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21分)
瞳孔里的青海
孟澄海
秋天的雪落下来,落在青海,落进青海蓝色的眸子。那片叫青海湖的水真个像眼眸,幽蓝抑或靛青,忧伤的深邃,迷茫的清澈,均满含沧桑古意,微微波浪间,透视着岁月的影子。我相信葬传佛教的说法,那一个瞳孔里住着绿度母,当时间塌陷之后,静静的奉献给雪域高原……
雪花飘逝。美丽如蝶的雪花后面,会不会有神的旨意?神坐在青海湖边,给漫天的雪花指示方向,让白雪消失后的寂静,成为淡蓝的镜子,照见一朵野花、一枚青草的灵魂,纷纷回归湖泊,回归水的梦。
站在雾岚氤氲的岸边,我看见海心山,有一些僧侣苦修的洞穴,栖息着风‘云朵,还有紫色的烟尘。天鹅的翅膀掠过水面,从此岸飞往彼岸,凄美的叫声仿佛是一个隐喻。黄昏悬浮,鸟影斑驳,目光触及的礁石上,所有的鸟类都沉入梦呓。从仰视的角度看,海心山顶的白云已经安静如莲,寂坐,或卧下来谛听浪花低语。在青海湖,云,也有佛性禅心。
如果相信传说,神就在湖底。那是一块巨石,传说是如来的第七声狮子吼所变,三千年前的沉默,换来三千年后的红珊瑚,未来的一天,它会摇曳着美丽的叶子,从水里走出来,长成一座通天塔,一直通向天堂。但我满身风尘,灵魂不洁,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个日子。
距我不远处,几个藏人在举行“转湖”仪式。匍匐或行走,每前进一步,都要磕一次长头。用额头丈量人生,内心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转湖”的藏人走过我的身边。五六个汉子,粗壮、结实,脸膛黑里透红,红中泛着雪山的寒光。一样的打扮:藏靴、藏帽、藏袍、藏刀。一样的神情:沉默、隐忍、平淡、坦然。因为需要伏地长拜,所以行动迟缓,甚至笨拙。时间进入宗教仪式,像是故意放慢了脚步,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抑或是,当心灵拥有了信仰,人就会感觉到时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藏人不停地磕着长头,人趴下去,把大地衬托得更加辽阔,把天空显现得更加高远。在青海湖,在凹凸蜿蜒的湖岸上,藏人的一趴一拜,有着绝对的悲悯与崇高。
几个藏人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慢慢消失于远方。对于他们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他者,或者说是一个“外来入侵者”。我的来路和归途,始终指向俗世:城市、汽车、高楼、商厦、发廊、酒店,还有繁华与喧嚣,不断铺展的欲望和野心……
而他们的故乡则是另一种背景:雪山、草地、牛羊、帐篷、玛尼堆、天葬场,以及被天风吟唱的经文、白雪般纯洁的信仰。生活于此,即使在梦中,他们也会去寺庙转动经筒,匍匐于佛的脚下,仰视辽远的星空。当我们在拼命追逐金钱、权力、美色的时候,他们却走向朝圣之路,如果有一天死于路途,也会把肉体毫无保留地献给苍鹰秃鹫,让灵魂轻轻地飞上蓝天。 
那一天黄昏,我走进恰卜恰镇。我的背后,依然跟随着雪花。青海湖的水雾凝结成露珠,在我的面前飘摇。谁说湖波间没有神灵?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露水就是海神的眼睛,它把我单薄的身影凝望成一朵白云,就那样缓缓升起,在古镇的上空盘桓,悠悠荡荡。
是的,我是来恰卜恰镇寻找神殿的。史书说在恰卜恰镇,蒙古俺答汗人曾修建了仰华寺,开始传播黄教。但后来寺院毁于兵蠡,神殿消失,不过,神殿并没有消亡。我看见古镇上的若干老人,悠闲自在地出没于街巷,手里摇动着经轮,嘴唇翕动,不停地念诵着八字经文,而家家的房屋顶上都插着经幡与风马旗,天风吹过,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到此地蜗居,即使是高僧圣哲也要保持缄默,因为你无需多言,天风天籁会翻译神的咒语和密藏。
一道粗朴的土墙挡住了我的去路。墙体伤痕斑驳,一身沧桑。墙角的阴影里,却摇曳着几朵妩媚的野花,两只蝴蝶围绕着花朵飘旋,忽高忽低,隐忍而凄绝。站在墙角,正好可以看见远处的雪山,还有挂在山顶上的一弯月牙,淡蓝,孤独,清寒,一如即将凋零的雏菊。我突然想起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据传,那个多情的活佛,就是在他的行宫看见了一对蝴蝶,翩翩而飞,如影随形,从此后就萌发了还俗的念头,开始写作情诗,追求如花似玉的姑娘。仓央嘉措后来西行青海,到了青海湖边就圆寂了,他的灵魂化作美丽的白鹤,向着拉萨方向飞去……
青海湖是青海的眼眸。
真的,透过那一片幽蓝的波光水影,可以看见雪峰海子、神鹰牦牛,可以看见唐蕃古道的狼烟烽火,可以看见文成公主进藏的孤独迷茫的步履,可以看见达赖、班禅神职系统的诡谲神秘,也可以看见你、我、他的今世前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极富理性和冷静的叙述,仿佛没有一丝喧扰,就这样静静地,诗一样流淌,遍布开来的那些色彩越来越浓重共,越来越空灵。
B.文中插入狮子吼变巨石的传说,是为了增添青海给人的神秘感,也是为了反衬出“我”灵魂的不圣洁,无法走向通往天堂的路。
C.瞳孔里的青海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有着深邃而透彻的大美。作者采用了大量抒情化且朴实的语言,使得意境更加突出明显。
D.透过清丽的文字,我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丽,藏人心中的坚定信仰。作者诗意的笔触,呈现出雪落之下,青海的优美而迷离的景象。
E. 文末细腻地描写了沧桑土墙。妩媚野花、蝴蝶月牙等明丽的景象,自然引出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还俗圆寂的传说,以乐景衬哀情。
【小题2】文章以“瞳孔里的青海”为题,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的青海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转湖的藏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结尾,透过青海湖波,你可以看到哪些内容?联系全文,试作探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开在石头上的美丽心花
张丽钧
(1)一位懂玉的老师讲玉。
(2)制作了漂亮的电子幻灯片,边轻点鼠标,边娓娓讲解——玉,石之美者。古人将玉道德化,说它具备“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他沉浸在玉温润的光泽里,连声音都有了玉的舒扬。
(3)他把玉讲出了花来!他一边讲,我一边偷眼觑着周围几个颈项上、手腕上戴了玉的女子,觉得她们仿佛登时骄矜地成为了美玉的代言人,又觉得古人赞玉、颂玉的雅词丽句仿佛都是写给她们的;甚至不远处一个名字里带“玉”字的女子也惹得我忍不住一眼一眼地频频观瞧,原本姿色平平的她,竟被我看瞧出了几分美艳。
(4)老师讲到了玉的沁色,又讲到了玉的包浆。
(5)——什么叫“包浆”?
(6)这是听众中发出的一个小心翼翼的询问。
(7)怎么?你连什么叫包浆都不知道吗?老师善意地笑着说,然后沉吟道,包浆嘛——哦,包浆就是包浆了!说完,连他自己都被逗得笑起来。
(8)让我怎么说呢?包浆其实是世间最美丽的一种花朵。我查过《现代汉语词典》,还真没有包浆这个词。我先不作解释,先给你们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们家铺的竹凉席,新买来的时候,上面难免有些毛刺,睡在上面,老不踏实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就可能往你肉里扎进一根牛毛般的细刺;而老家用过几十个夏天的凉席,光滑舒适,上面还有了一层光亮的东西,那东西就叫包浆。还有,老农民用了多少年的锄头,把柄上也会形成一层厚实的包浆。——明白了吗?大家不妨再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上可能有包浆呢?
(9)石器上。木器上。瓷器上。草编上。织物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10)老师说,很好,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包浆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义:一些器物,由于长年累月地被人使用或者厮守触摸,其表层形成的一种滑熟可喜、幽光沉静的蜡质物,这种蜡质物就叫包浆。
(11)老师接着说,包浆承载岁月,见证光阴,铺满了包浆的古玉赏心悦目,温存可人。古人崇尚玉德,又讲究用人气养玉。养玉的过程,称作“盘”。古人又将盘玉分成了三种,即文盘,武盘,意盘。文盘用手摩挲;武盘用刷子刷,用绸子揉;最有趣的是意盘,顾名思义,意盘就是用意念去盘,你不停地想啊想,想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果然就成了什么样子……
(12)我们轻轻笑了。
(13)在这“三盘”里面,我不喜欢武盘,带着一个功利的目的去蹂躏那玉,即便形成了包浆,也一定既不养眼,也不养心。
(14)我也不相信意盘,太荒唐,太玄虚,像气功大师的意念搬砖一样不可信。
(15)我喜欢文盘。
(16)我喜欢想像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很神气地佩了一块美玉,也好比是,随身携了一个精神的引领者。闲来无事,就爱用手去触摸亲近它一番。那指纹认得了那玉,那玉也认得了那指纹。手在一块通灵的石头上从容地游移,所有的杂念都被荡涤得一干二净,狂躁、嫉恨、猜疑、焦虑、厌倦、忧悒等不良情绪统统被挡在了心域之外。那一刻,乾坤清朗,花儿开放,玉的精神和人的精神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17)那个比方真好——包浆其实是世间最美丽的一种花朵。爱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用爱抚的方式去领悟玉的美德。盘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玉我同化”的过程。玉在我手上,我在玉心里。说到底,包浆其实是爱玉者慨然赠予玉石的一朵手感细腻温润的心花。
(18)心思总在一个地方流连,手指总在重复一种舞蹈,石头怎能不拥有丝绸样的灵魂?木头怎能不说出锦绣灿烂的语言?
(19)——我愿意倾心去盘一块玉,让包浆成为它惊世的华服;也愿意让那块玉来盘我,让我的爱作别鄙陋与毛糙,开出世间最沉静、最美丽的花朵。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小题1】试简要分析文章前三段文字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2】请分析文章第16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中所写“包浆”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者把“包浆”喻为“美丽心花”,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俚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阻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对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要正确认识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
B.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
C.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D.练习书法应该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小题2】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用的一项是 
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回信。
B.苏轼在钱塘任职时,为一匠人滞销的扇子写字作画,帮助他卖扇还债。
C.机场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XXX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人。
D.某地烧烤不远处树林旁边,有人写了“不得随处小便”的提示牌悬挂。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发明文字是为了实用的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
B.刘治治认为,简体字改革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
C.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
D.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俚语复杂等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后的较量
欧·亨利
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一天杰米在大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她的风采迷住了。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他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亚当先生很器重宾塞。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要开始新生活了。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
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外。”
杰米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传得这么远,不觉一阵心慌。好在亚当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仍在兴致勃勃的介绍他的新保险柜:“除去报警系统不说,单是这密码锁,恩恩,你看这还有三道不锈钢的门……”杰米一边品着红酒一边不地点头。“的确,这保险柜和其它的保险柜比起来,相当先进!”
安娜笑着走过来说:“爸爸,不要老谈您的保险柜了,我们还要去买东西呢。”一家人说说笑笑,谁也没注意到,此时,一个小老头悄悄进了银行大厅,但是杰米注意到了,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班!
原来,班打听到杰米到了艾尔摩小镇,并即将成为银行家的乘龙快婿。于是追踪而来,准备揭穿杰米的老底,把他投入监狱。
杰米挽着安娜故作镇定地向门外走去。班手柱拐杖,站在门口,准备逮捕杰米。就在此时,传来亚当的惊叫声。
杰米和安娜转身一看,不觉得惊呆了。原来两个小侄子一时玩得兴起,竟然钻进保险柜,不小心将柜门关上了。
杰米跑过去着急地说:“快点打开柜门,保险柜密封太严,里面空气不足,用不了一会,孩子们就会没命的!”亚当急得团团转,杰米大声问道:“您冷静点,密码是多少?”
“密码还没设呢!”
“那定时锁呢?”
“定时锁也没装!”
内行的杰米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孩子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柜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
安娜转过头,焦急地看着杰米:“你能试试吗?宾塞?你一定有办法,是不是?”
杰米看了看身后的班,心里像翻了五味瓶。他又转头看了看安娜,安娜正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了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永别了,我的爱情!!!
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安娜惊讶地看着杰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杰米把花放在左侧衬衣口袋里靠近心口的地方,挽起袖子。于是文质彬彬的“宾塞”不见了,代替他的是杰米。
真是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杰米打开了保险柜。两个孩子得救了,亚当一家围着孩子又哭又笑。杰米深情地看了一眼安娜,转身对身后的班说:“班,你赢了,我们走吧!”“你认错了人吧,宾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那辆马车还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班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杰米看着远去的班,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安娜从身后紧紧抱住他说:“宾塞,什么也不要说,我永远爱你!”
【小题1】探长班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用了哪些结构技巧?(4分)
【小题4】“最后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4分)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第三段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B.培德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对母亲也是依恋的。在车站对母亲的“建议”及“喉咙哽咽”都是证明。
C.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女人,她兴高采烈、满怀喜悦地来,却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
D.齐姆森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而齐姆森又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所以培德最不愿意让齐姆森见到母亲。
E.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
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小题3】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2分)
【小题4】分析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远去的乡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小题1】根据文中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3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燕子的呢喃中,她在稻田的清香里;
她在 中,她在 中,她在 里。
【小题2】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3】第三段中反复出现的“一行一行”,有哪些含意和作用?(3分)
【小题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3分)
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小题5】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