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作用都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的加强,文学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
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体,其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开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
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
文学的认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这样一来,势必也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塑造出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所触动,一方面又会在精神上备受鼓舞,这将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加深读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层感悟;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对社会实践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正是在读者阅读、感悟、实践的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
但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却有所下降。随着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为载体的娱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文学创作本身在适应商业化、娱乐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有些作家陷入盲目虚构和大玩文字游戏的怪圈,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脱离了时代和社会;有些作家则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仅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媚俗作品;还有些作家为了快速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效益。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主体价值,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在消费文学的社会价值;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获取启迪心灵的智慧,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高玉、陈茜《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在加强,但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仍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B.文学价值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只是在不同年代它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C.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赋予了文学社会价值新的时代内涵。
D.文学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到宋代理学家,他们不仅重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且让文学肩负兴国大业的重任。
B.文学的认识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以及枯燥地呈现当今的社会面貌。
C.我们要想以史为鉴、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必须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
D.读者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触动情思,鼓舞精神,而且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和“文以载道”观体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
B.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有所下降,所以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
C.-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并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近年来,有些作家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的媚俗作品,这是忽视文学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7 04:3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新机场线”规划的启示
规划中的北京新机场定址于京冀间,距市中心约50公里之遥。预计新机场建成后,旅客日吞吐量将达到2万人次。鉴于目前北京城市交通运力已趋饱和,如果建成后没有便捷快速的轨道交通作为支撑,新机场的成功运作是难以想象的。创建便捷快速的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即“新机场线”),其关键技术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线路运营模式的规划、机场站设置的规划、沿线站点分布的规划。
目前,世界上机场轨道线路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也有各自的适用性。第一种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延伸线。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机场,运行速度与普通城市轨道交通相同,设站较多,可同时满足航空乘客与普通乘客的交通需求,线路效益好。第二种是机场专线。专线设站少,甚至中途不设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航空乘客,服务水平和运行速度较高,但线路效益不高。例如,北京首都机场线。第三种是共轨运营混合线路。指的是一条线路运营两种不同的列车,快车主要服务于航空乘客,慢车主要服务于沿线普通乘客,快慢车不共站,充分发挥了机场轨道交通的运能,整体效益较好。
机场轨道交通建设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机场站的设置形式。一般来说,航站楼的外侧为车道边,内侧即为公共大厅,航空乘客通过车道边进入公共大厅,在大厅内换取登机牌、托运行李,之后通过安检,从廊道进入候机大厅。国际民航规定,机场站不允许设置在安检区内。根据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的平面关系可分为垂直和平行两种类型,每种类型根据轨道交通敷设方式的不同,又各自分为高架和地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类型,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垂直。采用高架敷设方式的轨道交通,线路终点需设在航站楼前,典型案例是北京T3航站楼。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的轨道交通,站台可以更靠近公共大厅,甚至设置在公共大厅内部。与高架敷设方式相比,地下敷设方式换乘距离较近。
第二种类型,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平行。平行关系下,机场站可以尽量贴近公共大厅,两者之间接触边较长,换乘的空间较大,换乘距离较短。这种类型中,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敷设方式时,高架线有条件将站台上下层错开布置,将轨道交通的到达层与机场的出发层布置在同层,将轨道交通的出发层与机场的到达层布置在同层,做到机场与轨道交通的单向封闭式无缝衔接,使换乘更安全快捷。例如,香港国际机场。轨道交通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时,可以在公共大厅的地下设置两层车站,分别以电扶梯与机场出发和到达层连接,如吉隆坡国际机场。
国内外先进机场轨道交通系统的沿线站点分布,大多有以下特征和规律:一、机场轨道交通的沿线车站大部分位于商务或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二、有的沿线车站设置了城市航站楼,航空乘客在市区内就可办票、值机,还可托运行李,能得到更便捷舒适的服务。三、机场轨道交通沿线车站强调与其它交通线网的接驳,方便携带行李的乘客就近换乘。
对于航空乘客而言,出行的时间不仅是航空时间,还包括两端在途时间。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区更具有快速优势。因此,为缩短航空乘客的出行时间,应大力发展便捷的机场轨道交通系统。以上对国内外机场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汇总,对北京“新机场线”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周敏的同名文章)
材料二
尽快建设北京新机场已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新机场的巨大吞吐量给地面交通带来挑战。一方面,北京交通拥挤度排名世界前列,现有交通设施已经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地区未来不可能再建第三个民用机场,因而即将建设的新机场会尽可能建得大些。这对于已经非常困难的北京交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目前,北京的民航客流中有70%左右是公务、商务旅客,包括来北京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旅客和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旅客。根据预测,这一比例在未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北京的“中央型”功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新机场在选址上还面临集疏运的问题。根据首都机场的调查,北京的航空旅客90%来自于天安门以北的地区,而北京四环及其以内的交通系统现在已趋饱和,不可能再有大的扩能,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满足位于市域南端的新机场的集疏运需求。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北京将部分功能向外疏解。
机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它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支撑和服务于所在的城市经济,给城市带来发展和繁荣。事实上,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的中心,这种城市功能的“超级集聚”,相当于北京承载了华盛顿和纽约两大都会的功能。
北京应该以新机场的建设为契机,将位于北京的部分国家行政功能、部分企业总部、科研院所、大学的驻京机构等迁至新机场周边地区,并在其临空地区建设大规模会展、住宿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等。由于新机场远离北京城区,与河北的廊坊、固安、永清相邻,因此,可以考虑以新机场周边为基础,在京冀交界地区的永定河两岸,规划建设一个人口在500万以上,以服务国内行政、经济、科技等活动为主要目标的“京畿新区”。
北京新机场的规划建设和首都功能的疏解成为京畿新区的起点和终点。于是,在京冀交界地带的集聚将带有明显的航空城色彩。新机场的商务区应与航站区尽可能靠近,应设置轨道交通车站。商务区可以接受北京城区疏解来的国家行政功能设施、企业总部设施、行业管理功能设施、科研院所及教育设施、会展设施、办公与住宿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商业、服务设施等等。以新机场的北、南两个出入口为起点,向北京和保定两个方向,可以规划建设两个不同特色的商务区。新机场货运区应布置在航站区的东侧。物流园区规划在紧邻货运区的机场最东侧,廊坊与新机场货运区之间的广大地区将成为物流、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好地域。

京畿新区土地规划利用示意图
航空公司愿意将机库与维修、配餐、地面服务、飞行保障等等,及其相应的办公、仓储、餐饮、住宿设施等等规划建设在一起。为了满足基地航空公司这种相对独立使用土地的要求,可以将航站区西侧作为基地航空公司的多目的综合利用的土地,实施比较宽松的土地使用规制。航空关联产业园区布置在新机场以北地区,希望能够形成一条临空经济集聚带。该产业经济带东接廊坊,西连北京南中轴城市商务区,希望它能够承接北京疏解出来的部分功能设施。
新机场南边的固安、永清应以新机场和京畿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打造永定河“水际新城”的亮丽品牌。通过这个京畿新区的建设,希望能有50%以上的新机场旅客在新城完成自己的出行任务,30%左右的旅客进入四环以内,20%左右的旅客去津冀地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规划建设一个便捷的新机场交通系统,使新机场的客人50%左右利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做到新机场运营后基本不增加四环以内的交通负荷——这其实是新机场成立的前提。
(取材于2013年《北京规划建设》刘武君的文章)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同时满足航空乘客与普通乘客的交通需求,线路效益
线路效益:不仅指线路的经济收益,也指线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B.有的沿线车站设置了城市航站楼
城市航站楼:设置在市区,可以分担机场航站楼的部分功能,方便乘客
C.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敷设方式时,高架线有条件将站台上下层错开布置
有条件:指高架线有可以将站台纵向错开布置的足够空间
D.平行关系下,机场站可以尽量贴近公共大厅
平行关系:指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根据国际民航的规定,机场站不允许设置在安检区内,所以,机场乘客必须通过车道边进入公共大厅再通过安检。
B.北京首都机场线的优势是全线设站少,运行速度较高,节约了乘客的出行时间,为航空乘客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
C.线路运营模式的规划、机场站设置的规划、沿线站点分布的规划,这是北京新机场创建轨道交通的三个关键技术。
D.航空乘客出行时间等于航空时间与两端在途时间的总和,便捷的机场轨道交通系统有助于航空乘客缩短出行时间。
【小题3】在机场轨道线路运营的三种模式中,你认为北京新机场更适合选用哪一种模式?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4】有专家建议,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机场站的设置形式可借鉴香港国际机场的形式。请分条概括这种形式的优势。(每条不超过7字)
【小题5】根据文意,选出北京新机场规划的商务区在文内地图中的准确位置(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小题6】京畿新区建成后,到达北京新机场的航空旅客进入四环以内的比例预计为(   )
A.70%
B.30%
C.50%
D.20%
【小题7】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
A.以新机场为契机启动新北京城市发展战略
B.北京新机场面临的挑战
C.大航空时代的战略抉择
D.京畿新区的建设
【小题8】下列内容属于“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到的一项是(   )
A.北京新机场的吸引力
B.缔造新机场生态圈
C.规划建设便捷的新机场交通系统
D.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的研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把持住良知的标尺
①有人说,生活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波涛汹涌,暗礁浮沉。人在其中飘飘荡荡,渡去铅华,洗尽浮尘,最后只剩早已白发的少年,静静的伫立在时间的尽头,望着那无法触及的彼岸。但我却相信,良知是能带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好航针。端平这把标尺,它就会指引你在人生航线中问心无愧的驶向理想的彼岸。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武装抗元失败被俘后,在元朝劝他投降时写的一首诗。意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坚贞不屈的决心。这首诗,也成为文大夫无法摧毁的精神支柱,让他在无数个无眠之夜里平静地忍受折磨,坚定地拒绝降元,最终用良知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成就了他的凌云壮志,无愧于他的赤血丹心。
③孟子曾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钱财和忠义之间呢?和珅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内心的标尺倾向了黄金。他依仗为皇帝所宠,利用职权受贿贪污,其私产堪比国库。自以为机关算尽,但终被嘉庆帝抓住了把柄,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他倾斜了良知的标尺,也终因此举误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成为历史的污点,为万世所诟。
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 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的智慧汇集于此,余音不绝,提醒与警示后人要以良知治世,诚义为人。然而,近年来,社会的风气却日渐下滑。
⑤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 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表明,失去良知后的国家是何等冷漠,而这些人又怎能说出自己不愧对于天,不愧对于人?
⑥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良知的背囊丢了,散到人间,成了撒旦的魔掌。良知的标尺一旦倾斜,便必然坠落地狱,万劫不复;而良知的树一旦开花,也定将连年富贵,万古流香。
⑦盈盈月光,我掬一抔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而漫漫人生,我要把持住那杆最真的——良知。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指出第②、③小节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表达作用。
【小题3】作家王蒙新出版的《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一书是一剂唤醒国人良知的猛药。如果有一天,人们争相去扶摔倒的老人,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嗤之以鼻,逐步回归人性的真、善、美,那么全社会时时处处就会充满春天的温暖,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把持住良知的标尺。(5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来又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向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还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上。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宋代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位列文房四宝之首,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米芾著写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这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D.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砚台之于文人就好像宝剑之于武士、镜子之于美人,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苏东坡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体现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更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
C.宋代不少文人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他们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向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D.在宋代,由于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社会掀起一股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高雅志趣在砚上也得到了体现,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砚文化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喜欢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文人好砚可见一斑。
C.文人雅士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能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做不到的。
D.宋代砚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远超它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的价值以及审美与工艺层面上的价值,我们在品尝它的同时还应该传播它,这是一种责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小题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C.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D.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回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费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小题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 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 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