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木槿花开寂寂然
舒舒
向晚,天空浓云翻卷,看不见以往如瓷器般湛蓝如洗的天色。忽来一阵大雨,哗啦啦畅快淋漓,打得白铁皮雨棚叮咚作响,似琵琶声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约半小时后,雨声渐稀。拿了一把绛色的小伞,出了门。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夏的香息沁入心脾,淡淡的,纯纯的。淅沥的细雨在薄薄的伞面轻轻弹奏,多么柔美的乐曲。
行至森林公园,潇潇暮雨已歇。
蜿蜒的青石路干净,湿湿的,带着雨水的味道,夹杂着百草的气息和野花的幽香。石径旁的紫罗兰,不再像前几次看到那样灰扑扑,蔫耷耷,被雨水一洗,清新亮丽,深紫细长的叶片上晶莹的水珠熠熠生辉,好似镶嵌了一颗颗细碎闪亮的水钻。若摘一枚叶片别在素薄的衣衫上,不知要比饰品店里那些华丽精致的胸针美上多少倍呵。可我,终究不是美眷如花的年龄了,已不习惯张扬地佩着那些绚丽的饰物了。
再往前走,突然发现,一段斑驳的老墙前种了一大排木槿。细密的绿叶间,粉的、白的木槿花纷繁而美好。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菜园边上种了许多的木槿。一入夏,那些白的、紫的、浅粉的木槿花便争先恐后地绽放,娇美妍丽,形成了一道姹紫嫣红的花墙。我和姊姊常摘了大朵娇艳的木槿花别在衣襟上,插在发辫上,四处炫耀,引来小伙伴艳羡的目光。当然,我和姊姊也会很大方地带着小伙伴到我家的园子,让他们摘上几朵。
倘若谁不小心烫伤了,母亲便会摘几朵木槿花,和上香油捣烂,涂抹在伤处。不一会,红肿便消失了。
那时,还不知道木槿花可以食用,母亲也从来没给我们做过。我想,萱草花、蔷薇花、漏露花等都可以吃,想必木槿花也能吃吧?有一次,母亲在煮面条,我趁她不注意,摘了几朵木槿花,洗净,放进锅里。等和面条一起捞进碗里吃,感觉很是滑爽,味道不错呢。自此,但凡木槿花开时,每次煮面条,我都会摘些花朵放进去。
光阴流转,那道木槿花墙早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故乡,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清丽的木槿花,却一直盛开在我的记忆里。
没想到,在这个雨后的傍晚,在一段废弃的老墙前邂逅了这些木槿花。这条路偏僻冷清,人迹罕至。这些木槿寂寂地长在这里,倚着残垣断壁,独自盛开,素静而况味。风里飘来一丝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息,带着浅浅的忧伤。
人,总是喜欢往那景美热闹处走,看满园的姹紫嫣红,而残垣荒凉处,就鲜有人问津了。人心就是这样寡淡呵。然,这些素婉的木槿,不管生长在何处,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依然静静地开,簌簌地落——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那清雅素然的木槿花,如一首仓央嘉措的诗,美得蚀骨而寂静,温柔地坚持着,不遗余力地绽放着,坚韧倔强。
傍晚的这场骤雨,让白的、粉的木槿花落了一地,浅浅的雨水浸润,如苍白的绢纸,被人胡乱地揉作一团,随手弃之。那么黯然,那么寥寞。树上的花朵也微微褪色卷起,陈香式微。这些木槿花,我还没看见它们盛放的样子,就开始颓败了啊。心下一阵怅然。
抑或,这不过是我在惆怅,我在叹惋,我在黯然罢了。或开,或谢,那木槿仿若素色的女子,不动声色,安静而坦然。
想来,我还是不似那些木槿,做不到心静如水、安之若素呵。
盛而衰,衰而败,花开复花落。花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譬如方才一路行来,所见之景色,再美丽,再夺目,终究难逃归宿,都是留不住的。
再美的花儿,也终将离枝,再美好的时光,再曼妙的年华,终抵不过光阴的薄凉啊!
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
【小题1】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木槿花的特点。(4分)
【小题2】文章是围绕“木槿花”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小题3】文章最后写道:“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历史遗留下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于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辩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小题1】下列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和影响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C. 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跟今人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造成的深远影响全都来自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C.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尽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街上没有人同情波普,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罪有应得。况且这种事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他们只是可怜伊梅尔达一个人还要坐守空房。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波普家境贫困,靠老婆养活,被别人瞧不起。但一开始波普并不认为自己很苦,相反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乐趣无穷——他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没有名字,没有作用,一文不值,也无人喝彩——他还是乐此不疲。
B.在“我”心目中波普是个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世人眼中他却是个孤芳自赏的不合群的人,而在老婆心中他则是个才华横溢的丈夫,所以对他百依百顺,宁愿自己出去工作也不愿意让波普挣钱养家。
C.生活的压力正在使每一个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波普自然也不例外。在他老婆离他而去后,波普自由自在的生活走到了终点,他终日买醉,大哭大叫,发火想打人,但这也使他被本来不喜欢他的哈特等人接纳了。
D.在经历了“偷东西装修”这件事以后,波普的人生走到了谷底,而令人意外的是,他老婆却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独守空房,静等着浪子回头。出狱后的波普,又回到小说开头的状态,只是脾气变得有点暴躁。
E. “我”不理解波普的变化,而波普早已成为现实中的“英雄”,不记得“我”是谁了。奈保尔用幽默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将一个“自由人”一生的转变写得张弛有度,告诉我们要回归现实,抛弃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的道理。
【小题2】小说中“哈特”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写到我和波普关于“没有名字的东西”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
【小题4】小说对波普的老婆“伊梅尔达”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富。在波普入狱之前,她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但在波普入狱之后,她不离不弃,等待波普的归来。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合理吗?你从中得出了怎样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
渴望生活——梵高传(节选)
五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上完曼德斯的课,温森特①提出:“德科斯塔先生,您能抽空同我一起散散步吗?” 
曼德斯对温森特内心的斗争已经有所察觉,他预感到这个年轻人此时已到了应当马上作出抉择的时刻。 
“好的,我本来也打算出去走走哩!雨后的空气真是清新得很,我倒乐于陪你走一程。”他往脖子上围了一条毛围巾,穿起高领的黑色外衣。两人来到街上,从那座三百多年前曾把巴鲁克·斯宾诺莎驱逐出去的犹太教堂旁经过,又穿过几条街道,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 
“他是在贫困和耻辱中死去的。”当他们从那幢旧房子旁边过去时,曼德斯淡淡地说。 
温森特迅速抬头望了他一眼。曼德斯习惯于在别人尚未提出问题之前,就把问题一语道破。此人思想深沉,心胸豁达得很。对别人说的事情,他总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回答。而在约翰叔叔和斯特里克姨夫那里呢?别人的话就像撞在硬邦邦的墙上似的,很快就反弹回来一个“是”或“不是”的答复。在曼德斯那里,你的想法总要先被他放进他那蕴涵着丰富学识的深井中浸一浸,才奉还给你。 
“但是,他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不幸。”温森特说。 
“是的,”曼德斯答道,“他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在他的时代,他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人。” 
“那么,了解到这个事实就使他完全满足了吗?假如他一向做的都错了呢?假如社会对他所持的冷落态度是对的呢?” 
“至于社会如何对待他,那是无所谓的。伦勃朗不得不画。他画得好坏与否是无关紧要的,有了绘画他才成其为一个人。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得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我懂了。” 
“今天,伦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曼德斯仿佛在沿着自己的思路自言自语,“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尽管他是惨遭迫害离开人世的。他的生命的史册就这样合上了,然而这却是制作完美的一部书。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他们停下来,观看正在造船厂附近装卸沙车的人们工作,然后又穿过许多道旁有爬满青藤的小花园的狭窄街道。 
“但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呢,先生?譬如他认为应当用自己的一生,去从事某项特别值得做的工作,而后却又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于这种工作,那怎么办呢?”
曼德斯的下巴颏儿从大衣领子里伸出来,黑眼睛一亮。“看哪,温森特,”他喊叫起来,“夕阳给那些灰色的云块儿抹上了一层红色!” 
他们已来到港口旁。船只的桅杆,滨水的一排古老房屋和树木,在天色衬托下显得分外醒目,这一切都倒映在须德海的海面上。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默默无言地走着,风把他们喷吐的烟雾吹向身后。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经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曼德斯说,“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如果你还在做画商,那么,那种把你造就成这种人的正直的品格,就会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这也适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的。” 
【注】①温森特:画家梵高。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对于未来该走怎样的路,梵高感到很迷惘,为此,他向曼德斯讨教。曼德斯用伦勃朗的际遇含蓄地提醒梵高应坚定地以绘画为事业。
B.伦勃朗生前穷困潦倒,蒙受耻辱,惨遭迫害;离开人世后,他却赢得了身后荣誉。这在于他能坚持自己的风格,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选文主题部分重点写了曼德斯对伦勃朗的介绍,既承接了上文“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又为结尾的一番议论做好了铺垫。
D.曼德斯认为人不可能有把握做好任何事情但只要尽心尽力了,即使没有做成功也无可厚非;如果人有了正直的品格,都会取得成功。
E.梵高担心自己会用尽一生的精力去从事某项自己认为特别值得做的工作,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对此疑问,曼德斯没有解答。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文中,梵高说:“我懂了。”梵高懂得了什么呢?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从曼德斯和梵高的对话来看,曼德斯对梵高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偶然
王奎山
有一天,退休干部老乔外出散步,走到西三环路那里,偶然在路边发现了一块涂了白漆的水泥牌,上面写着如下几句话:国防光缆责任大,神州发射需要它。党政军民离不了,保护光缆靠大家。在光缆附近施工请联系,×××通信传输局,联系人胡军,联系电话133××××5387。很显然,神州的“州”字错了,应为“舟”。想到这里,老乔马上掏出手机,给那个叫胡军的人打了个电话。喂,你是通信传输局的胡军吗?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一名退休干部。是这样,我正在西三环路散步,发现这里一个水泥牌上面写有保护国防光缆的告示,是你们搞的吧?对,是我们搞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保护国防光缆的自觉性。这我知道。我是说,那上面有个错别字,神州的“州”应该是舟船的“舟”。是吗?我倒是没有注意。应该改过来。这里是西三环路,许多外省市的汽车都从这里经过,让别人看到了,有损我市的形象。是的是的,谢谢你的提醒,也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一定尽快改过来。
然而,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改过来。老乔就有些意见。不就是个错别字的事,能有多难呢?老乔想不通,就又给那个胡军打了个电话。喂,你是胡军吗?对,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一名退休干部。你可能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我曾给你打过一次电话,说过西三环路水泥牌上错别字的事,你还记得吧?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是这样,这一段,我们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三城联创”活动抓得很紧,天天打扫卫生什么‘的。“三城联创”活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公开场合书写错别字实际上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的是的,你说得非常对,我们一定马上改正,马上改正。
又过了一个多月,“州”字还是没有改正过来。老乔明白,光找那个胡军,恐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他查到了通信传输局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又把电话打到了局办公室。老乔把他发现水泥牌上错别字的事以及和胡军联系的经过对通信传输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讲了。对方耐心地听完他的话之后,非常客气地说,谢谢您老同志,谢谢您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一定以您的批评为动力,认真改进我们的工作。我并没有批评你们,我只是指出你们的一个错别字——把那个字改正过来就行了,非常简单。对方尴尬地笑笑,是的是的,是非常简单,我们马上改正。
可是,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那个“州”字仍然没有改正。老乔只有苦笑,觉得简直是无话可说。老乔过去也是权倾一方的要害人物,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没想到,今天却连一个小小的错别字都奈何不得。看起来,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老乔第三次拨通了胡军的手机。喂,你是胡军吗?对,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给你打过两次电话的那名退休干部。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还是想说那个错别字的事吧?是的,还是那个事。老同志,我想问你一件事。什么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一个月拿多少钱?这个,与咱们所说的事有联系吗?有联系的有联系的,世上什么事都是有联系的呢。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告诉你也无所谓,我一个月两千多块钱。多……多少?两千五百决左右。你知道我一个月拿多少钱吗?告诉你,我一个月是七百块。这是啥概念呢?就是说,你见天吃完饭,啥事没有,出去转转,打打麻将,下下象棋,到了月底就能拿到比我多几倍的工资。我呢,像个孙子似的,是个人都能支使我,是个人都能训斥我。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只能拿不到你三分之一的工资。这事我也没有办法,这是制度的问题,你的处境我非常同情。同情管个屁用!……你这个人,怎么骂人呢?我就是骂你!你还把电话打到我们领导那里。老子告诉你,你别说打到我们领导那里,你就是把电话打到市委书记那里,老子也不怕。有本事你就去告吧!……
相关链接:【本报讯】昨日,在西三环路某段,退休干部乔××外出锻炼的时候,因突发脑溢血栽倒在地。后来,虽经路人发现,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救护车赶到的时候,乔××还是停止7呼吸。由于迟迟不能查明死者的身份,家属晚上八点才赶到医院。
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佩戴身份卡,以防不测……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4分)
【小题2】根据小说的内容,请概括老乔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将人物对话去掉双引号直接作为叙述语言的一部_分,是小小说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篇小说,作者把人物的对话语言处理成小说的叙述语言。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妙处?请从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等方面加以简要赏析。(7分)
【小题4】“无巧不成书。”这篇小小说中有很多的“偶然”,水泥牌“偶然’’出现错别字,老乔“偶然”发现,老乔“偶然”身亡,“偶然”的一个的错别字始终得不到改正……本文中的“偶然”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联系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捉 蜘 蛛
①蜘蛛,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我们的这个小楼上,如果有几天不打,让它自然地繁殖起来,让它尽量地布上蜘蛛网,我想,不要几天,就会变成了一个蜘蛛的世界。
②对于蜘蛛,我一向是不大喜欢的;虽然在做小孩子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蜘蛛网,可是,在现在我非但连蜘蛛网都不大喜欢,而且有些讨厌它了。
③因为蜘蛛多,又因为讨厌蜘蛛,所以,我对于蜘蛛,是很不客气的。当我看到一个蜘蛛,神气十足的站在它的网的中央。而用自己的网,撒布在屋角、窗口,或是随便什么地方,在它认为这是一个从黑暗趋向光明的当口,是捕捉那些可怜的昆虫们的最适当的所在,安闲的在等待着那些为了生活,为了一点光明而在到处奔波着的小虫们的落网的时候,我便要用棒去挑破它的网,把它捉到地上来,一脚踏死了它,才觉得快意。
④可是,我虽然时时刻刻在打,但仍旧打它不完。打它不完,又有什么法子;难道让它把蜘蛛丝网住整个的屋子,网住所有的东西,甚至于网住了自己不成?这有什么法子呢?打,总还是要不断地打。
⑤这种蜘蛛之所以打不完的原因,我也是晓得的。这屋子,根本便是一所旧屋子,旧屋子,是最适宜繁殖蜘蛛的,这是一;同时,旧屋子,也早就有了蜘蛛的种子,这是二。你看,一种东西,既然有了它的种子,又有了它的最适于繁殖的环境,这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的呢? 难道真的为了要消灭蜘蛛,连这屋子都要烧掉不成?
⑥我把竹竿用力的震动,这蜘蛛便从竹竿上跌下,我等着它从半空中爬上,到了相当的地方,我又把它从半空中打落。这个样子,它肚中的蛛丝,几乎抽得没有了。于是,我便一脚踏死了它。
⑦我这种对于蜘蛛所开的玩笑,或者也可说是残忍,但是,我想一想蜘蛛的讨厌,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人在对于同类也采取这种方法时,我的心里,倒觉得如同出了一口歪气似的。
⑧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
(原载 1934年第1卷《太白》)
【小题1】.文章开头说“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联系后文,回答(1)(2)两题。(6分)
(1)“这里的蜘蛛特别多”,是由于

(2)蜘蛛“特别的讨厌”,主要是因为    

【小题2】文章第⑤自然段写了蜘蛛打不完的原因,其中蕴含着深意,这深意是(4分) 
【小题3】这篇散文多处描写“我”打蜘蛛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不超过 20 个字)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蜘蛛网,因为蜘蛛网给儿童以“八卦阵”的美感。
B.看不惯蜘蛛那神气十足的样子,所以“我”对于蜘蛛是不客气的。
C.知道蜘蛛打不完,但总还是要不断地打,这表现了“我”顽强斗争、坚持
不懈的精神。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蜘蛛的深切厌恶和对可怜的昆虫们的无限同情。
E.文章结尾“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语意双关,含义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