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章阅读,完成题。(20分)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狱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 “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小题1】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3分)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5分)
【小题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什么教育不能产业化
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但是,教育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等。正因教育消费有溢出效应,也就是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我们认同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就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言,有一部分是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的。例如,高校后勤的相当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实施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改革;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当通过市场来进行;学校依法向社会提供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各种咨询服务等可以是非盈利性的,也可以是盈利性的,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的产业化。一个例外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实行准市场政策,因为他们不是本国的纳税人。
而教育产业化论者却主张把教育推向市场,用经济规律或产业运行规律支配教育的发展;他们鼓吹用办企业的方法办学校,怂恿或鼓动学校追求利润以求生存和发展。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但是,近些年来教育产业化的空气在不少地方一直比较浓,有些地方则是愈演愈烈,并事实上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些地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取向。这种状况对教育造成的“器质性内伤”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
【小题1】下列不属于“教育产业化”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
B.教育作为产品,其消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C.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
D.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
【小题2】关于“教育不能产业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教育除了具有私人产品的某些属性,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
B.教育消费具有溢出效应,这早已成为世界性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C.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不能把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与经济等同看待。
D.世界上没有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先例,政府必须担起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高校后勤、科技成果转化等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但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产业化。
B.作者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但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产业化,实行准市场政策。
C.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不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实施教育产业化。
D.近些年,不少地方教育产业化空气浓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对教育造成的伤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法家的痕迹,不大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来之后,它也就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小题1】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   )(3分)
A.赵孟頫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B.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C.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D.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吐”的含义:就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就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
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D.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的蔡京、明代的张瑞图,他们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但其人格低下。奸妄害国,而为人民所不齿,可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远高于他们的政治人格。
B.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更加混沌不可窥探,原因在于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美。
C.无论是赵孟頫的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成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还是王羲之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都是书法家在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其完全独立的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
D.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有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可敬的一面,也有束缚限制我们独立创新的可叹的一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行走的风景
查一路
①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我会常常想起货郎。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②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乡村是寂静的,总在等待货郎带来生机。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汇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里面。货架里面的物什在玻璃下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为了这一声吆喝,为了兑现这一声吆喝,孩子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头田塍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的眼睛,让贫瘠变为富有,单调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阅读。
③货郎常常是外乡人,他们坚韧的脚板踏平了异乡的艰险,朴素愿望冲淡了游走四方的担忧和恐惧。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柴米油盐,一头担着日月星辰。货架在生活中漂泊,货郎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们也许会用一个顶针或者一个发夹几尺头绳换来一碗剩饭充饥,路边的风雨中的破庙可能成为临时的安身之所。在瓦蓝的天空下,在日落到来之前,孩子们追逐着他们,追逐着闪光的货架与货架在开合之间的细节。疲惫思归的时候,可能是脑海中浮现出妻儿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无的幸福在那张黝黑的脸上滑过,陶醉的感觉击穿了他们在尘世奔忙中抵御风霜的圆滑和吝啬。他们大发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货架,从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动作像闪电一样急促,不容被施舍的对象再有非分之想。
④货郎习惯于对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谦卑,视所有人为衣食父母。他们贪图微利,但不取不义之财。八岁那年,我脱下一双新鞋换了一盒水彩蜡笔。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亲不肯相信穿在脚上的鞋子会弄丢了,关上了厅堂的大门,准备将我痛打一顿。远远地货郎的鼓声近了,鼓声在我家门前停顿下来,还有货担落地扁担吱呀呀的声响。接着,鼓声响起,由近而远。我父亲打开门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门前的我的那双新鞋。而货郎的背影已远,消失在树影婆娑、山岚暮霭笼罩的山道上。那时,我的心里第一次对货郎产生了牵挂。货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边,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⑤擎起激越的鼓,用朴素愿望,敲响沉寂的岁月,让快乐在生活中流布四方。日子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然而,视线越过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见了货郎用黝黑的扁担,挑着闪亮的货架,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在走。
【小题1】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货郎“黝黑的扁担”这个特写?除此,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特写?
【小题2】简要分析“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笔下的货郎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货郎”的形象特征。
【小题4】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试做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艺术的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轻视或忽略。艺术在金钱、博物馆和市场的统治下,日益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只是作为谈论和保存的对象面对我们。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这是何等的虚无——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虚无恰恰是世界“去魅”的必然结局。
“去魅”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
正是世界的去魅引发了艺术的去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开始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去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去魅,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这就使文化艺术失去了影响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并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选编自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兴起后,人们就逐渐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艺术的地位,艺术沦为供人保存和收藏的一种商品。
B.世界的“去魅”,包括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C.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
D.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现代人希望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这一功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世界“去魅”,所以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变得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B.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分别是因为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
C.审美体验的对象化,导致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可见美学思维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
D.因为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现代艺术失去了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很多著名画家的名画被私人买家收藏,艺术逐渐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
B.当今世界,充满迷幻力思想的作品的减少乃至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的“去魅”乃至世界的“去魅”的影响。
C.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使得艺术很难消解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
D.现在的科幻和灾难电影,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但由于受“去魅”化影响,影响力越来越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历史的隐居者
陈文茜
⑴如果不是这面橘朱红的砖墙在台北正午阳光日照下,实在太耀眼,你很难愿意驻足一分钟;且即使多看个两眼,一般行人恐怕也只觉得此地不过是另一栋破旧的台大宿舍。
⑵从台北新生南路紫藤庐隔壁小巷走进去,你会经过两排难得整齐的公寓,阳台种着妖艳的九重葛,走到底,便会看到这面朱红砖墙。
⑶墙里长得三楼高的枫树,虽是春意嫩叶,却也不得不呈露苍郁;只因一旁的老宿舍实在太旧了,如此匆匆挥霍流行的城市,怎么可能留下沉沦的老式住宅呢?
⑷走进墙里,像在没落小区里寻找没有门牌的人家,文史学家指点,顺时针十二点后方,那个看似废弃的老建筑之后,便是殷海光的家。
⑸殷海光生前就住在这里,他是除了胡适之外,50年代台湾唯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从当台大讲师、教授,到被赶出台大,成为续聘教授却不得开课,殷海光一生都住在这儿,直到1969年9月15日送至台大医院病危前,整整13年。
⑹殷先生生前不求名,也不怕向人借贷,本来台大不聘了不给薪水时,他还想做个小生意。
⑺那时国民党特工天天去巷口站岗,他在池子里泡完汤,刚好精神抖擞,索性叫骂一番。国民党控制的教育部门一方面逼着台大不给他开课,一方面又拿着聘书叫他当顾问,等于领威权体制的赡养费。按汪幸福著的《殷海光传》,殷先生认为此乃“包藏祸心”,把顾问聘书往外一扔,叫送聘书的老党工滚蛋。
⑻我的老友李敖说殷海光喜喝英国下午茶,没书教时想做生意却非赚钱的料,只能靠太太做裁缝贴补。即使叙述他人如此无遮无掩的李敖,也永远记得给殷海光一个没人能抢的位子:“五四时代后,中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⑼殷海光没书教后,国外研究机构请他,仍被蒋介石禁足,海耶克学术会来台也不派他参加。他曾自我调侃:“我成了笼中鸟。”“我已成众矢之的,我的门可罗雀算了不说,我偶然上街任何地方,一听见‘殷海光’三字,就像瘟神到了,避之不及。所以相对于我而言,台湾已成‘绝地’,无法谋生陷入座围城,且无地容身,实际的低度生活也日渐困窘。”
⑽人们可能不知道,殷海光死的时候极其卑微,比如要不要接受弟子的接济,该不该打点滴,住一等还是二等病房。哲人走了,舍不下的是他浪淘中抓不住的社会,但缠绕着的却尽是穷困的金钱窘境。
⑾殷先生走之前,见到弟子们时说:“这次不行了。”众人静默不语。过了一阵子,他又开口:“我并不怕死,只是觉得责任未了。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我的学问算不了什么,但我有超越时代的头脑与宝贵的经验。”
⑿50年代来台的最后一批知识分子,看着自己家也散人将亡,在隐居的孤岛上喊:想挽回时代的良知,但何其难!1958年,殷海光不愉快地又被软禁了11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⒀1969年9月16日下午4点,殷海光先生失去知觉,5点45分去世,享年50岁。
⒁殷先生死前,曾说他责任未了,看着时局,死不瞑目,他死的时候眼真没合上。他的家人后来经人多方奔走,才一个一个远离台湾,夫人在美“当过佣人、当过大厨,每天在餐馆工作14个小时”。殷夫人曾在《殷海光全集》的序言中,问这个他们付出甚多的社会:“我们的不幸及牺牲值得吗?”
⒂身为后代的中国人,我没有勇气回答,你有吗?
【小题1】文章开头第⑴⑵⑶段中划线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请解释文章第⑽段中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



【小题3】文章最后提到殷海光先生去世后其家人的事,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