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神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②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③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④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⑤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⑥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⑦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⑧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2009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4分)
【小题2】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5分)
【小题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你认为这棵树“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新学期传来消息: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去鲁”虽是近年新编教材的旧话题,依然引人关注。综合各方“去鲁”的理由有两点:国内中学教材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压缩鲁迅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鲁迅文章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新文章替换,就是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为标榜求新而“以新去旧”,是语文教材“新编”的准则吗?语文教材范文要编选经典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用梁朝文学家萧统的话说,“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入选文章思想性、文学性兼备:《风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姑且不论文章的思想性,单就语言艺术而言,《风筝》文字自然贴切而道劲醇厚,并非艰涩到不可为初中生所接受,北大教授曹文轩说:“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质问值得思考。
当下阅读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当前阅读之倾向,从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即可看出。和“去鲁”一样,大家纷纷扛出了“大众化”的大旗,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就“势不两立”了。这种大众化的误解一再发生,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大众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娱乐和求知并重,文化产品追求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俯就和迁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晓畅”,在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满足大众的需要并能提升大众的修养。文化市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供贷方,更是精神修养的培育场,这两个功能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谐共存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是大师之作,还因为它们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在当前阅读流行快餐阅读的风气之下,用流行时文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去经典”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别的不说,经典阅读的缺失正导致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以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为由,把鲁迅“请走”,正是当前社会过度娱乐化、当前阅读过度浅表化的反映。“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动能。编教材要注重经典,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从小学升到中学,本是儿童步入少年、向社会开启心灵的时机。编选经典并指导学生阅读,才能引导、启示学生跨入心智新阶段。这个原则恐怕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况且,“去经典”带来的阅读转变,丝毫不意味着创新或创造。
【小题1】下列对“去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当前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B.它包括近年来新编教材“去鲁”等话题以及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鲁迅的文章《风筝》的做法。
C.它导致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编选内容,教师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水准来选择教学教材。
D.它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而迎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力”,实质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
【小题2】关于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阅读倾向于阅读各类畅销书,很多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已对立。
B.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导致了经典阅读的缺失,说明了大众阅读过度浅表化、社会过度娱乐化。
C.《风筝》文字自然贴切,曹文轩认为,如果有人认为艰涩难懂,就意味着他的阅读能力已退化。
D.经典阅读指导能引领学生跨人心智新阶段,经典能对学生乃至国民进行深刻的文化建构和深远的精神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风筝》一文,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可称得上经典,教材不应当删除。
B.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应当是具备思想性或文学性,不应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
C.文化的大众化应满足大众的需要并提升大众的修养,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形式上“明白晓畅”。
D.社会各方一致认为,国内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文章过于深刻、沉重,而新人新作更适合中学生阅读。

同类题2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从“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到“那雪正下得紧。”
(原文见课本)
【小题1】本段文字环境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小题2】本段文字细节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小题3】这一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作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小题4】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小题5】请仿照示例,填写句中的空白部分,表达你对作品中人物出场的理解。要求符合作品的原意。
示例:《林黛玉进贾府》中,在众人敛声屏气时“放诞无礼”地笑着上场的王熙凤,在一夸、一悲、一喜中,尽显其“八面玲珑”的本色。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在林冲做囚徒之时,来到沧州闪入酒馆的陆虞候,在“不必要问”“不叫,你休来”的吩咐中,尽显其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小题2】根据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原则。(5分)
【小题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1)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3分)
(2)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3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小题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85岁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么说
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她的“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特殊身份又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评价她背后大量科研人员的贡献也引发争议。
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由来已久。有人认为,一个获得美国医学最高奖的科学家,竞无法评上中国的院士,不是由于学术原因。人民网2011年的一篇评论就曾强调: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在会议上也好,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然而,学术界对于屠呦呦却不乏质疑之声。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其实,早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之后,屠呦呦就曾亲自谈到过这个问题,态度要平和的多。
她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复杂,“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如果哪天屠呦呦获得了普遍认可,“我希望,中国大众不能简单地英雄崇拜,认为他们是完人。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
以下为《人民日报》2011年11月的一篇报道:
屠呦呦,在两个月前还只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员,而现在,她已经成为新闻的主角。因为她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大奖,因为这个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掌声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作为一个团队项目,屠呦呦有没有资格以个人的名义获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又让人对于中国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产生了些许疑问。
而今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在15日召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上,屠呦呦研究员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她所带领的青蒿素研究团队同时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此前,屠呦呦更是获得了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81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三个“第一”,让她赢得拉斯克奖杯。
带着沉甸甸的拉斯克奖杯,面对赞誉和争议,屠呦呦从容淡定。
我国在1 967年组织了全国七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任务后,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 971年提取出青蒿素。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看重的首创精神。
青蒿素在研制成功之后,无论是申报国家奖励,还是获得国外奖项时,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美国拉斯克奖评委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后,在最后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谈到,他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而评奖的关键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说,这三个第一就等于首创。
首创只是开始。屠呦呦认为,中医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如果在未掌握规律之前盲目提取,便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践中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所以,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地发现。
然而,如果这些发现不是突破性质的,青蒿素也许仍然无法被提炼出来。起初,屠呦呦选用的是北方生长的青蒿,但是试验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反复实践,她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青蒿素的抗疟药效还与药物部位密切相关,茎和杆是不含抗疟物质的,叶子才是药用部位;叶子还与采收的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夏秋季叶子繁茂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才是最高的。
不断研究,不断发现,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是有科学依据的,屠呦呦之所以不能评上院士,就是因为她“不善言辞”。
B.作者认为屠呦呦发表的她自己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C.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D.屠呦呦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E.屠呦呦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而关键的药用部位就是根。
【小题2】屠呦呦凭借什么获得了拉斯克大奖?请简要回答。
【小题3】屠呦呦面对学术界的质疑的反应,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屠呦呦似乎对自己不是院士的事实没有太多的争辩,你认为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联系实际,谈谈她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