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严监生的心事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口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是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2】严监生临死之时,作者写众人询问两个指头的意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批评家主动适应戏曲形态的变化,了解并褒贬之,从而推进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在戏曲成熟之前不是没有,但为什么在戏曲批评中才得以推进深入?原因是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批评家知道,戏曲是代言体,关汉卿写窦娥是窦娥的口吻,写桃杌是桃杌的声调,而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在一些剧本中,批评家发现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角色错位所致。代言体是戏曲文学的特性之一,批评家品评戏曲人物语言时就离不开代言体的内在约束。这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深入研析,反映了文学批评随着文学形态的变化而做出切中肯綮的诊断。
戏曲的成熟曾经引发文学格局的变动。而批评家应对戏曲的举措,既有惨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教训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伴随着一种观念的抗争,即开明的戏曲批评家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成功的经验是注重价值观引导并让创作者接受,在艺术层面上则是传统批评资源的激活,以及在知晓批评对象的基础上作出令人信服的新批评。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网络文学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弘扬真善美。又如一些网络文学的生成方式限制了作者创造的自由,作者受点击率高低的影响随时会调整写作姿态,从而让作品生成表现为作者与读者的合谋。这种新的作品生成方式,必然导致旧有文学批评方法的窘迫。于是,相应的批评概念应随之而出现。而戏曲批评激活传统资源的做法无疑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节选自高建旺《从传统戏曲遭遇看网络文学引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批评”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由于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们所看重,这就使得批评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与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B.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如《伍伦全备记》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戏曲批评界 对这类剧作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C.晚熟的中国戏曲批评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哺育,它与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体裁存在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内在联系。
D.戏曲批评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充分借鉴了传统批评资源,如用于批评诗文的本色一词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初皇帝朱元璋之所以盛推戏曲《琵琶记》,就是因为作者高明的戏曲创作价值观得到了他的赏识,这说明传统戏曲在艰难的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
B.明代中后期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本色这一传统批评资源被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区别于诗词本色的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C.戏曲批评家知道代言体的戏曲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他们发现一些戏曲剧本中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地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的角色错位所致。
D.戏曲批评家的成功经验是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在艺术层面上激活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资源,以及在知晓批评对象的基础上作出令人信服的新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批评留给后世的唯一遗产就是,把表现世态与有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戏曲作品就体现了标准要求。
B.批评家对戏曲的了解推进了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例如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之后,就在戏曲批评中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C.戏曲批评的经验与教训对引导网络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网络文学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像戏曲接受价值观引导一样地接受弘扬真善美的批评要求。
D.网络作者与读者合谋的作品生成方式必然导致旧有文学批评方法的窘迫,于是我们只能借鉴戏曲批评激活传统资源的做法,去发现引导网络文学的相应批评概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小题1】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⑴“惶恐”是因为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     
【小题2】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3】“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4分)
【小题4】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1年。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要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们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小题1】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节选)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容为每一部分写一句开头语,填写在“___________”上(不要超过8个字)。
【小题2】这篇工作报告的写作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原文举例加以评析。
【小题3】工作报告节选的内容涉及几个方面,在涉及“收入分配”时专门分点陈述,而涉及到其他任务却没有这样安排。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开花的步枪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了故乡。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而深情的曲子。
一切都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来了,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把草原覆盖。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温驯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那个姑娘的名字。 (选自2015年11月《思贤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长官”看来,“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于是,花儿和枪,田园的诗意和战事的紧张对立,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的生发点。
C.“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
D.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整饬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运用得恰到好处,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
E.这篇小说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2)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3)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请你结合这三个因素探讨分析这篇小小说的悲剧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
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以下简称三楼)。千百年来,它们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卓然的创作舞台。
(一)
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岳阳楼和滕王阁傍于洞庭、鄱阳两大淡水湖,黄鹤楼下临长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的山水胜地。文人沿江往还,驻足三楼,登临览胜,吟诗作文,自然而然。
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长江流域的人口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天地里,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传说中的“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绝琴谢知音”等故事,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把这种文化渊流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蜀魏吴之间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是在这里展开的。这些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就开始了,但是,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汉末王璨,偶登当阳城楼,作著名的《登楼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借景抒情开拓了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南朝颜延之,刘义隆等人,纷纷有登楼之作。诗人们就登楼所见,联类无穷,得意者忘形,离乱者思乡,忧国者洒泪,厌世者欲仙,都在这高耸凌空、四望八极的楼阁中表现出来。三楼诗文创作之所以这么兴盛,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文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
(二)
三楼诗文中那些传颂古今的名篇,早已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从三楼诗文的总体来看,诗人们作为主体,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客体——山水与楼阁,以寻求适合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艺术手法。他们有的侧重再现山水的气象,有的看重描绘楼阁的意态,有的则融山水与楼阁为一体,借以展示客观世界所蕴藏的美的魅力。
三楼诗文写山水,着力表现它的博大、高远、壮阔,甚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渲染一种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纳星辰、摇河汉而震斗牛的气势,以“地缺湖水补,天高眼界宽”的胸襟和笔力,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这时,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山水画卷了,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①   ,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古语云:“登高望远。”可见欣赏天地万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壮阔,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远和楼阁之高都是美,但两者又互为依存,互相衬托。因此,三楼诗文写楼阁,都着力描绘它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     ③   下临无地”,显出一种凌空欲飞的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笔下的岳阳楼,不就是“天上人间”的缥缈仙楼吗?
那么三楼诗文中的这种山水美和楼阁美,是不是最美的呢?不是。山水和楼阁这两个客体之美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才变艺术和精神之美的,因此,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这就包括了诸如屈原、贾谊、王勃、李白、范仲淹等在这个地域生活或与三楼关系密切的杰出人物。明人郭奎为滕王阁写的《西江第一楼记》云:“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楼不自美,因人而美。”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领悟这一点,方可以全面认识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
(三)
如上所述,三楼诗文不仅美在山水,美在楼阁,更美在人。而人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登楼赋,天下兴亡,国家治乱,都会感慨系之。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正在这里。
明方孝孺在《黄鹤楼诗卷序》中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兴废,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楼阁因治乱而兴废,反映在诗里,自然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此其一。其二,兵燹(xiǎn野火)战乱,国破家亡,政治腐败,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他们登楼感慨,非止一端,这也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因此,三楼诗文是历史的一面曲折的镜子。
以宋史为例,处在内忧外患中的赵宋统治集团,党派斗争一直接连不断,不论哪一派得势,都竭尽全力打击和排挤另一派。北宋时的范仲淹、滕子京、黄庭坚等,都是在政治斗争中遭贬在外而与三楼结缘的。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腾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劝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 ④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三次遭贬的人物,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写来劝导滕子京的,还不如说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黄庭坚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的人物。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史中伤罪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东归,经岳阳,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大有死里逃生之感,表现了北宋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残酷。
三楼诗文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优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是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民族传。
三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不但涉及诗文,也涉及传说、戏曲和小说,尽管后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同诗文相比,但它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三楼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它们时代相传,屡废屡兴,至今,振奋民族精神,绝不是偶然的。
(取材于陈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过碧波浩淼的三楼胜地,人们自然会驻足停留,登临览胜。
B.在繁荣富足的天地,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理所当然。
C.三国时期,长江两岸地区曾经展开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D.触景生情,登楼感赋,这一文学传统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
(2)文章分别从 等四方面说明了有关三楼的诗文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每空4字以内)
【小题2】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的诗文。
(2)结合文章,分条概述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
【小题3】阅读第(三)节,结合(一)(二)节,回答问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文意的一项是(  )
A.楼阁因治乱而兴废,被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自然使后人认识了历史。
B.作者认为,范仲淹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经验的总结。
C.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
D.范仲淹、黄庭坚等人的登楼作品,抒发了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感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楼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登楼览胜,吟诗作赋。
B.三楼诗文的作者,总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适宜的艺术手法,展示客观世界蕴藏的美。
C.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都会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
D.关于三楼的诗文、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