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B.第④段,作者在多年观察中发现,所有的鸟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死,自然地死亡。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一种很可悲的心态,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
C.第⑤段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D.第⑥段“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中的“有色眼镜”是说人类是万物之灵,自然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E.第⑦段中的“灰”是指作者意识到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红”是指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中的坦然和释然。
【小题2】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    )
A.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由于作者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从而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B.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C.“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点明了樱子罹难时正是春寒时候,就像深秋一样寒冷。
D.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E.造成樱子车祸的原因是因为“我”只带了一把伞;如果“我”带了两把伞,“我”和樱子一起去寄信,樱子就不会发生车祸了。所以对樱子的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心里也就特别难受。 
【小题2】“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8分。)
士兵和鼠
魏继新
起伏的山脊线在天幕下变得很低,远远近近的草丛中有虫在鸣,如弹着簧片儿,一起一伏地呼应。那时,由于连续作战,他实在太疲倦了,便靠猫耳洞坐着,枕着枪。他浑身乏力,身上长满疥疮,针刺般地奇痒难熬,折磨得他想打个盹也不行。他只觉得朦朦胧胧,却又十分清醒,十分清醒,却又朦朦胧胧。有时,一个人喃喃自语,却又以为自己在思考。一刹那间的睡眠,竟做了梦,梦见了许多事情。醒来看表,这睡眠还不足三分钟。总之,他只觉得疲倦。
辽阔的山岳丛林延绵起伏,月亮昏黄,大而圆,且长着毛。那时,他带着一个班守着这最前沿的警戒阵地。任何一刻他们都有可能被偷袭的敌人切断退路而永远回不去。永远回不去就永远回不去,这对他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另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山地区的竹鼠,也不知是厌倦了素食或者是突然发现了可口的荤腥,还是出于对平时见了它们就打杀的人类的报复,竟成群结队地去啃人的尸体。他每每见到这种情形,都要愤怒地用冲锋枪打得它们狼狈逃窜。但老鼠还是成群结队地又来了,那噬咬声轻微而杂乱,吱吱吱,叽叽叽,听了令人心里发毛。他闭上眼,用牙齿咬紧嘴唇,努力不去听那声音,但还是忍不住几次拿起冲锋枪又放下。突然,一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惨叫,从尸体堆里响起,他不由自主地一下跳起来,但刚从战壕里探出头,对面越军阵地就打过来一梭子重机枪子弹,打得战壕前尘土飞扬。战士们都看着他。他明白了,妈的,一定是进攻我们阵地的一个越军士兵没有死,他正在与竹鼠搏斗。
“都不准动!”他脸色铁青,命令战士们退回战壕。
一刹那间,枪声沉寂,只有竹鼠的啮咬尖叫声和那个重伤士兵的哀号呻吟,两边阵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突然,对面阵地爬出一个士兵,渐渐向这边蠕动。一个战士拿枪瞄准了,他把手放在他枪上,不让他开枪。那越军士兵爬了一小段,似乎有些犹豫,又向回爬,他突然觉得心中有一股怒火腾然而起,骂了一声:“懦夫!”便拿起冲锋枪就打。
可他还是有意抬高了枪口,子弹贴着那士兵头皮飞过,那士兵便连滚带爬地缩回去了。
终于,响声沉寂了,大概竹鼠暂时被枪声吓住,停止了噬咬,但却仍然围着那伤兵,不肯退去。这时,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来,银灰色的月光,惨淡地倾泻下来,使他们都清楚地看见了眼前的情形。他虽然看不清那伤兵的脸,却清楚地看到了那伤兵血肉模糊的躯体及一点一点地合围逼近他的竹鼠。那伤兵眼里有了极度的惊恐和绝望,全身在颤抖着收缩,渐渐缩成一团。
他再也忍不住了,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爬向那伤兵。竹鼠惊恐地散开,却仍不退,居然作进攻的态势匍匐着,望着他,使他又愤怒又恐怖又无可奈何,头皮不由得一阵阵发麻。
整个阵地死一般沉寂。
当他把那垂死的伤兵拖进战壕的一刹那,双方阵地都不约而同地向竹鼠猛烈开火了,打得鼠群血肉横飞。
枪声过后,死鼠狼藉。
他把阵地上仅有的半壶水去喂那伤兵。泥土、血污糊满了他的脸,看不清他长得什么样,只看见他一双眼睛能微微转动。伤兵目光中有某种说不清的东西,像是痛苦,又像是感激。他望着那水壶,只喝了一口,便坚决不喝了。他要给他包扎,他却艰难地摇摇头,拒绝了。
黎明时分,他迷糊了一会儿,醒来时,发觉那伤兵已经死了。
【小题1】结合文章,说说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我军战士“他”(班长)的形象特点。(4分)
答:
【小题3】结合情节内容,对小说倒数第二段文字中越军伤兵“放弃喝水,拒绝包扎”的行为动机作出至少两种合理的推理解释。(6分)
答:
【小题4】小说没有正面叙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把主要笔墨用于叙写老山前线夜间发生的一场“士兵与鼠”之间的特殊战斗,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奇  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小题1】小说第二段对高密特有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2】“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 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3分)
【小题3】“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4分)
【小题4】小说构造了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说说这一手法的妙处。(4分)
【小题5】对于文中的“奇遇”,有人认为寄寓了作者的一种批判和愿望。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绿色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我想,如果有机会,能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草原上的河流就好了。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说一声再见,它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绿洲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嘴对着瓶嘴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下到河里。河水只没过了它们的膝盖,连肚皮都没湿到。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明黄的是野罂粟,蓝色的是勿忘我。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蝴蝶们就那么吸附一样趴在地上,个别蝴蝶飞走了,很快又有后来者加入进去。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概括它呢?升华它呢?平日里,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是有些自信的,可面对草原上的道道河流,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我会把长调与河流联系起来,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2014年8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文本所说的“草原上的河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
分)
【小题2】文章题为“草原上的河流”,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草原牧民和河边的蝴蝶,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把草原上的河流和蒙古长调联系在一起?(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4】根据文本,试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史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弗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弗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本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作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吞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选自《参考消息》)
【小题1】对文中有关戈德史密特和弗雷德里克两人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戈德史密特先提出“阅读使人近视”的观点,弗雷德里克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B.戈德史密特只是以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为根据提出观点,弗雷德里克提出观点时,既立足于事实,又有理论分析。
C.弗雷德里克认为,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和眼睛的注视方式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因而他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D.弗雷德里克不仅指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而且指出近视还和遗传有关。
【小题2】(小题2)对第4自然段中“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的患病率相应提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更懂得保护视力,因而近视的患病率相应降低,近视程度也相应减轻。
C.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阅读时间更长,近视的患病率相应增高,但他们眼睛近视了能积极治疗,近视的程度未必加重。
D.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不宜作机械的判定。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有的却不近视的原因。
B.导致近视的因素有:过早阅读,遗传,怀孕的母亲感染、早产或受到不正常的光线照射等。
C.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近视能够遗传的内在原因、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都是有待科学家研究解决的课题。
D.治疗近视眼的前景可以乐观,将来近视患者通过服药就能治好,不必再戴眼镜或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