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   ),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张爱玲《封锁》节选)
【小题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    )(3分)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C.隔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小题2】“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小题3】“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小题4】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小题5】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是现代化;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就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物质基础在于,随着机器大工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节点。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人为因素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成为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力量。相对于过去人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与自然关系来说,人类开始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由此,以往浑然一体的世界被二元化:自然被降格为客体和人的生活环境,人则成为一种超越甚至主宰自然的存在物。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社会转型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古代社会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使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后者主要使用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前者主要是人受自然 界的支配,后者主要是人受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前者主要是个人通过家庭、部落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后者主要是个人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前者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者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前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实行统治,后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货币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等等。因此,从哲学上审视,现代化的底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
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表现在由自然向人、由实体或本体向主体的迁移。这一迁移可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看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自然这个本体”;在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要从自然迈向人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则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当代,这种认识重心的迁移并没有停止或终结,而是在继续和深化。
认识重心的迁移, 使现代哲学由客体本位转换到主体本位, 由对自然和物的关注转换到对人自身的关注。由此,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被凸显出来。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赋予主体性以优先地位。对此,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笛卡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笛卡尔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他起开始了哲学上的新时代,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的莅临不亚于哲学史上一次辉煌壮丽的日出。
(摘编自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表现在思想理论上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
B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足够新的高度和节点以后,人为因素就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
C.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类由从属于自然的地位升格为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的地位。
D.现代化深刻影响了人类对生产工具的使用, 古代社会主要使用的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现代社会主要使用的是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产资料所有者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在古代社会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在现代社会依靠货币。
B.传统社会的哲学主要对自然以及实体或本体进行研究,现代社会的哲学则主要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研究。
C 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哲学主题不同,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
D.现代哲学突出了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这是现代哲学认识重心迁移到关注人的主体性上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哲学上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被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B.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可以看出哲学认识重心的迁移,这种迁移直到当代,还在继续和深化。
C.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促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
D.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体性的优先地位,黑格尔认为他开创了哲学全新的方向,意义重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
①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后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而且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这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②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载体,即阿房宫被后人视为既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佐证。因此,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得越来越夸张,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越来越突出。
③早在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的《至言》就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他笔下的秦始皇就“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其后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述了阿房宫的胜景。汉唐时代的文人,对秦宫室和阿房宫进行了更具想象力的描述。《三辅黄图》进一步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统统记在阿房宫名下,言“始皇广宫室,恢宏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正是基于这些“历史记载”,杜牧创造了千古绝唱——《阿房宫赋》。他笔下的阿房宫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最后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正是根据这些,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在大中学校历史教材中,都一言以蔽之曰:秦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
④因而当考古学家揭开阿房宫遗址的神秘面纱后,发现被誉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性杰作的阿房宫,竟然是“半拉子”工程,这自然使人们感到不知所从。
⑤其实关于阿房宫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多处明确交代,如其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甚至在秦帝国覆灭前夕,阿房宫工程仍在进行。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问题,《史记》里也有明确记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咸阳”概念,不包括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因此《史记》云:“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⑥既然历史文献关于阿房宫问题有着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还是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我想由于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刑,导致了强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秦始皇大兴土木项目很多,阿房宫是其中之一,阿房宫建筑越恢宏,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越深重,使社会的矛盾越激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就越深刻。历史学家对秦帝国、秦始皇的历史判断是正确的。但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上,不能因为结论的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文学与史学不同,尽管阿房宫没有被火烧,也没有建成,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仍然是一篇光照寰宇的文学名著;但是作为历史科学作品,关于项羽焚毁阿房宫的说法则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早在西汉前期,贾山就写阿房宫“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言阿房宫之恢宏壮丽,是想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
B.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但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却并不在这个被“屠”“烧”的“咸阳”之内。
C.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中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辞海》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称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大量记载。
D.虽经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最终也未建完,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E.因为后代文人对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进行越来越夸张的描写,所以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就越发突出。
【小题2】下列关于“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考古发现,阿房宫被项羽烧毁缺乏史料依据。
B.两千多年来,阿房宫承载了双重历史概念,既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见证。
C.阿房宫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这一问题在《史记》中有明确的交代:“阿房宫未成。”而后世文人从创作角度出发故意忽视了这一点。
D.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的项目之一,它建筑恢宏,“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而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痛苦。
【小题3】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请根据全文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如何理解文中关于“历史的真实”这一问题?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作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还能相互促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1年。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要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们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小题1】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节选)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容为每一部分写一句开头语,填写在“___________”上(不要超过8个字)。
【小题2】这篇工作报告的写作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原文举例加以评析。
【小题3】工作报告节选的内容涉及几个方面,在涉及“收入分配”时专门分点陈述,而涉及到其他任务却没有这样安排。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