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作了铺垫。
B.小说后半部分记叙了牛不听使唤、进攻禄兴的场面,写牛时写了牛的动作,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E. 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小题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田家炳传——美满家庭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这是1975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的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田家炳在子女教育中体现的做事与做人的准则。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6岁辍学经商,不到20岁便只身闯荡南洋,不到25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夺,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公的“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本,最终成就大业。
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更从乡亲们对父母亲的态度上,看到了父母的人格魅力,并不止源于言传。父亲教育他要珍惜身体,不挑食,不浪费,父亲自己也吃带皮的红薯,捐钱修路,母亲亲自挑土背砖,一点都不比男人干的少;父亲为调节乡亲的矛盾,自己出钱设和好酒,这些,比父亲说几倍的话的都有用,这烙在田家炳心中。为人父以后,田家炳除了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检点。
田家炳从小在父亲的亲自照料下成长,父亲所教导他,尽“孝”,一是要孝敬父母之心,二是孝敬父亲之身,孝的前提是敬。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教育孩子首先要对父母要敬,即敬父母之心,然后才是敬父母之身,这才是孝顺。田家炳定居香港时,已有九个儿子,两房太太,还有老父母,这一家十几口,田家炳是家长,他深知要让孩子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他对母亲照顾是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问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对祖母也是孝敬有加。
祖宗虽远,敬穆之心不可不存。每年过年,全家团聚之夜,田家炳都要亲自拜祖。后来子女们都信了基督,田家炳就不要求他们对祖宗跪拜烧香,只要心存敬意,不拘形式。田家炳对孩子都是公正公开透明的,一视同仁。田家炳不管在外面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从来没有朝佣人发火或进行指责,就这样,在田家炳的家里,十几口人,从来就没有过吵闹之声,没有听到过家里的任何人对佣人、园丁们的呵斥之声,大家和投奔来的亲戚,也相处得跟一家人似的。田家炳有香港的“橡胶大王”之称,家财万贯。可是,他四十多年来,吃的早餐就是两片全麦面包夹果酱,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别人的劳动。田家炳作为一个住在香港最好地段的有着700平米有花园有泳池的大洋房的亿万富翁,可是,田家孩子口袋里零用钱较少,田家炳出门坐公交、地铁,一生只有四套西服,田家这样富有的大家庭,许多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家人亲自手做的,田家炳两位太太都是客家女子,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揽。
可是,田家炳对教育可谓倾囊相助。专办公益事业的田家炳基金会1982年在香港成立20年来,在全国捐助了92所大学、166所中学、40所小学20所幼儿园和专业学校、13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其它惠及民生项目数百宗,田家炳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对田家炳捐资、卖房子有疑义,没有一个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产给他们,2001年,当八十三岁的田家炳毅然卖屋助学,田太太也理解支持他。就是这样,田家炳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人”的古人遗训。认为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他相信留给子女的应该是“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在香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学)和“志气”(不倚赖父母,要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懂得做人处世,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
田家炳毅然放弃当年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香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他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讲“客家话”,常常用“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勉励子女。
田家炳深知健康是人生重大的财富,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丰盛和事业发展。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非常自律,风雨不改。田家炳90多岁了,身体依然那么健康,他认为养身,首先是要是养心,养生,首先要做到心安理得,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心安了,不管吃什么,都会转化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利用,如果心不安,总做坏事,不管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会化成对身体有利的营养的,这就是田家炳独特的养生之道!
田家炳不仅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他的这笔财富,不仅给现世人带来福祉,更会泽被后世,使他成为一代贤圣。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田家炳1975年春给女儿田淑芳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宽容、平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充满着辩证法思想。
B.田家炳作为亿万富翁,不断获取财富,又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公益事业,是淡泊名利的企业家的典型。
C.田家炳不要求子女对祖宗跪拜烧香,主要原因是他能够宽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人对传统拜祖文化的摒弃态度。
D.田家炳自己和子女生活上的俭朴与在公益事业上的大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热爱教育事业、乐善好施的美好形象,他独特的幸福观值得处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的人们认真审视人生。
E.田家炳一生事业辉煌,却能牢记并恪守家训,他虽然娶二房太太有违当时的道德要求,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中国企业家中的道德楷模。
【小题2】本文主要是写田家炳的故事,前文又写他的父亲玉瑚公。请概括玉瑚公的子女教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田家这样一个大家庭更是矛盾纷争在所难免,可是田家炳的大家庭却如此幸福美满,你觉得有哪些原因成就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小题4】田家炳下南洋、移居香港,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打拼,历经坎坷,他自己和家人从不贪图享受,把个人的大量资产捐给公益基金会,甚至到了83岁还卖屋助学,如何理解田家炳的这种价值观和幸福观?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田家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运
波兰雅•奥卡
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
“真漂亮。”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
“是好看。”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
“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肚子!”
“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吧!”
“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
“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吧……”
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
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
“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
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我”明知有毒和处长的不知形成对照,表现了我的软弱和处长的热情。
B.《走运》的核心物件是毒蘑菇,从“我”对毒蘑菇的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了“权力使人异化”这个主题。
C.所谓的“走运”使我差点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我碍于情面、自作自受。
D.我开始撒谎说“我生来不吃蘑菇”,而当处长知道有毒后又撒谎说“已经吃了好几口”,谎言逐步达到极致,与其说蘑菇毒,不如说官场中谎言之毒。
E. 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将许多情感凝集在对蘑菇的反应上,由此折射出丰富的普遍存在的东西
【小题2】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脉络。
【小题3】这篇小说为何命名为“走运”?
【小题4】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有无特殊含义?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约会白桦
张波
⑴好几年前,一位北方朋友问我,你看过冬季里的白桦林么?我摇头。他说,那你一定要看看,否则你算不上真正的北方人。我问他,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他沉默良久后对我说:“当时,我想哭……”
⑵这句话让我无法忘怀。
⑶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走到近前,你会感觉到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那时,我感觉到,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也再没有比白桦更能够让男人动心的树木了。
⑷然而,冬季的白桦呢?那让人看了“想哭”的白桦呢?
⑸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一次企盼已久的相会。
⑹果然,在一片纤尘不染的雪原上,我看到了梦中的白桦林。蓝得纯净无比的天空下面,一大片白桦默默地伫立在雪地上。用白璧无瑕之类的语言形容这片雪地是不够的,因为这雪地尚无一行人和兽的脚印,真的是令人不忍落脚。雪野无言,静谧得令人感到听觉功能的存在已毫无必要。
⑺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她们经历过无数次与风雪的抗争搏斗,这可以从她们身上爆起的树皮和深深的裂口看出。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
⑻我恍然——“亭亭玉立”并非只是一种婀娜的姿态,“玉树临风”也不尽是一种单纯的潇洒。达到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番经历,一个过程,以及一种磨练。
⑼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此时,我已经不敢随便向她们道一声“你好”了,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同她们平等对话。与饱经风雪的她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毛头。
⑽我走进她们当中。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窃笑、私语。我知道,她们此时正在打量着我这个远道而的、冒冒失失的赴约者。从单纯精神意义上说,我和她们前生有缘,今世有约。我定定神,看到了她们身上的无数只眼睛。这些眼睛美丽而有神,多呈鱼形,如那远古的图腾。片刻之后,我心痛万分地发现,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
⑾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
⑿白桦林啊白桦林。面对这雪中的白桦,好男人不能不流泪。
⒀走出白桦林,我回首看去,白桦无语,林梢微动。我已经无法看到她们的眼睛了。但我知道,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将永不闭合,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尽管待到春雪融,这足印将消失殆尽;尽管此刻告别白桦,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写冬日白桦处于蓝天下、白雪中,意在用环境烘托白桦的纯洁、美丽,为下文的感叹作铺垫。
B.“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中“缓缓”二字,显示作者此时内心的沉重,他的脚步因此变得缓慢而艰难。
C.由初见雪地白桦时向她们问好,到后不敢随便问好,说明作者由初时的随意,变为后的郑重。
D.文章用“想哭”描述看到冬日白桦的感受,显示了冬日白桦的品格带给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E.作者认为,白桦树身上的眼睛是她们久经磨难的证明,因为每次磨难,白桦都会睁开一只眼睛。
【小题2】作者写冬天的白桦树之前,写到夏天的白桦,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小题3】统观全文,试分析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县长欠我一支烟
赵 新
那是5年前的事情。5年前,马亮35岁,在古寨乡当乡长。
那年春天的一天,马乡长在乡政府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座谈关于放牧和养殖大牲畜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只有十多个人,都是古寨乡的村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会议开始时,马乡长首先向大家问好,给大家道了辛苦,然后掏出自己带的香烟,一支一支递给大家。马乡长的身边坐的是放羊的老汉杨老万,马乡长由远及近最后一个把烟递给他时,竟出现了特殊和意外:那老汉双手把那支烟挡了回去,脸上一片郑重和严肃的表情。
马乡长笑了:“大叔,您不抽烟?”
老汉掏出烟来说:“抽啊,我抽烟抽得很勤,很凶!”
马乡长说:“那您就抽我一支,我这烟比您的烟好!”
老汉说:“好也是抽,歹也是抽,反正都是冒烟,咱还是各抽各的吧!”
会议出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别扭。会议接着往下开。会议开得很热烈。十多个人全都发了言,杨老万当然也发了言,而且发言的质量要比别人高,他结合自己的放牧实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马乡长很兴奋。马乡长在做会议总结时这样说道:“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实在,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我们乡的放牧和养殖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杨老万大叔的发言,朴实深刻,诚恳直率,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句句……”
讲到这里时,马乡长很想点一支烟抽。马乡长有个***,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一段文字可有可无,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