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让,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有删改)
【小题1】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真正的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艺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6分)
 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小题1】 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小题2】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 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江 河   

徐刚

①大地有万类万物,其中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大约就是江河流水。草木枯荣,四时更替。飞鸟也,走兽也,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需要驻足、稍息,唯独江河东去,不舍昼夜。假如追随一处流水,沿江而下,你就会知道,人永远不可能走在江河水的前面,但又总有波涛在你身后汹涌。所有的河流都会汇聚到一处边缘——海与陆的边缘,咸与淡的边缘,清与浊的边缘,又都毫无例外地扩散到四面八方。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

②人在海边望海兴叹,江河源源涌入,海可以容纳多少水?江能够流出多少水?江河的奇异在于:我们知道它流向海洋,却很难目睹它的初始流出、源头何处。

③几千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想象着、寻觅着江之源、河之源、水之源,其实就是生命对源头的呼唤。源头何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心结,因而那些探求源头的人,便是把一个民族的伟大猜想付诸行动的人。在历史的荒原中,探求的脚步已经深入源区,可是仍然说不清源头在哪里。直到一九七六年夏天,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江源考察队,爬冰踏雪五十一天,到达了长江源头,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唐古拉山海拔6621米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发源地。

④江源是冰川雪野,高耸于世界屋脊之上,圣洁庄严。那姜根迪如冰川融水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或者说当冰川夏日消融坠落成流,一条大江诞生了。源区是如此宽阔,流出是如此细小!源区是如此荒凉,流动是如此安详!点点滴滴地流出,从小溪流到通天河……

⑤金沙江还在青藏高原的通天河段时,水流澄明而清澈,宽阔而平缓,仿佛为伸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所诱惑,不忍骤然急速离去,倒成了高原上饱经沧桑、深谋远虑的漫步者。

⑥当金沙江进入川藏之间的山原地带时,面对横断山脉的阻隔,震怒于群山的桎梏而在所不惜地下切,寻觅,坠落,流动,并隐身于深切峡谷,自由于束放之间。

⑦从曲麻莱到宜宾,是中国地形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突变,使一江之水爆发出无法比拟的激情,激活了每一个水分子的想象力,飞跃,奔突,坠落,切割,面对重重叠叠的大山,如斧如锯如齿如刃,把山岩咬碎锯裂,然后嵌进深沉幽暗的峭崖峡谷,闪烁着流动的光。

⑧到云南丽江石鼓镇,金沙江突发奇想做了个一百多度的大转弯,这一长达370公里的大转弯,其直线距离只有36公里,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弯”。弯曲总是与力量和深刻度相辅相成。《易经》称:“曲则全”。江河无不多河曲,堪称典范。

⑨假如说江河、流水亘古以来是世界的启发的话,那么我们迟早会面临这样的思考:直道是不是太多了?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

⑩江河不会回答人类的问题,只是在流淌,或徐或疾。它到底要到哪里去?到底是从哪里来?如此的行色匆匆而又源源不绝,不能不使人想起:在大自然中,江河是有使命的,非同一般的使命,游走于消逝和创生之间的使命。但江河不说,涛声而已!流动而已!

(摘自《散文选刊》2010年07期 ,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江河是“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
【小题2】请解释第①段中“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说“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对此,你怎样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孩子哭啦!”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尤其是在雨夜或刮风的早晨,静穆里的这声音受着桥下的水的共鸣或者借助于风声,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丈夫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啊?这么早就饿了吗?昨晚上吃得那么晚!”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在她理想中,好象一伸手她就能摸到那小土丘上面去似的。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桥西,小主人那白嫩的圆面孔,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而自己那个孩子,黄瘦,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哪里可爱呢?她自己不知道。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她简直忘记了她是站在桥这边,她有些暴躁了。当她的手隔着桥伸出去的时候,那差不多要使她流眼泪了!“爹,爹是不行的呀⋯⋯到底不中用!可是这桥,这桥⋯⋯若不有这桥隔着⋯⋯”借着桥下的水的反应,黄良子响出来的声音很空洞,并且横在桥下面的影子有些震撼:“你抱他过来呀!就这么看着他哭!绕一点路,男人的腿算什么?我⋯⋯我是推着车的呀!”桥下面的水上浮着三个人影和一辆小车。但分不出站在桥东的和站在桥西的。
从这一天起,“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究竟日子长了,短了?她也不知道,天气寒了,暖了?她也不能够识别。⋯⋯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
——只隔一道桥,若不⋯⋯这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东西吗?每次她抛的东西若落下水的时候,她就向着桥东的孩子说:“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向桥东抛着这些东西,主人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可是当水面上闪着一条线的时候,她总是害怕的,好像她的心上已经照着一面镜子了。——这是偷的东西⋯⋯老天爷也知道的。因为在水面上反映着蓝天,反映着白云,并且这蓝天和她很接近。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像是同那颤抖的桥栏一同消灭下去。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桥头上孩子的哭声,不复出现了。在妈妈的膝头前,变成了欢笑和歌声。黄良子,两个孩子都觉得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黄良子把“桥”渐渐地遗忘了。
但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并且常常哭。“不许这样打的呀!”在墙外,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的流着。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总之,道路上的雨水已经开始结集着闪光的冰花。站在桥头,她忽然感到高了!使她踏不上去似的。一种软弱和怕惧贯穿着她。——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然而小良子照样是向桥头奔跑。“找妈去⋯⋯吃⋯⋯馒头⋯⋯她有馒头⋯⋯”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小良子从此丢失了。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于是肺叶在她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选自《桥》作者:萧红)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5 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文章首尾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请理解“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这句话的含义。(5 分)
【小题4】这篇小说虽然发表于1936 年,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当下也富有意义。请结合全文,就其当代意义作一简要探究,不超过80 字。(8 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清汤面 
刘庆邦
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只要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到了。上班期间,向秀玉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是一个敬业的、称职的拣矸工。
她上的是白天班。上班时她会带半饭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她就抓空子吃一点。渴了,她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矿泉水瓶子是她拣来的,里边装的是她自己烧开后又放凉的白开水。
她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
向秀玉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还说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中午放学后,喜莲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
喜莲掏出3块钱,递向阿姨,说:“杨阿姨,给你钱。”
杨阿姨没有接钱,说:“钱你先拿着,等吃了面再给钱。”
喜莲看见了,杨阿姨身边案板上放的面不是机器轧的面,也不是手擀面,而是一大块和好醒好的面坨子。杨阿姨揪下一块面,在案板上搓巴搓巴,搓成一根圆圆的面棍,双手就开始抻面。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了。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大锅稀饭小锅面,是说大锅熬稀饭好喝,小锅下面条好吃。杨阿姨的大锅里熬的却不是稀饭,是棒骨汤。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杨阿姨把汤舀到小锅里,用小锅下面。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
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回家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妈妈下班,喜莲就把事对妈妈说了。她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说儿子给他买的月饼他吃不完,就请她和喜莲帮帮忙,把月饼消灭掉吧。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说布衫和裤子是她孙女穿过的旧衣服,如今孙女长高了,衣服穿不着了,就送给喜莲穿吧。她一看,哪是旧衣服,分明是刚从商场买回的新衣服。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不用说,喜莲去杨旗的面馆吃面,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明天中午再去吃饭,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
向秀玉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串项链。项链是用珍珠串成的,每一粒珍珠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
来到杨旗的面馆,向秀玉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就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把一批碗筷洗干净,她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
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杨旗说:“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50多人。提起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不能跟她一辈子。我想让她从小就能够自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这6块钱,你一定得收下。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
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倒是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她给喜莲下面时,另外加了一个荷包蛋,喜莲知道杨阿姨是额外照顾她,说:“杨阿姨,我不爱吃鸡蛋。”
杨阿姨走过来小声对她说:“傻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鸡蛋会增加营养。赶快吃了吧。”
喜莲把面条吃完了,把清汤喝干净了,独独把荷包蛋留在了碗里。
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你吃了吗?
喜莲说:“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自己碗里有荷包蛋,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姨的面馆吃饭了。
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向秀玉家里来了。
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孩子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她一开始每天和10斤面,不够卖。后来每天和30斤面,还是不够卖。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杨旗说:“秀玉,我的面馆不能再开了,你跟矿上装煤楼的领导说说,我跟你一块儿去拣矸石得了。”
向秀玉轻轻摇摇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清汤面”,含义丰富,既指人物之“清”,小说主人公美好淳厚的人性,也指社会环境之“清”,整个社会清廉清正、风清弊绝。
B.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清节,语言也平淡自然,却通过围绕清汤面发生的故事,让人看到生命之花在承受苦难过程中依然会灿烂地绽放。
C.杨旗和向秀玉都是遇难矿工家属,共同的境遇使她们同病相怜,所以当喜莲去杨旗的小饭店买清汤面时,杨旗坚决不肯收她的钱。
D.杨旗给喜莲加了一个荷包蛋,但因为不喜欢吃鸡蛋,喜莲还是拒绝了杨旗的好意,这说明喜莲虽然懂事,不过处理事情还有不妥之处。
E. 小说中介绍项链的来历,是插叙的手法,表明向秀玉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人性的温馨以及对劳动者的赞美的感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杨旗做清汤面的过程?请简要分析。
【小题3】向秀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清汤面”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考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小题1】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