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春
池莉
(1)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2)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3)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
(4)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
(5)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煎熬出来的,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6)玄妙的是,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好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和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
(7)大约是在五年前左右吧,我的坚信开始动摇。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我可以肯定自己的只有两点,一是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二是有了自己阶段性的艺术标准。别的,就不能被肯定了。我道行再深也就是一个法海和尚,远远不是六祖慧能。
(8)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正如烧秋一般,若是一把大火烧尽所有季节带来的芜杂繁复,深秋的田野袒露出来的,就是单纯的田野。就这一个道理,一个极其简单明确的道理,足可教我知春。这就是: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与艺术标准,但是我却不可以拿自己的经验与标准当作正确本身。
(9)事实上,偏偏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疾恶如仇,因为那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被灌输到血液中的美德标准,我们会非常自然地去苛责、要求和打击别的人。
(10)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渴望知春。
(11)那一天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万里无云又似一个能干俏女人晾晒出来的洁白床单,有说不出的洗练与明亮。好东西往往就是有气魄,就是要这样地打动人心。我心一动,便有了心得: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
(12)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以我愚钝的资质,悟也用了十余年,想要修养成为人生的态度,还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年煎熬了。还敢比法海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罢了。
(13)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地难得啊。(选自于《熬至滴水成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人生的春往往和年龄没有关系,但是“少不更事”却又说明一个人要想知春,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做到。
B.作者池莉在十余年前就觉得自己知春了,但是后来觉悟到自己最多只是部分知春,要想真正达到人生的春天还需要不断“煎熬”自己。
C.作者不赞成对不好的艺术作品嫉恶如仇,主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学会包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D.作者所写的春天有野玫瑰烂漫地开放,作者笔下的秋天有烧秋的火红。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烘托出人生的春需要灿烂辉煌。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法海和尚和六祖慧能,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小题3】作家池莉的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第(11)段加以赏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什么叫“知春”。怎样才能达到“知春”。(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回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费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小题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 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 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 “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眼,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所以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但是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是( )
A.通常人所认为的“美”就是指“愉快”,就像一幅画在一个小孩或未受艺术教育者面前受到的评价一样。
B.罗斯金曾告诉他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C.《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会获得罗斯金的青睐,却不会失去艺术上的美感。
D.英国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虽然替它们勉强定义其区别,却又与事实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测量艺术作品是否“美”的标准,是血色鲜丽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引诱性,但是艺术作品的“美”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可知罗斯金对“美”的评价是错误的。
B.作者在文中引用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不管是“低等感官”还是“高等感官”,都能获得美的感受。
C.看血色鲜丽姑娘,有的人会产生美感,有的人不会产生美感,而欣赏希腊女神雕像则会普遍产生美感,所以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感价值更高。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耳、目这样的“高等感官”得来的,有些也只是快感,而“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感觉也并非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能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 “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D.与“反省”不同,“直觉”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 “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始终在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拍好民俗实属不易,其前提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民俗摄影应去伪存真。民俗摄影以纪实为原则,本质是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其作品的灵魂是它的真实性。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今,一些地方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如果拍摄者对所拍民俗活动事前不了解、不研究,在拍摄活动中就很难把握关键,甚至被一些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场景”牵着鼻子走。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所拍主题,以及与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真正使民俗摄影不失真、不失据。民俗摄影应以小见大。富有长久生命力的照片都是以小见大,并能打动人心的。照片背后的东西远比照片本身更重要,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全面记录民俗活动,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拍摄时,要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只有点、面结合,主体、客体、陪体相得益彰,创作者才能很好地把握叙事情节和抒情达意的融合,让受众系统了解、欣赏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和魅力。
民俗摄影不可舍近求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是目前拍摄民俗的一些显著问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我的家乡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成果丰硕。在交流中,他勉励我们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寻甸这个民俗拍摄的宝库。通过拍摄和积累,我也深刻认识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可以让自己在拍摄上得心应手。民俗摄影就在身边。民俗摄影不可急功近利。巴西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花了八年时间筹备摄影展“起源”,这是他众多摄影专题中的一个,其作品完美与震撼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辛勤付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未尝不需要这样的积淀。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民俗摄影的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对视与理解,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摄影小视窗,民俗大舞台。只有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小视窗中的画面才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节选自2016 年1月17 日马克军《光明日报·民俗摄影的取与舍》)
【小题1】下列有关“民俗摄影的取舍”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
B.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以纪实为原则,力争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
C.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
D.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需要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想要拍好民俗,首先一定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B.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C.拍摄民俗照片是要善于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以小见大,借助照片背后的精神内涵来打动人心。
D.民俗摄影就在身边。应少一些“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问题,多挖掘一些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了一些“伪民俗场景”,这便要求民俗摄影者要了解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
B.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并获得丰硕成果的经历证明了在民俗摄影上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身边熟悉题材的原则。
C.民俗摄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过程。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D.民俗摄影的魅力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只要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创作的画面就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2分)
请对树充满敬意
周涛
(1)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悲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2)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汗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3)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4)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5)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资,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颓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愣的荒野乞者。
(6)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7)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
(8)对森林的奢望,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9)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遂路是那么漫长;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0)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11)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2)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3)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小题1】(8分)①在作者看来,对树这种生命本身来说,秋天里树叶缤纷飘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4分)
答:
   
②在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怎样的?(4分)
答:
    
【小题2】在第(9)段末,作者说:“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小题3】在第(11)、(12)段中,作者猜想说,人类砍伐掉最后一棵树后,可能会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但那很滑稽。请问:①人类复制树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说那样做很滑稽?(6分)
①答:
②答:
【小题4】在文章结尾,作者呼吁人们“对树充满敬意”,请问,这种“敬意”的实质是什么?(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