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为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
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
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
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
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
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
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
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
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
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
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退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小题1】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4分)
【小题2】联系文章题目,说说作者第三段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3】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 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说法: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其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化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进入了文明。大约1万年前已经出现的稻作农业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初步发展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各种手工业技术有很大提高,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层面的活动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栽培稻,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腰部发现随葬多个骨甲,里面装有多粒小石子,被认为可能是系在腰间,在举行祭祀时发出响声,类似于后来萨满身上系着的铜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少数墓葬中,还随葬了用鹤类的翅根骨制作的七孔骨笛。经过音乐家试吹,音阶相当准确,完全可以演奏乐曲。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明形成的标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文明社会。其特征是: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出现阶级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以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职业官僚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等级及其人们的行为规范被制度化,出现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在8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期,虽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社会整体上还是一个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刚刚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分化的端倪,远远没有达到明显的阶层分化,更不要提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所以,当时的社会只是开始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也就是文明起源的开始,距离进入文明社会还相当遥远。
在距今5500至5300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一些文明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严重的阶层分化,形成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位于社会最顶层的首领——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和祭祀神灵的权力,掌控高等级手工业(如琢玉业)的生产,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组织动员数以万计的人力修建大型公共设施(如城池、大型水利工程),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他们的墓葬往往有着数以百计的珍贵随葬品(一般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尤其是一定随葬表明其高贵身份的礼器。他们控制住较为固定的区域,区域内有若干臣属被他们的下级贵族分别掌控,这些社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形成初期的国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这些政体为“邦”或“国”,如“禹会诸侯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据此,可称各个区域的这些初期文明为“邦国文明”。从这些区域性的初期文明的形成时期算起,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5000年还是8000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稻作农业在中国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栽培稻还被当成过随葬品。
B.约8000年前,中国已出现有演奏乐曲功能的骨笛,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笛子。
C.物质和精神文化能取得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D.在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骨甲里的小石子是祭祀时发声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是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产物,也是文明的特征之一。
B.5500至53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邦国文明”。
C.“王”位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之顶,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身份极其高贵。
D.中华民族向来爱玉,所以琢玉业曾被认为是高等级手工业,美玉也被认为是珍贵随葬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约起源于8000年前,但能称得上“形成时期”的,得从约5000年前算起。
B.初期的国家,其控制的区域较为固定,且至少存在三个社会阶层:王、贵族、臣属。
C.相对于文明社会,原始社会其实从整体上来说是更为平等的,不存在阶层分化。
D.文明社会中,“国家”象征一种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

同类题2

沉默的品质(节选)(高勇)

(1)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2)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3)“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富于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4)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5)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6)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7)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8)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9)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10)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11)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漩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12)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13)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14)“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小题1】文章中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引用了两句诗,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小题2】文中作者满怀敬意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一段结尾,作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
【小题4】本文作者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作为文章标题,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在全国巡回讲演十余场科普报告,其中有不少中学和小学请他去做讲座,他也欣然前往,“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很希望能成为他们的领路人。”欧阳自远以自己为例说,他的科研基础就是中学时打下的。欧阳自远依然记得他曾就读的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的老师,甚至还记得他们讲课的表情、神态。“语文老师刘燕江瘦瘦高高,曾经留学日本,讲课生动活泼、妙语连珠。数学老师左大元讲解到高兴时,眼睛微闭,怡然自得,写起板书来行云流水,十分好看。还有教地理的袁老师、教化学的贺老师……”
由于所从事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几乎没有回过家乡,很多时候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记者今年在一次科普报告会上问他,大概多少年没回过家乡了,他伸出4个手指头,“算算有40多年了吧,中间有一次因为工作路过一回,但是没有下车”。
2012年6月,欧阳院士回到了家乡,为母校全体师生讲学,院士围绕“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深入浅出,讲了月亮的相关知识,讲了全球其他各国探月的成果,讲了中国探月的成就,最后勉励同学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特别让人钦佩的是院士的谦和低调,每当讲到精彩处,大家给以掌声,院士都要站起来,说“谢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欧阳自远受到当时贵州省领导的赏识,力荐欧阳自远出任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当年,欧阳自远正值四十余岁,年富力强,从科研走向仕途至今也是一些学者的理想道路。然而,欧阳自远却婉拒了邀请。他自谦说:“我没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气派,更没有这个能力。”
几年以后,贵州省领导再次力荐他担任副省长。他面对组织部门考察时,还是以同样理由婉拒邀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当贵州省的领导再次向他发出从政邀请,“深感对不起别人”的欧阳自远“盛情难却”,后来担任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一任便是两届。
年逾古稀,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欧阳自远的夫人邓筱兰说,欧阳自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已经70多岁的他,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凑合。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至于烧得怎么样根本也无所谓。她把家里的洗脸毛巾、洗脚毛巾分得很清楚,也很讲究,可欧阳自远一直分不清,致使他一洗脸,妻子就紧张,赶紧去卫生间看,弄不好就错了。
欧阳自远院士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科研潜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中国月球样品系统测试分析研究工作中,他已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将远在南极之上。于是他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为将来中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基于目前国际上各空间大国相继推出各自的“重返月球”研究计划,他积极奔走和著文呼吁中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实施月球探测。
欧阳自远院士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70年代起,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名,有的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院士不仅是位杰出的地球科学家,而且也是中国杰出的科技组织者与管理家。他不仅长期担任科研部门的领导职务,而且还长期担任一些学会的领导职务。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成长与发展,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不辞劳苦、辛勤工作。
相关链接
欧阳自远(1935.10.9 — ),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欧阳自远院士只去中心小学作科普报告,因为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最佳时候。
B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有40多年没有回过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
C 年逾古稀的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D 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进步,欧阳院士积极奔走,呼吁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实施月球探测工程。
E 因为欧阳院士的科学贡献和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的小行星,2014年11月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2】文章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欧阳自远对中学老师的记忆,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6分)
【小题3】欧阳自远院士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小题4】欧阳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说说你认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应具备一些怎样的品格与精神。(8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陈方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他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
(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说的“晃荡青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中国年轻人为什么渴望晃荡青春?(6分)
【小题2】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春秋时孔子酷爱操琴,困厄中弦歌不绝;战国时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广为传颂;魏晋时嵇康一曲《广陵散》,刑场上弹奏生命的绝唱。当贾宝玉要林黛玉为其操琴一曲时,黛玉却认为琴是“圣人之器”,演奏时要盥手焚香,整衣齐冠,还要择地遇时,有严格的规范。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的五声音阶,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应综合地多方面从琴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成为琴派。一些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仰慕,以致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自成一派。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形成琴派。
(摘编自林西莉,许岚《古琴》,三联书店2009年10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弦歌不绝、伯期知音典故、嵇康刑场演奏《广陵散》是“琴者,情也”的证明;而林黛玉论操琴则说明“琴者,禁也”,古琴有严格的规范。
B.古琴最早有五根弦,合乎五行、五音,后经改造,才形成了现在七弦制,人们还将其结构赋予了文化与政治内涵。
C.古琴的音乐简单含蓄、古淡阴柔、典雅恬静,有时听来觉得无声,但这正是它的美妙之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映。
D.古琴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弹奏,才能展现其静态美。因为环境安宁静谧,才能与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以及弹奏者平和闲适的心境相适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琴家,他们的天性、修养、思想、心理,影响了各自对于琴文化的理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B.只要同一地域的琴家具有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及民风相近等便利条件,就能形成理解和风格相近的同一流派。
C.造诣深厚、独树一帜的琴学家,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师承体系,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往往相同或相近,形成琴派。
D.所谓琴道,不能只从古琴的音乐曲调去理解,还要从弹琴者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上去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尝有较高的心性修养,因此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之人,往往是不能弹奏好古琴的。
B.如果两个人既对音乐曲调有相同的理解,又能在琴曲的精神层面产生共鸣,那么他们往往会成为知音。
C.琴派的形成往往受地域、师承及所练习的琴谱的影响,因此,那些同一地域、同一师承、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往往就能形成同一琴派。
D.古琴不易弹奏,技法较难掌握,并且琴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所以经常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