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沉默的品质(节选)(高勇)

(1)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2)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3)“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富于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4)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5)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6)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7)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8)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9)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10)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11)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漩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12)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13)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14)“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小题1】文章中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引用了两句诗,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小题2】文中作者满怀敬意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一段结尾,作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
【小题4】本文作者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作为文章标题,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马萨达风貌,又回忆了马萨达的勇士们集体殉难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更加深厚。
D.“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骨……”,一个省略号,其中包含着罗马人的惊讶、作者的感叹与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岳庙的树
简默
①我是真的没想到,此次来杭州,住处竟然离岳庙如此近,下去一面缓坡就到了。
②我是听着刘兰芳的评书,看着小人书长大的,“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大破‘拐子马’”等都曾是我耳熟能详的情节。我幼年家中有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一块长砖般大小,装上电池拧开就能发声,是当时唯一会说话和唱歌的娱乐工具。它慰藉和充实了我的童年,而《岳飞传》等评书则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我最爱听的是刘兰芳在《岳飞传》中模仿马蹄由远及近的嘚嘚声,我的一位小伙伴学得惟妙惟肖。
③我瞻仰岳庙,(甲)天色晦暗,飘着雨丝,添了几分凉意。寒鸦鸣叫的鸣叫声不时从树上滴沥下来的,更加重了我内心的凄凉。
④在岳庙,忠与奸鲜明对峙,善与恶尖锐冲突。奸与恶和它们的化身,无处藏匿,也无法遁形,以永远下跪的姿势,以冰冷的铁的质地,时时刻刻地锈着蚀着,忍着受着时光的漫漫酷刑。有幸的不仅是青山,还有坚贞不屈的精忠柏(实为“硅化木”);无辜的不仅是白铁,还有被激烈肢解的桧树(人称“分尸桧”)。这儿遍地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太阳照在岳王坟上,离离青草岁岁枯荣,雨中金黄的菊花倔强怒放。
⑤大殿前那些高大遒劲的樟树,自明清活至今,阅尽了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已是不可盈抱的古树。世间椿树因气味不同,有香椿叫椿,臭椿曰樗。但对于樟树,香樟是别名,臭樟也是,说的是同一种树,浑身散发的是同一类气息。叫香樟者众,唤臭樟者寡,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树像樟树一样集香臭于一身,也不清楚岳庙为什么要栽这种树,也许是因为它与身俱有的香气寓意了某种操守和品质。其实古人是不喜欢樟树的,主要原因是这种乔木四季常绿,又高又大,不会随着季节变化容颜和表情,种在庭院炎夏挡风寒冬遮阳。
⑥眼前这些樟树纠缠着凋谢的藤蔓,树干枝条上斑驳着明时苍苔清时地衣,我观它们如岳飞的一生。自背上深深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开始,忠君与爱国的种子便在岳飞心头萌芽,渐渐地长成一棵参天樟树。岳飞弱冠之年从军,投身效命抗金战场十六年,从绍兴四年收复襄汉六郡到绍兴十二年遇害,一直是南宋抗金执牛耳者。笼络利用岳飞等良将安内攘外,自己坐稳皇位的宋高宗满足于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现状,处心积虑地打击和束缚岳飞乘胜北伐收复中原的念头和手脚,他曾在岳飞出师前下手诏告诫岳飞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定要严惩。等到颍昌大捷后,正当岳飞踌躇满志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时,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他班师,同时下令其他各路军队撤军,这无疑是釜底抽薪的一着。将帅即使跑到了天边,身上也永远牵系着一根看不见的皇权之线,就像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难逃来自手中的操纵。在君命和形势的双重夹击逼迫下,岳飞一次次地抑制住北伐的强烈念头,勒住向着中原仰天长嘶的战马,面对百姓怆然泪下:“吾不敢擅留。”
⑦苟安偷生于半壁江山的高宗,本无意北伐收复中原,甚至没做过统一的梦。岳飞在抗金战场上连连奏捷,只是为他与金朝和议提供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和筹码。愤而辞职、建议立太子、坚定不移地抗金是岳飞的“三宗罪”。金兀术也送书给秦桧说:“……必杀飞,始可和。”高宗与秦桧目的一致,除掉岳飞,和议既可以顺利进行,又能杀一儆百,震慑其他敢于挑战皇权的武将。岳飞在战场上赢得的胜利越多越大,就离死亡越近越快。因此岳飞必死无疑,
死于他毫不妥协的抗金立场,死于他是和议的绊脚石,死于他的宁折不弯、忠心忧愤,死于他的廉洁正直、独善其身,死于他不爱钱也不好色……
⑧岳飞像极了诸葛亮,一生牵挂和忙碌的唯有北伐。他的悲剧在于既想北伐恢复中原,又要忠诚于只想通过和议偏安偷生的高宗。忠君与爱国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乙)它们根深蒂固地盘踞在岳飞身上,像一盘严丝合缝的磨,沿着既定的轨道,反反复复地转动着,折磨着他,消弭着他。就像眼前这些既叫香樟又唤臭樟的树。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作者回顾了幼时听评书《岳飞传》的情景,表达了对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为后文即景抒怀、评判历史做好铺垫。
B.第④段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岳王庙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索然无辜铸佞臣”的橄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忠”与“奸”的爱憎情感。
C.第④段末句“雨中金黄的菊花倔强的怒放”的景物描写,既象征着岳飞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意志,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赞许和敬仰。
D.文章对岳飞一生的进行了详尽叙述和高度评价,对其悲剧性的结局进行了透彻分析,并对岳飞的爱国思想进行反思批判,立意新颖。
E.第⑦段末尾运用一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迫害岳飞的反动统治者的无限愤慨之情,也表达了对英雄岳飞的无限崇敬之情。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甲)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请简要赏析(乙)处语句。
(3)“岳庙的树”有哪些特点?作者多处写到这种树,有何作用?
(4分“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显著特征。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神不散”又表现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故里   梁衡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选文写“项王故里”,对于景致,作者只重点写了“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有何用意?
【小题2】全国多个地方修建“项王祠”“项王庙”,作者说是老百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同类题4

阅读线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盛唐(有删节)

(1)我数十年前初上乡间的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当时年纪虽小,然而对唐代那位青年才子已是心向往之,名句“落霞与孤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我的心版上。

(2)及至年岁既长,方知南昌滕王阁,巴陵岳阳楼和武汉黄鹤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巴陵是我的旧游之地,岳阳楼的栏杆,我在春日楼头秋鸿声里早已拍遍了。黄鹤楼前的三月烟花和浩荡长江呢?惊喜过李白的双眸,也不止一次照亮过我的眼睛。唯有滕王阁,却始终无缘造访。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华向老,而王勃的背影也越去越远,我终于有幸在一个高秋之日,和友人洪亮一起,在唐代的遗风和王勃诗文的余韵里,飞身直上滕王阁那新建的楼台。

(3)王勃在序中不是说:“地灵人杰”,而是说“人杰地灵”,他是率意而书的吗?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但假如不是王勃登高一赋,怎么能如此地显其灵,名闻遐迩?时间,是绝不循私的公正严明的终审,且不说王序的全篇,即以“落霞”与“秋水”这一联名句而论,“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旧时代就有人仿作以讽刺当时的现实。新时代的诗人则高歌“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也是脱胎自王勃之句。但古已有之于今更为多见的是,自我吹嘘和请人吹嘘的速朽之作不知多少,如同水上的浮沤泡沫,空中的薄雾轻烟。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是不朽的,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如果不是王勃千古不磨的妙序佳诗,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滕王阁的只砖片瓦吗?

(4)王勃作为“________”名居榜首的人物,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走到前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庄严报幕:中国诗歌正在走向盛唐,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金灿灿的帷幕,已经徐徐开启。

(5)在王勃等人联袂登台之时,以上官仪等人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承袭了齐、梁以来绮媚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文坛得到的是绮靡浮华的传染病,许多人身罹绝症还仍然在敷粉涂脂,自我感觉良好,而作为新兴中下层知识分子代表的王勃等人,他们不仅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崛起于唐初的文坛,高举革新的旗帜,逆风而行。

(6)我和洪亮都与诗缘分不浅,对文学和当前的文坛也都有许多彼此相通的看法。在秋阳朗照的滕王阁最高处,我们自然有一番快论清谈:

(7)“‘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这是位高名著的上官仪的《画障》诗,除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和空虚冶艳的情思,还有什么呢?”我说。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诗题材领域全新,感情昂扬刚健,与上官仪之作简直判若云泥!”洪亮也诵诗作答。

(9)“我初上斯楼,登高送目。你看王勃序文一开篇,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一支笔兼写江山与人文之盛,境界阔大,感情激扬,泱泱然已一派大国之风,这是‘盛唐之音’的先声呵!”

⑽“王勃他们的创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闻一多曾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洪亮引经据典,“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和艺术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王勃虽然命途多舛,但他仍然高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不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前奏吗?”

⑾“四杰之中,有三位是北方人。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之一是南北文学的合流与融会,南方柔婉清丽,北方质朴刚健,从王勃之序的壮美与神韵兼而有之,也可见此中消息吧?”

⑿ “现在的文坛,阴柔琐屑平庸世俗之风日炽,格高调远黄钟大吕之作难逢。有资料统计,目前长篇小说年产八百部左右,诗七八万首,散文约两千万字,作品倒是成千累万,但有哪些能进入‘永恒’呢?有的人却热衷于‘自吹’与‘他吹’,甚至年纪轻轻就什么‘划时代’、‘里程碑’呵,什么‘获国内大奖数十次’呵,什么‘随手拈来,皆成绝唱’呵,俨然文坛的一方诸侯。其实,是否有一行文章能流传下去还很值得怀疑。要是王勃读到看到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⒀ “已小寐千年的他,也许会惊起而扼腕长叹,或者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洪亮说。

⒁王勃当年序惊四座的滕王阁,据他说已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而今天新阁的瑰伟壮丽又远胜当时。劈面仰视,它蔽天塞地压弯你的眉睫,登临其上,九重飞檐土。凌空的羽翼,托着你衣袂飘飘地向上界飞升。滕王阁上,秋日楼头,我和洪亮的对话,真可谓高其谈阔其论。等到从忘形尔汝中回过神来,我们忽发痴想:要是能和王勃在高楼之上把袂谈心,把酒论文,那该有多好!但我们在厅堂里回廊上四顾彷徨,逢人便问,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天高地迥呵,宇宙无穷,只有楼下的滔滔江水,把他的故事从千年前说到如今。

【小题1】请根据第(1)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孤wù( )
【小题2】联系下文,在文中第4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文学家合称:“______”
【小题3】在第3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感悟到的是:(限16字内)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江南名楼中滕王阁在作者心中位置最高,情感最贴近,因为《滕王阁序》曾像“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作者的心版上。
B.文中引“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是为了针砭时弊,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C.王勃走上中国文学的前台,标志着盛唐时代的文学达到最高峰,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D.王勃等人刚健昂扬的诗风对当时风靡文坛的绮靡浮华之风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E.初唐诗歌从宫廷走到市井,走向江山与塞漠,这可以视作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与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的前奏。
F.当今文坛的萎靡浮躁之风是受了唐代上官仪等人的诗风的影响。
【小题5】请写出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两处对比,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对比一: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
对比二: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重在写初唐的文学,然而为什么再三提及“滕王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系团圆 所以过年
肖复兴
过年的意义是亲情,是团圆,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
我们中国讲究团圆的饺子分手的面。也就是说团圆的时候,必要包一顿饺子吃。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了,什么时候团圆都可以吃饺子,不是团圆的日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在以往人们普遍贫寒拮据的日子里,往往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一顿团圆饺子的。因此,过年的这顿饺子,便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来自历史和情感深处的象征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时不食”的意思所在。因此,在中国北方过年,年夜饭的主角都是饺子,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主角是火鸡一样。这就是饺子里面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传统的根的力量,不会随时间而更易。
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过节,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是节日里的形象代表。我们说的年味,首先就都在这一顿大年夜的饺子里了。过年时候的饺子,便和平常日子的饺子的意义不尽相同。
这个意义,就是团圆。我们中华民族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尤其是一年的收尾之时全家聚集一起,既有一年收获的总结,也有迎接新春的企盼。所以,哪怕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格外看重过年时候的这顿饺子。这顿饺子的与众不同,首要是必须得全家人齐动手,一起来包才是。然后,在大年三十夜里全家团圆围坐一起热气腾腾地吃这顿饺子,才会有滋有味。过去时代里,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做个七大碟八大碗的丰盛菜肴,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
对于我们北方,大年夜这顿饺子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饺子本身,这是悠久历史所形成的一种民俗。王安石称之为“美民俗”,可以“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到快过年的时候,那么多人拥挤在火车站、飞机场——要赶回家过年的渴盼心情,首先就是要赶到年三十回家一起包那顿团圆的饺子,吃那顿团圆的饺子。那种如候鸟一般浩浩荡荡的迁徙,是我们中国过年独有的场面,内蕴着多么浓重的感情。可以说,这是这顿团圆饺子的情感浑厚壮观而绵长的背景。
这顿团圆的饺子,对于我们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有了团圆的饺子,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家庭中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这意义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就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即使如今电子时代涌出很多过年的新民俗,但是,都无法更易或替代这样团圆饺子的美民俗。
那个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擀面杖砰砰啪啪敲响的声音,一个个饺子像一尾尾小银鱼迸溅在滚沸的锅里的欢快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比鞭炮更温馨更动听的年的声音。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过年的饺子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小题3】为什么第五段要引用王安石的“美民俗”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