着力表现出二爷艺高胆大、与众不同。
D.二爷坚持夜渔、为救两个孩子搭上性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主人公大爱情怀的赞美,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对读者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题2】“二娘话音刚落,整个村子一下安静了。静,像一口铁锅罩着,死一般的静”,“静”有什么含义?
【小题3】小说以 “只是那里早没人钓鱼了,留下的,只有一座桥和二爷夜晚钓鱼的故事”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