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小题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10:2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小题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小题3】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褚时健:归来
褚时健回来了。
他东山再起,“褚橙”盈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褚时健凭借这个被标签化的水果,再次拾起了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荣光。他回到曾经的发迹之地——玉溪,扎进哀牢山,极少露面。哀牢山素来有种橙和甘蔗的传统,但因为水源、经验等跟不上,鲜有盈利。褚时健在这里的山脉深处包下了2400亩荒地,他决定试着种种云南特产的橙子。
谈及再次创业的动机,频繁见诸媒体的原因有二。
一是钱,“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至今对国企高管工资耿耿于怀,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时,褚时健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如今,国企高管动辄过千万的年薪已不再是新闻。而褚时健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的所有报酬仅80万,他不甘心。
二是他仍想证明自己,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闲云野鹤不是对这种倔强老人的赏赐,褚时健希望之后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需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曾经的泰斗宣布重出江湖了。褚时健一呼百应。玉溪卷烟厂为褚时健派了秘书、保健医生,并调来了曾跟随他多年的老司机;国内外不少烟草商来请褚时健出任顾问,还有希望拉他开矿的,哀牢山从未如此热闹过。褚时健最终决定单干,朋友们纷纷出资借给他钱。最终他拿到一千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2004年,万科总裁王石特意来到哀牢山,专程去看望褚时健。令王石惊讶的是,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头戴破草帽、穿着圆领旧衫、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的农民,两人一见如故。褚时健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向王石介绍他的果园和果树的长势。一向把寻找挑战视为人生目标的王石称,希望后半生能像褚时健一样,活出别样的精彩。
许多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们往往可套用,且屡试不爽。褚时健的打法是:重视技术。曾经的成功经验如今被悉数用到了种橙上。他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执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种橙期间,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种植冰糖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阳光对果实尤其重要,因此年初就要剪梢;开花后要保花,接着保果,控制果实的实际大小、外观,环环相扣。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有果园的工人对此发过牢骚——一次果园运来一批树苗,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
除此之外,橙子的肥料一直是褚时健得意的宝贝。这种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等独特的配方,是褚橙独特口味的秘密所在——一直被称赞的24比1甜酸比正源于此。
褚时健是幸运的。75岁再次创业,他本分地只管种好橙子。过硬的品质使“云冠”橙开始扬名于云南省,他的果园开始盈利,整个昆明“一橙难求”,“励志橙”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媒体的不断曝光和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最终推动褚橙在全国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媒体的不断报道、电商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使得褚时健一直身处聚光灯下。不断有媒体探访他的橙园,希望褚时健说点什么。但他对国家和过往避而不谈,对人生轻描淡写,唯一能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只有橙子。
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这位曾公开表态过万科从未行贿的企业家认为,褚时健曾经“确实犯了罪”,但不妨碍他对褚时健“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尊敬”。王石曾在微博上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和褚时健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对其高龄创业由衷敬佩。柳传志晚年进军农业,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2013年的营销经典。柳传志称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褚时健后面,他很荣幸。
褚时健老了。但种橙事业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超越着他的身体极限。糖尿病、衰老,86岁的身体没有他的精神强壮。昔日“烟王”变身“橙王”,开始攀登他人生的又一高峰。他特别喜欢九月份的哀牢山 ——彼时正是蜜橙成熟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橙子,橘黄色铺满整个山脉。褚时健说,那哀牢山看起来好像一枚大烟叶。现在,一切宠辱都已经过去。他可以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平静地回忆往事了。
(节选自《凤凰财经》,有删节)
相关链接:
褚时健(1928年——)中国最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曾是中国赫赫有名的“烟草大王”。1979年,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他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抓住行业机遇,带领团队用17年的时间将这个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为国家累计创造利税991亿元。1999年,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刑,几年后因为罹患严重的糖尿病,于2002年得以减刑保外就医,从此在哀牢山中种橙至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褚时健归来二次创业,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在人生将要退场的时候扳回一局,盈利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B.褚时健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只需执行。种橙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
C.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意在说明褚时健对工人不信任。
D.媒体不断曝光、互联网电商的营销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是褚时健的褚橙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E.本文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褚时健倔强执着的一生,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形象。
【小题2】褚橙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褚时健的企业家风范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6期)
【小题1】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荒诞的谣谶B.历史上的谣谶C.谣谶与政治D.谣谶的危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阐释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就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只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相关链接:
①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百度百科)
②钱伟长18岁考入清华大学只有1.49米,从大学起,就坚持体育锻炼。在清华期间,已经是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1937年,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并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古稀之年的钱伟长以长跑作为锻炼形式。九十岁后,依然坚持每天步行三千步。(好搜百科)
③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就是看着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是个全才:考大学时文史突出,求学时在板壳理论和火箭、导弹研究上有成就,学成后在力学、应用数学等上有突破。个子矮,却是体育健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统一方程式和板壳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都相似。
D.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E.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小题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
【小题3】钱伟长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观点?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缘起一面”
高群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杨绛在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2月下旬,杨绛等5人北上。路上走了3天,到北平已是2月27日晚。他们发现火车站上有个人探头探脑,原来是费孝通,他已是第3次来接站,前两次都扑空。入学考试结束后,杨绛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朋友,同伴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说杨季康(杨绛原名)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一天,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费孝通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费孝通此前曾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这回,杨绛的态度还是没变:“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也很无奈,只得接受现实,跟杨绛做普通朋友。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两人关系处得不错。钱钟书想想好笑,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费孝通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指爱上同一个人)。”
1966年“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派她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内打扫厕所,住“牛棚”。余下的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等。3天后,钱钟书也被打成“牛鬼蛇神”。
1969年11月,钱钟书被下放到信阳地区罗山县。次年7月,杨绛也被下放到那里,被分配在菜园干活。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10多分钟的路。当时,钱钟书负责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后来,钱钟书改任专职通讯员,每次收取报纸信件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夫妇俩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文革”结束后,杨绛和钱钟书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浪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他们决定整天闭门自守,什么地方也不去,沉溺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选自《读者》,2011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费孝通第三次到车站终于接到了杨绛等5人,说明他早已经喜欢上了杨绛,与后文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杨绛有男朋友相照应。
B.邓小平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这说明其翻译质量之高,并且在当时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C.少年时代的杨绛,学习好,中英文俱佳,是班上的“笔杆子”;但她又很淘气顽皮,曾经因罚站而大哭到下课。
D.“文革”中,杨绛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钱钟书也被打成“牛鬼蛇神”,二人过的是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
E. 杨、钱二人之所以能够走过那段不堪回首的“文革”时光,既是因为二人同甘共苦;也是因为好心人的暗中帮忙,给他们提供相处的机会。
【小题2】文中记叙钱钟书和费孝通的一段趣事,其作用是什么?
答:
【小题3】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杨绛做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