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卖白菜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我和母亲把这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都留下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我不由得大哭起来。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了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四里远。母亲让我帮她把白菜送去。我背起那只盛了三棵白菜、上边盖了一张破羊皮的篓子,沿着河堤那条小路,踽踽而行。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踮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臂,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黑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到了集上。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着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答道,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臂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着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帐。”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帮,用我刚刚学会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而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等我放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眼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小题1】文章多次描写“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小白菜,其作用是
 ②    2分)
【小题2】选出对文章判断不正确的两项(4分)(   )(   )
A.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热情、友善。
B.文章中的“我”和“老太太”在一定程度上对“母亲”的形象起了反衬的作用。
C.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是渲染物质生活的困难。
D.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母亲、看世界,更真实、立体。
E.“卖白菜”是一件小事,但文章却诠释了一个人生大命题。
F.此文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回味和深思。
【小题3】依照文意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  、  3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把思想感情推到最高潮。请分析此文结尾与全文的关系。(2分)
【小题5】文中依次出现了“悲伤”、“忧伤”和“沉痛”三个词语。请从中分析“我”的情感渐进发展的过程。(3分)
【小题6】文学以形象来感动人心。文章刻画“母亲”形象丰富传神,请就其人物描写的一个方面进行鉴赏。(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完成题(6分)
【小题1】情景交融是散文营造意境的特点,下列景物描写均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柳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路是幽僻的、寂寞的,这些说明作者的情绪是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
B.“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也是怀着淡淡的喜悦之情。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中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的思想。
D.“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荷花也算得‘过人头’了。”此中蕴含着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小题2】《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图是
A.作者以莲自况,表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B.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C.想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表达对江南的惦念,更借此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在全国巡回讲演十余场科普报告,其中有不少中学和小学请他去做讲座,他也欣然前往,“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很希望能成为他们的领路人。”欧阳自远以自己为例说,他的科研基础就是中学时打下的。欧阳自远依然记得他曾就读的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的老师,甚至还记得他们讲课的表情、神态。“语文老师刘燕江瘦瘦高高,曾经留学日本,讲课生动活泼、妙语连珠。数学老师左大元讲解到高兴时,眼睛微闭,怡然自得,写起板书来行云流水,十分好看。还有教地理的袁老师、教化学的贺老师……”
由于所从事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几乎没有回过家乡,很多时候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记者今年在一次科普报告会上问他,大概多少年没回过家乡了,他伸出4个手指头,“算算有40多年了吧,中间有一次因为工作路过一回,但是没有下车”。
2012年6月,欧阳院士回到了家乡,为母校全体师生讲学,院士围绕“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深入浅出,讲了月亮的相关知识,讲了全球其他各国探月的成果,讲了中国探月的成就,最后勉励同学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特别让人钦佩的是院士的谦和低调,每当讲到精彩处,大家给以掌声,院士都要站起来,说“谢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欧阳自远受到当时贵州省领导的赏识,力荐欧阳自远出任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当年,欧阳自远正值四十余岁,年富力强,从科研走向仕途至今也是一些学者的理想道路。然而,欧阳自远却婉拒了邀请。他自谦说:“我没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气派,更没有这个能力。”
几年以后,贵州省领导再次力荐他担任副省长。他面对组织部门考察时,还是以同样理由婉拒邀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当贵州省的领导再次向他发出从政邀请,“深感对不起别人”的欧阳自远“盛情难却”,后来担任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一任便是两届。
年逾古稀,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欧阳自远的夫人邓筱兰说,欧阳自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已经70多岁的他,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凑合。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至于烧得怎么样根本也无所谓。她把家里的洗脸毛巾、洗脚毛巾分得很清楚,也很讲究,可欧阳自远一直分不清,致使他一洗脸,妻子就紧张,赶紧去卫生间看,弄不好就错了。
欧阳自远院士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科研潜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中国月球样品系统测试分析研究工作中,他已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将远在南极之上。于是他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为将来中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基于目前国际上各空间大国相继推出各自的“重返月球”研究计划,他积极奔走和著文呼吁中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实施月球探测。
欧阳自远院士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70年代起,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名,有的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院士不仅是位杰出的地球科学家,而且也是中国杰出的科技组织者与管理家。他不仅长期担任科研部门的领导职务,而且还长期担任一些学会的领导职务。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成长与发展,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不辞劳苦、辛勤工作。
相关链接
欧阳自远(1935.10.9 — ),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欧阳自远院士只去中心小学作科普报告,因为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最佳时候。
B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有40多年没有回过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
C 年逾古稀的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D 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进步,欧阳院士积极奔走,呼吁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实施月球探测工程。
E 因为欧阳院士的科学贡献和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的小行星,2014年11月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2】文章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欧阳自远对中学老师的记忆,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6分)
【小题3】欧阳自远院士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小题4】欧阳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说说你认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应具备一些怎样的品格与精神。(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小题2】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进入2018年,极端天气仍在继续:北极经历了异常高温,北半球人口密集地区遇到极具破坏性的“倒春寒”,澳大利亚和阿根廷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热浪袭击……极端天气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影响,“智慧气象”令人充满期待。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智慧气象”,旨在凸显发展“智慧气象”在防御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影响,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在生活中添加一点“智慧”,关乎安危冷暖的气象服务形式便更加多元,渠道更为便捷。
科技在气象服务上的运用不仅提高人们观云识天效率,还将延伸气象服务半径。传统天气预报从早期的动植物气象台,到后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都只能用单个预报点表示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这种预报方式缺点明显,存在时间空间精度低、预报天数短、气象要素少等问题。为此,中国气象局提出“网格预报”概念。2017年12月底前,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统一数据源的“一张网”网格预报业务已正式运行,预报信息更新频率由两年前的3小时提高到10分钟。“智慧气象”让预报服务日新月异,实现质的飞跃。
“智慧气象”并非单纯的气象业务问题,它还包括智慧探测系统和精准数值预报模式,以及由预报员深厚的天气学知识和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做支撑的预报业务能力。它要求预报员充分应用新兴技术发布信息,并贯穿天气预报制作流程,涉及监测、数据收集、数值预报、分析、预报预警到预报发布等环节。
发展“智慧气象”,既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也要持续完善流程,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世界气象组织提出,天气预报要向“影响预报”过渡。预报员不仅需要预报天气,还要专注于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和分析,对由于天气导致的山洪、地质灾害等做出重要的订正预报,关注当前天气对相关领域和行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尤其在对气象、水文预报有较强依赖性的防汛抗旱领域,“智慧气象”还可以帮助特定对象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譬如,防洪抗旱方面就涉及到水利工程的调度。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智慧”升级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日常生活。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190部天气雷达参与组网运行。气象服务现代化稳步推进,为发展“智慧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气象”能更好地防灾减灾,使得气象服务的形式更加多元。
B.为解决传统气象预报中的弊端,中国气象局提出了“网格预报”的概念。
C.预报员的天气学知识和预报经验是“智慧气象”不可缺少的要素。
D.“影响预报”是发展“智慧气象”的过渡阶段,它全方位地服务公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地球遭遇极端天气的现实境况,揭示了“智慧气象”产生的背景。
B.文章分别从中国和世界范围两个角度介绍了“智慧气象”的发展情况。
C.文章以具体事例有力论证了科技为“智慧气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文章运用对比,凸显了“智慧气象”重要作用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科技创新作为前提,气象服务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B.预报员综合素养的提升会促进“智慧气象”的良好发展。
C.“智慧气象”可以帮助人们在汛期控制水库水位以更好地防洪抗旱。
D.“智慧气象”作为世界气象日主题充分彰显了人类社会的环保意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盲人教我看东西
【美】大卫〃朗勃尼
①我们公司在曼谷,某日,董事长派给我一个临时任务:第二天出差陪一位重要客人到泰国北部的观光胜地游览。
②我瞪眼看着乱七八糟的办公桌。虽然我已经好几个星期每星期工作7天,桌上一叠叠的文件说明了我仍有大量积压的工作。我心里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文件理清呢?”
③第二天一大早,我跟一位衣着讲究、彬彬有礼的男子会合。坐了一小时飞机以后,我们挤在几百名观光客之中,游览胜景,直到黄昏。
④那天晚上我的客人和我登上一辆小型巴士去吃晚餐,并观看一场我以前看过许多次的表演。他和其他游客闲聊的时候,我在黑暗中和坐在我前面的男人礼貌地交谈起来。他是比利时人,能说流利的英语。我心里纳闷,为什么他的头总奇怪地侧着,而且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沉思似的。后来我看到身旁那根灰色的手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个盲人。
⑤这个人告诉我,他十多岁时因意外事件,眼睛瞎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不单独旅行。他大概六十七八岁,已经掌握了无视觉旅游的技巧,懂得利用健全的另外四种感官助他在心里勾画景象。“晚餐时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他问,“假如你肯细致描述你看到的东西,我会很感激。”
⑥“很乐意效劳。”我回答。
⑦我的客人和他新交的朋友在前面迈步走向餐厅,那盲人和我夹在一长串游客中间跟随。我抓住他的手肘引导他,他毫不犹豫地向前跨出脚步,昂首挺胸,倒好像是他在为我带路。我们找到一个靠近舞台的位子。等候饮料时,盲人说:“这音乐在我们西方人听起来似乎不合调,不过确有迷人之处。麻烦你形容一下乐师。”
⑧舞台一侧有5个男人在为这场表演作暖场演奏,可是在这之前一直没注意他们。“他们盘腿坐在那里,穿宽松的白棉布衬衫和宽松的黑裤,扎鲜红色腰带。3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一个老人。有一个人在敲小鼓,另一人在弹一个木制的弦乐器,其余3个人在用弓拉奏一种大提琴形的小乐器。”
⑨他微笑:“这些小乐器是用什么造的?”我再细看了一下,“木头……不过球形的共鸣箱是用整个椰子壳做的。”我说,同时竭力压制自己的惊奇。灯光逐渐暗了,他又问:“其他游客是什么样子的?”
⑩“什么肤色和体形的都有。穿得讲究的没几个人。”我低声说。我进一步放低声音并靠近他的耳朵说话,他立刻热切地把头朝我靠过来。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聚精会神地听我说话。
⑪舞台后方的帷幕拉开了。6名十三四岁的女孩出场,我描述了她们穿纱笼般的丝裙,头上有金色头饰,头饰的尖角是软的,会随着她们舞蹈的动作有节奏地晃动。“她们的指尖套着金色的假指甲,也许有10厘米长,”我告诉他,“这些指甲彰显了她们双手的每一个优雅动作,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⑫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美妙——我真想摸一摸这些指甲。
⑬第一场表演结束了,我找个借口走开,去跟戏院经理谈话。回来时我告诉我的新朋友:“他们邀请你去后台走走。”
⑭几分钟后,他站在一位舞蹈演员的旁边。他把四倍大的双手慢慢伸出来抓住她的手。他轻摸假指甲平滑、微弯、尖锐的末端,那女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带着畏惧的表情抬头凝望着他的脸。我热泪盈眶。
⑮夜渐深,我描述得越多,他兴奋地点头越频繁,我发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舞台服装的颜色、式样和设计;乐师全神贯注演奏时的表情;甚至女侍应生在半昏暗中绽放的纯洁笑容……
⑯回到旅馆的大堂,我的新朋友紧紧地抱住我。“你为我看到了每一样东西,实在太美妙了。”他低声对我说,“我感激不尽。”
⑰稍后我才领悟:说感谢的应该是我,瞎眼的其实是我。他帮助我掀开了那块在这个喧闹红尘中遮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站在“我”的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说、所感来叙述故事,描述情景,使主旨的表达更令人信服。
B.小说通过写“我”和一位盲人朋友参观一场表演的故事,借助明暗两条线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场景,介绍了众多的陪衬人物。
C.在“我”给盲人朋友介绍小乐器的共鸣箱是用椰子壳做的之后,“我”为自己发现椰子壳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而感到非常惊奇。
D.“我找个借口走开,去跟戏院经理谈话”一句中,“找个借口”说明“我”乐意为盲人朋友做事,同时又有担心事情办不成令盲人朋友失望的心理。
【小题2】小说的第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舞台上5名乐师、6名十三四岁的女孩作了详细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