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充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本文采取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洲“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小题2】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小题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氩,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地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阴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匐,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小题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这是巨大的恩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人对西方文明“言过其实”?(4分)

  
【小题2】“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为新人文主义的科学史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6分)
卢梭铜像前的思索
①我独自去游日内瓦湖,为了上卢梭岛。
②卢梭岛的面积不足两亩,数株高大的白杨,茂盛的枝叶几乎将小岛遮了个严实。绿影间的一块小小的草地上,高高地耸立着十八世纪激进的资产阶级理论家、著名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铜像。
③凡是读过一些外国书的中国人,谁不知道卢梭的《民约论》《物竞天择》《爱弥尔》和《忏悔录》呢?谁没有听说过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呢?微风从远处亮晶晶的湖面上吹来,片片被秋色染黄的杨树叶,轻轻飘落在碧绿的草坪上,黄黄绿绿,重叠相间,编织着我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求
④1712年6月28日,卢梭诞生在日内瓦一个贫苦的钟表匠的家里。后来,他在这座湖滨城市受过苦,逃过难,著过书。因此,后人为他在此塑造了这座铜像。
⑤像底座呈四方型,卢梭坐在一把旧木椅上。他将厚厚的一叠书稿置于左膝上,身体稍微前倾;右手擎笔,正陷入沉思。他赤着一双大脚丫,两只补过的拖鞋闲置一边,左脚跷放在一个小凳上。那神态和造型,表现出这位思想家不接受任何拘束的本性。这尊铜像,显然颇费雕塑家们的匠心:他既像个流浪者,又像个作家、不屈的斗士和思想家。
⑥卢梭的几部名著发表后,曾受到巴黎最高法院的通缉和周围一些人甚至朋友们的围攻,他不得不仓皇逃到瑞士的圣皮埃尔岛上。使人难以相信的是,小岛上的植物竟然使他喜出望外:“我动手写起《圣皮埃尔岛植物志》,我一样不漏地去描写岛上的各种植物……我手拿放大镜,挟着《自然的体系》,在岛上考察。我将小岛划分成若干方块,以便按不同季节,逐片将这些方块走完。”
⑦这就是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尽管条件极其有限,他可以让整个心思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用全部精力去进行新的研究与思索,而且“一不注意”,就会有新的伟大的成果产生。他发现“夏枯草两只长长的雄蕊是如何分叉的;荨麻和墙草的雄蕊是怎样具有弹性的……” 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在专业的植物学家眼中才可能被注意,然而竟被一位逃难的思想家和大作家发现了。
⑧卢梭也喜欢找一处绿树与碧水相间的细腻的沙滩,看那一波一波的湖水怎样拍击堤岸,听那湖里的涛声与树上的蝉声如何交织共鸣。在这寂静美妙的时刻,他那不安分的思维的触角又开始了运动:“它们取代了我那因幻想而停止的内心活动,不费心神就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自己的存在。”随着那风声与涛韵的相互会话,“‘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惟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凡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就都可以称自己为幸福的人”。
⑨我们常听说,这个孤独,那个孤独。但看到树叶和水波就能获得充实和幸福感觉的人,怎么会产生孤独呢?但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思想。卢梭还说:“人类的绝大部分,由于不断受到各种欲望的纠缠,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这一境界 ……他们若是渴望这些甜蜜的沉醉而讨厌积极的生活,那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对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义务。”
⑩一个人能否在任何环境中拒绝孤独,排除欲望的纠缠,获得充实与幸福,而又能完成那种因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的义务,这才是应该追求的高尚境界。
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的土地,是他进行思索的一块净土。生前,他在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奔波,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在围攻谩骂中反击,在困惑与彷徨中探索。如今,他冤屈而明净的灵魂,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安息。  
⑫当我要告别的时候,似乎听到黑色的铜像在诉说什么:你读过我的书吗?你能理解我吗?
(取材于李存修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⑤段写到了卢梭的铜像是“赤脚”,还有“两只补过的拖鞋”,意在表现他生前十分贫穷,如同一个流浪汉。
B.第⑦段“一不注意”用引号有强调作用,强调新的伟大的成果产生时,会给人意外感,好像是不经意的获得。
C.卢梭岛植物茂盛,静谧优美,因而卢梭才能远离外界的喧嚣和攻击,甚至完全融入自然,达到“忘我”之境。
D.结尾段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连用两个问句来启发人们或许可以更多地关注和理解这位伟人坎坷、丰富的一生。
E.文章既描写了所见到的景物,又重点分析了卢梭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品质,夹叙夹议,层层深入,浑然一体。
【小题2】结合文意,请分别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中“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求”指什么。(4分)
答:    
【小题3】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的土地”?(6分)
答:   
【小题4】 孤独是生命中难免遇到的状态。一位诗人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肯定了孤独的价值;而有本书名为《孤独是可耻的》,认为应该拒绝孤独,注重社会联系。你怎么看待孤独?请结合这篇文章或其他的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老孟等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靠山屯的一家农家乐,那儿有土鸡肉、野兔等野味,还有乌龟、鹿肉什么的。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他透露说也有一部分是圈养的,其实他不说我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尊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我知道老孟这人,在有些人面前当孙子,来这里尝尝当大爷的滋味,找找平衡。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怕客人喝多后算账掰扯不清,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气氛在酒精的滋润下活跃起来,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这就好,吃饭嘛,要的就是心情。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看清楚了,那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许多事要仰仗人家。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忙给老孟碰杯,不让他再嘲弄二狗。
“明白了,村长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难道他们说的是事实?我眨巴着眼盯着二狗。如果真是如他们所说,错也不在二狗。
二狗没接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一个晚上,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见屋子裂缝了,忙背出孤寡老人刘大爷,刘大爷说收音机还在屋里。村长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我说:“嘴又馋了?”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写老孟点菜时先点鳄鱼肉,再“甩出鼓囊囊的钱包”,言行看似充满豪气,实际上是老孟在山里人面前显示优越感。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客拉近情感距离的善意。
C.二狗将团在手里的红色钱币撕掉,说明他知道自己从男孩手中接过来的就是冥币,那一刻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D.服务员的插话交代了孩子的身份,却也招来了老孟对二狗的冷嘲热讽,使“我”也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鄙视二狗。
E. 小说插叙了村长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男孩免费吃面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小题2】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二狗,有人认为是老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交子在宋初的四川成都产生,有其必然原因。五代时期,中原兵火连烧,高山阻隔的蜀地却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成都更是成为了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朝廷为维护统治区内的货币流通,定蜀之后,颁布禁令,禁止铜钱入川,虽然太祖定蜀后允许蜀地铸造铁钱,却又把这里当作平定诸国的财源基地,大肆收敛铜钱,致使蜀地几乎无铜钱流通,铁钱充斥市场。铁钱体重,大笔交易用钱量极大,使用极为不便。当时铁钱小钱每十贯就重六十五斤。进行大宗交易的商人为了安全和解除腰缠万贯之苦,迫切需要有人代管现金,于是,成都民间富商开始成立交子铺户,“制楮为券”,主持发行“交子”。
随着贸易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户。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但此时的“交子”也只是现金支票,没有货币流通功能。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直接使用“交子”来支付贷款旳事例也日渐增多,这才使交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质。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她们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正好才能成了纸币,只是尚未取得政府认可,尚属民间“私交”。
交子铺户并非都恪守信用。有些铺户恶意欺诈,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导致所发“交子”无法兑现。存款者取钱而不得,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真宗景德年间,益州知府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家富商经营。交子的发行至此始取得政府认可。
仁宗天圣元年,朝廷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朝廷,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官交子”。“官交子”发行,严格印制过程,规定流通范围,限制发行额,而且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26万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备本钱万贯,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以保证纸币的自由兑换。
然而朝廷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仁宗庆历年间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交子六十万贯,以支付粮草费,竟没有置准备金。哲宗绍圣年间,为了满足陕西军情之需,增发的一次交子量竟超过一界总量的数倍。分界发行也慢慢成了“通货膨胀”的障眼法,哲宗元符年间换发,新交子一缗换回交子五缗。甚者,朝廷用更改纸币名称的办法来掠夺民间财富。徽宗崇宁四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发行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以致纸币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年间,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朝廷信用滥用,毁坏金融法制,其结局必然是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的成都能够成为国内少有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与蜀地高山环抱的地势阻隔了五代时期的战火和内地相对稳定有密切关系。
B.朝廷禁止其他地方的铜钱流入四川,又从四川毫无顾忌地收敛铜钱,导致蜀地市场几乎没有铜钱流通,商品经济陷于停滞。
C.蜀地市场上流通的合法货币铁钱值少体重,大规模交易使用数量极其庞大,收支都极其不便,携带大额铁钱更让人痛苦难堪。
D.贸易发展的需要,“交子铺户”的恪守信用和随到随取的便捷,是交子铺户赢得客商信任、交子渐渐被客商广泛使用的原因。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人使用交子直接支付货款,这让交子具备了流通的功能,交子铺户向市场发行统一规格的交子,是未被政府认可的民间“私交”。
B.某些交子铺户不守信用,或主观或客观地造成了存款无法兑换的局面,进而激起了事端,引发了诉讼,迫使当地政府进行整顿。
C.为了确保纸币的自由兑换,朝廷发行“官交子”,实施了严格印制过程、规定流通范围、限制发行额、规定分界发行的措施。
D.巨额增发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纸币的“通货膨胀”,而为了掩盖“通货膨胀”的真相,朝廷利用分界换发减少市场泛滥的纸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货币需求的增大,蜀地铜钱的短缺,铁钱的不便以及交子的独特品质,这些都是“交子”变身货币的原因。
B.最初的交子由民间富商自主发行,还不具备货币流通的功能,只是现金支票,当商人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时,交子才成为了货币。
C.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朝廷,禁止私人印制,且采取了严格的防范金融风险的系列措施,保证了最初纸币发行的成功。
D.朝廷信用滥用,毁坏了原有的金融法制,把交子当成敛财工具,其结果一定是让交子失去信用,出现贬值,使货币体系最终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