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古村的雨
费振钟
(1)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2)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3)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4)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5)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1分)
【小题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古村微雨图”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25分)
青储香
刘心武
如今的城郊,难得见到大片农田了。我在村里的书房温榆斋,最让我惬意的,就是尚可步行去亲近田野。当然,那已经是被膨胀的城市挤压得破碎零落的地块了,所谓“一望无际”,早已只是词典上的一个干瘪的词条,跟我所望见的田园,如断线的风筝,再也联系不上。东边不远处现出一片脚手架,是正开发的新楼盘,据说其风格是北欧与澳洲风情的完美拼贴;北边稍远处现出集装箱堆积出的壮阔的轮廓线,那里有一家吞吐量很大的物流公司……不过,还好,我终于找准一个角度,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被收割的玉米株连杆叶带嫩棒子被立即粉碎,从高耸的“象鼻”中喷出,一辆接收那些碎屑的卡车与收割机平行驶动。
  “青纱帐”被豁开了很大的篇幅,收割过的田地仿佛一堂课讲完又被擦净的黑板,默默地等待着下面更精彩的一课。一群早已被飞机、汽车轰鸣声震聋耳朵的灰喜鹊飞落在收割完的田垄里,欢叫着寻觅可以啄食的美味。
  风吹过,一股浓烈的带有酒香的鲜活植物的气息扑鼻而来,连续深呼吸,七窍中的浊气仿佛都被驱尽,身躯中整个儿换了腔好心情!
  我站在公路边的树阴下,忽然有辆小轿车停在路边,车里出来位男士,他舒展两臂,深呼吸,眯眼作陶醉状,然后偏过头问我:“好闻呀!这叫什么气息?”我跟他微笑对视,回答说:“这叫青储香。”他特别问明了“储”字,道了谢,显然,还得继续赶路去办事,坐进车里,开车离去了。他给我留下的最后的面影,带有明显的恋恋不舍神情。愿这田野中的青储香伴他一大程,起码充实他一天的好心情!
  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在我书房附近的这片城乡犬牙交错的地带,一些零田碎野,常惹得一些偶然路过的城里人,利用休假日,特地开私家车找过来,或一家人,或一群朋友,找片柳阴,傍藕田,憩河湾,铺席毯,挂悬床,弹吉他,放音乐,野餐,吟唱……
  城市真是张越烙越大的饼,热烘烘,油晃晃,每天都在滋滋地滚展着它的体积,农村正被这张饼吞噬、切割、碾碎。有种说法:富裕文明的城市被贫困粗陋的农村包围。似乎城市很委屈。但是,城市的膨胀,难道不应该产生使农村均富的效果吗?文明的含义又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城市里那种完全靠人造气候维系的所谓“智能大厦”,才算得人类文明,像这大田里的青储香,就算不得文明?
  各类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学会与异己的文明共处。城乡差别的消失,不应该是乡村的消失,完全地城市化,而应该是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包括青储香在内的乡村诗意,是不应该在我们故土上消弭的。
青储,也就是青储饲料,把玉米等农作物在未完全成熟时,带青地收割粉碎,然后运送到专门的大坑里。一车车的青储料运进去以后,并一再地压挤密集,直到彻底储满。这些青储料是供应奶牛食用的,尤其在漫长的冬季,奶牛全靠这些青储料,才能给我们酿出优质的乳汁。在青储坑库边,那股气息就更加浓烈,因为发酵得非常充分,也就更接近美酒的醇厚,但美酒却没有青储的那种令人如置身田野青纱帐里的嗅觉感受。哎,多么美好的青储香啊!   
回到温榆斋书房里,鼻息里还氤氲着沁人心肺的青储香……
【小题1】本文以“青储香”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小题3】第五段描写开车男士的言行,目的是什么?第六段中作者说“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现状,谈谈你对“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这句话的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2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等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来自2014年FAO统计数据)。这标志着袁隆平“海水稻”团队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区的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据介绍,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存在多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其中包括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等多个方面,比如迪拜在6—7月份地表温度可达54摄氏度以上,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摄氏度以上,沙漠地下7—8米即为盐度高达1.6%的咸水,土地表层为细沙,地下50—80厘米即为风化岩石结构。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隆平项目团队除了需要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以外,必须采用一种被称之为“四维改良法”的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发展不同于常规水稻种植的植保体系,达到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次生盐碱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化水肥循环等目的,将沙漠变成人造绿洲。

(摘编自王建高《袁隆平团队在迪拜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科技日报》2018年7月23日)

材料二:

让盐碱地变高产田,让好农货走出大山,分别是袁隆平老人的愿望和电商企业的责任,现在这两者有了联结点。袁隆平领街的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达成合作,海水稻研发团队加入农村淘宝发起的“亩产一千美金”计划,致力于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农村淘宝也将加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领衔的中国稻米食品与品质研究院,双方将在电商脱贫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此次合作,意味着农村扶贫的“莩联网+农业”模式进入到更深层次协同。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从这个意又上说,农村电商不仅是一门在未来颇有想象空间的生意,更是被寄予厚望的农村扶贫战略和农民致富之路。

互联网企业的农村扶贫,应当致力于“授人以渔”,真正做到为农民赋智、为农产品赋值、为农业赋能。袁隆平长期扎根农业一线,致力于让鈦碱地变高产田,农村淘宝以信息技术赋能农村,增强农民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两者的合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互联网+袁隆平”。这一模式开辟了农村扶贫的新路径,既解决了资源禀赋差的贫困地区可以种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种出来的农产品如何卖出去的问题。

(摘编自盛翔《“互联网+袁隆平”将结出什么果》,《北京青年报》2018年6月15日)

材料三:

加拿大《钚球邮报》网站8月26日刊载《海水稻在中国的“一带一路”雄心壮志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称,中国在利用“大米外交”推进其国际目标并缓解国内粮食需求之际,重新发现了袁隆平的价值。海水稻也正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新内容。

文章称,在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其他地区进一步开展海水稻试验的计划已经在筹划之中。

文章称,对于拥有全世界20%的人口和7%的耕地的中国而言,发展海水稻正值其越来越需要确保海外粮食供应之际。中国科学家顸测,到2025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下降,因此会增加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文章援引齐纳百思咨询公司一名农业领域高级分析师的话说这实际上意味着,将粮食安全问题拓展到中国国界以外越来越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摘编自《加媒报道:海水稻参与“一带一路”意义重大》,《参考消息》2018年8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的测产,首批成熟的水稻品种都超出全世界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这说明“海水稻”种植技术已然成熟完善。
B.地表温度高,昼夜温差大,地下咸水浓度高,地表细沙覆盖,这些因素不利于植物生长,“海水稻”种植试验的初步成功,有利于改善沙漠地区的环境。
C.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资源禀赋差的盐碱地变为高产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可以让农产品直接对接亿万网上消费者,但它们的合作需要联结点。
D.加媒提到中国未来粮食自给率将下降,会增加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在东南亚、非洲和中东等国界以外地区发展海水稻,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水稻有望将大片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转变为高产的农田,既可以有望解决中国及世界的粮食供应问题,又可以改善环境,发展前景光明。
B.海水稻研发团队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展开全面合作,互相加人对方的发展计划,可以推进农村扶贫工作,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成。
C.袁隆平长期扎根农业一线,致力于让盐碱地变高产田,电商企业以信息技术赋能农村,增强农民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这都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D.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说出了“海水稻”的利用价值,都认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海水稻”的研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题3】创新驱动发展。以上三则材料围绕“海水稻”的成功研发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都有涉及创新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25分)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玛莎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她今年四十岁了,有两千美元的银行存款、两颗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错过婚姻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玛莎一比,她们的条件可差得远了。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
他说英语时带很重的德国口音。他的衣服有的地方磨破了,经过织补,有的地方皱得不成样子。但他的外表仍旧很整洁,礼貌又十分周全。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而且还很潦倒。
玛莎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玛莎的心,我早就告诉过你们了,是多情的。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的职业猜测得是否正确,她特意把以前拍买来的一幅画搁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那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一座壮丽的大理石宫殿矗立在水景上。此外,还有几条小平底船,有云彩、苍穹和许多明暗烘托的笔触。艺术家是不可能注意不到的。
两天后,那个顾客来了。
“两个陈面包,劳驾。”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她用纸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大为高兴地说,“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再见,夫人。”
是啊,他准是一个艺术家。玛莎把画搬回房间里。
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可以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假如天才有两千美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为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但这只是白日梦罢了,玛莎。
最近一段时间,他来了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玛莎进行愉快的谈话。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榅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个顾客又来买陈面包。玛莎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顾客跑到门口去张望,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玛莎突然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取出送牛奶的人刚送来的新鲜黄油,用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
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分外愉快地扯了几句。顾客走了,玛莎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他会切开一个面包——啊!
想到这里,玛莎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在里面的手呢?他会不会……
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
玛莎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没见过,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
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捏紧拳头,狠狠地朝玛莎摇晃——竟然向玛莎摇晃。
“Dummkop!(笨蛋!)”他扯开嗓子嚷道,接着又喊了一声“Tausendonfer!(五雷轰顶的!)”或者类似的德国话。
他擂鼓似的敲着玛莎的柜台。
“你把我给毁了,”他嚷道,他的蓝眼睛几乎要在镜片后面闪出火来,“我对你说吧,你是个讨厌的老猫!”
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走吧,”他说,“你也骂够了。”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姓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擦字橡皮好得多。”
“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了。”
玛莎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换上那件穿旧了的棕色哔叽衣服。
接着,她把榅桲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原文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玛莎的心理活动细腻而生动,在一见钟情之后,她便开始思念情人温柔的目光和宽阔的前额,并为他的穷困叹息。
B.小说将玛莎的“两千美元银行存款”和“两颗假牙”相提并论,又指斥她帮助“天才”的想法是个“白日梦”,足见作者对她十分讨厌。
C.玛莎在柜台旁摆威尼斯风景画,是小说情节急转直下的关键:通过试探,她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帮助布卢姆伯格的愿望更加坚定。
D.精心描画的设计图被毁,布卢姆伯格大发雷霆,上门兴师问罪,此时小说仍称其为“她的艺术家”,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嘲讽、调侃的意味。
E. 小说工于细节刻画,“蓝点子的绸背心”和“榅桲和硼砂”熬制的美容汁的出现与消失,都微妙地透露出玛莎的心态变化。
【小题3】【小题4】试分析“面包”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6分)
【小题5】【小题6】小说主人公玛莎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7】【小题8】有人说,小说取名为“女巫的面包”并不妥当,其实小说中并没有“女巫”这个人物,改为“尴尬的面包”更好,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爱玲,苦涩独行里的短暂甜蜜
王肖潇
1956年,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的赖雅在纽约结婚。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排到鲁迅之前。他遗憾于张爱玲的才华在晚年没有得到发挥,并断言这是因为她“嫁了两个坏丈夫”。第二个丈夫就是赖雅。
对第二个丈夫赖雅,张爱玲未必以为他“坏”。一直到1994年10月5日她最后一次写信给庄信正,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赖雅的签名书,她也一直带在身边。正如她自己归纳的“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驻港官方机构美国新闻处主任理查·麦加锡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1956年3月,正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粉泪》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是才子。17岁,他就进入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名噪一时。他也曾在好莱坞风光过,是颇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因经济拮据入住文艺营。张爱玲知道这一切。“他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前途。”但她还是爱上了赖雅。在她眼里,赖雅懂得自己,这就足矣。
1956年8月18日,65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结合。这场婚姻带给张爱玲的是生活的重负,这是她最不擅长处理的事情。婚后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了。12月19日,赖雅又发生脸部麻痹,送到医院,几乎无法说话。赖雅向她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但张爱玲知道,从此两人要靠她才能活着。而当时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稳定的稿费。收到1000多美元的《秧歌》剧本改编费,她都会喜不自胜,因为这样就有钱租房了。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两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1960年7月,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她向赖雅提出,要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完成英文小说《少帅》。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赖雅又中风了。但张爱玲随后的5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红楼梦》,写到眼睛溃疡出血,却始终没有达到委托方的满意,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里,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到机场去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跌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头断裂。之后又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
那段日子里,张爱玲唯一的愉快,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的时候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爱听的八卦。
1967年4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她带着赖雅来到康桥。不久,76岁的赖雅悄然去世,没有举行葬礼,女儿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一年后,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排到鲁迅之前,这是为了说明张爱玲在文学上的才华和造诣。
B.在赖雅去世27年后,张爱玲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说明这次婚姻给张爱玲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C.夏志清遗憾于张爱玲的才华在晚年没有得到发挥,并断言这是因为她“嫁了两个坏丈夫”。而张爱玲并不这样认为。
D.赖雅虽然给了张爱玲一段美好的记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赖雅却是张爱玲生活中难以承受的负担。
E.“赖雅向她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不会离她而去”,是赖雅给她的爱情承诺,是说自己会顽强地活下去,陪她走下去。
【小题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作者为何这样说?
【小题3】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你是否认可张爱玲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到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摘自《网易新闻中心》,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4分)
【小题2】文章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5分)
【小题3】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