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①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②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③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④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⑥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⑦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⑧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捡,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⑨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⑩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地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⑪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⑫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⑭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⑮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⑯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⑰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⑱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⑲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小题1】文中两次写到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把祖母比作“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请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小题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D.从“好的,好的,思想健康”可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小题2】 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6分)
【小题3】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 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
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
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因此,卢伟成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植物能将抵抗力或增强代谢的能力转移给人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能将对付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人类。
而令人惊异的是,现代人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也许也与植物的影响有关。
有人推测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古猿人时,他们吃的食物绝大部分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嫩草,这些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含有与精神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对这样一类有毒物质的抵抗力和忍受力,右撇子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几乎不受有毒植物的影响,而左撇子却因为中毒而大量死去,久而久之,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要远远超过左撇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植物是否干预人类进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要想彻底了解它的所有答案,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选自《科学探索》,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人类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植物界发生了极快的变化。
B.学者卢伟成认为,具备了植物与人类进化的同源性这一基础,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可以转移给人类。
C.人类经常食用当地植物,可能会具备原本不具有的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这一例子体现了适应能力从植物到人的转移。
D.卢伟成认为植物和人类之间的适应力的转移,既有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也有通过某种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完成的间接转移。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植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部分科学家认为,人们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停止从中摄取特殊物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
B.人与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都可能对环境形成适应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代代相传。
C.缺碘的环境中,人吃了具有抵抗缺碘能力的植物,就可能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
D.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远远超过左撇子,植物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确定人类能从植物中通过间接转移获取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的转移,并加以利用,将对人类进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B.人类通过吃某种食物,具有了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抵抗缺碘的能力,因此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这一物质能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传递给人类。
C.要想彻底了解植物是否影响人类进化的所有真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D.植物给人们提供食物,有的学者还提出植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类进化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植物、善待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小题1】对阿Q的心理活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阿Q认为儿子打老子是违反道德伦常的,是世风日下的表现,这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
B.阿Q幻想自己是老子,闲人是儿子,这就占了打他的闲人的便宜,就算被打了也心满意足。
C.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于是就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D.阿Q在现实中遭受了凌辱,只能在精神上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
【小题2】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没有细致、集中的描绘阿Q的外貌,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对其“癞疮疤”“黄辫子”等外貌特征顺便加以简单而传神的勾勒。
B.作者通过描写阿Q独特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其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运用心理
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很突出,很成功。
C.作者对阿Q的言行采用了漫画式的描写,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阿Q身上特别突
出的可笑部分,使文章增添轻松活泼的气氛。
D.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刻画其愚昧、不幸的灵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寻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青花瓷展开的契机和过程,与16世纪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时空巨变有着紧密联系。
16世纪,明代一边是白银货币化,货币经济需求日益增长,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另一边是市场经济加速萌发,使得瓷业生产达到一个高峰,青花瓷由此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嘉靖朝以后,伴随晚明社会变迁急剧发展,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彩色釉主体转化的趋向。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大量生产和流行,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市场的份额,占据了瓷器的主流地位。而至万历时大批量生产,由海外市场所激发,东南沿海新的青花瓷窑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青花瓷遍及全国的实态。青花瓷的空间发展轨迹说明,在文明成长过程中,青花瓷完成了从地方向大一统国家的扩展,其成长不仅是自身的纵向繁衍,还在对域外的横向传播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得到了域外的认识和交融发展。在内外市场环境的互动作用下,青花瓷的展开,见证了世界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从传播范围来说吧,青花瓷达于亚、非、欧、美各地;就从事贸易的商船而言,包括中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船只。
若从时间上看,16世纪是中西开始直接交往的世纪。随中西直接交往发生的是西传欧洲的享誉世界的瓷器交流。迄今为止,学者普遍熟知青花瓷在日本、安南的大量仿制活动,也了解青花瓷传入欧洲后,促使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区大量仿造青花陶器的历程,更清楚的知道欧洲直至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研制出瓷器。但是,对于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的葡萄牙于17世纪初已产生了青花彩陶规模生产的事实,却鲜为了解——青花瓷出现在欧洲和美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家庭与餐桌上,替代了以往的银器、陶器和木器,这种事实本身就是史无前例的文明交流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传递与融通汇聚于其中。
梳理青花瓷的时空巨变轨迹,无疑可清晰的看出,青花瓷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流播,不仅向全球展现了中国辉煌的制瓷技术,还展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独步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文明是怎样成长的,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具有血与火的洗礼和文明的冲突,也有着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长,从而构成了一部新的全球史。
(万明《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青花瓷生产达到一个高峰的两条原因:白银货币化和市场经济加速萌发。
B.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主流审美取向的改变,直接促使青花瓷占据主流。
C.17世纪,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的葡萄牙已形成青花彩陶规模的生产。
D.青花瓷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西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为文明流播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通过阐述青花瓷的发展历程,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窑址兴起、商业化和域外传播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
C.文章论述青花瓷时空巨变的轨迹,为中华文明在域外的交融、发展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接着分析青花瓷发展的原因,并指出了它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把目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可能发现不了青花瓷的巨大作用。
B.青花瓷远销海外,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可见明代市场经济和制瓷技术远超世界。
C.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D.独步世界的青花瓷带来的启示是,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是血与火的洗礼和冲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放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强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就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是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小题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性?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