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种”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兴”即是“种”。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E.文章从地方方言说起,将自己对方言母语的体会娓娓道来,知识趣味性强,同时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张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卷成了碾砣一样,浑身闪烁着兰花瓣的光泽,嗅一嗅有千层菊的香味。我见四下无人,就伸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学,科,网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
【小题2】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①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
②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
【小题4】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从技术上“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
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的技术方法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民间统计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除缺少经济支
撑很难发展民间统计之外,统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
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而发展独立于官方
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构成对官方
统计的有益补充。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相互的借鉴、参照,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
计数据真实与准确的作用,确保其社会公信力。民间统计还能凭借其直接源自民间的
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在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
大多拥有合法的民间身份。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期,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
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
【小题1】材料中认为解决“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的方法有哪些?(3分)
【小题2】民间统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三只虫草
阿来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④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⑤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⑥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⑧“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⑨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⑩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⑪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⑫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⑬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选自《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画线语句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2】主人公桑吉形象非常突出,请概括其特征。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写了桑吉逃学而去挖虫草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被广泛应用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部分地方政府也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予以支持。而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很大一部分是混合动力汽车,小部分纯电动车,还有多运用于公共交通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而在这里,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等)和电能的混合。
(360百科)
材料二:
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市场渗透情况--分国别情况
2015年,中国以37.9万辆的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64%,其次是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美国和日本市场受低油价等因素影响较2014年明显放缓,分别同比降低2.8%和26.7%,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销量明显提升,分别同比增长50.1%和40.0%。
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榜(辆)

(资料:根据MARKLINES数据整理,中国数据采用的是合格证数据,且包括新能源商用车,其他国家为新能源乘用车数据)
材料三:
许多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电动汽车将获得重要的发展动力,并且不只限于北美市场。
在1月底特律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车展上,一位汽车行业高管表示,中国与欧洲日益严格的排放规定,使得全球汽车厂商和消费者除了插电式汽车之外没有太多选择,因此刺激了投资的迅速增长。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Valeo)的首席执行官雅克。阿申布瓦表示:“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法雷奥过去五年内的销售额增长了50%,公司致力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联网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
在欧洲,环保汽车可以获得日益提高的补贴、减税和其他福利,而内燃机汽车则要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包括驾驶与停车限制。
而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灾难性的污染,因此中国也在积极推广电动汽车。中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包括数百亿的投资和研发资金与补贴,以及控制大城市化石燃料汽车驾驶的监管措施。
(2017年3月17日财富中文网)
材料四:
在配套服务方面,定位为互联网十新能源公司的联合电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十,探索共享充电桩模式,来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题。曹刚举例说,一个人家里装了充电桩并不意味着24小时他都会用,一天最多给电动汽车充几个小时,一周充电两三次也就够了。“这个资源闲置的时候就是一种浪费,我们希望把这个资源开放出来让更多的人共享,这是整体符合现在大家提倡的共享经济模式。”此外,曹刚坦言,联合电动还运用了很多移动互联网技术,包括用APP寻找最近充电桩,通过智能车锁避免一些汽油车占位,以及打通微信支付宝的支付....如此完成了非常简单的消费环节。“这个共享充电桩本身就是我们用共享经济来完善大家的服务体验方式之一,在解决大家使用环节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曹刚表示。
(2017年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B.截至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占有量和产销量均居全球第一位。
C.相比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将获得重要的发展动力。
D.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目前电动汽车用户对现有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够满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全世界有超过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他们因其环保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
B.丹麦、挪威等一些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很小.说明他们没有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进奖励。
C.目前,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对传统汽车进行越来越多的限制,意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D.中国正试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来推广电动汽车,以此控制大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
E. 利用互联网+和共享模式,把个人家里装的充电桩充分利用,可有望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题。
【小题3】根据你的理解,为什么说“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类题5

阅读《小狗包弟》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②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③“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④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小题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许多特点。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它胆小怯懦,“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B.包弟安静,“夜晚……有人走过,……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C.包弟机灵可爱,逗人喜欢,“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D.包弟忠实于主人,我们去广州过春节,“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高兴亲热的“不住地摇头摆尾”。
【小题2】选出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正面描写,例如“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引起客人发笑”
B.侧面描写,作者写由起女士等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
C.正面描写,例如作者听妹妹们说的那段故事。
D.作者写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是为了表现包弟的可爱,说明包弟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且是全人类的朋友,借以揭示包弟之死的悲剧意义。
【小题3】上述选文的第③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文中重复上段的最后一句“您的小狗怎么样?”用顶真的手法紧乘了上段。
B.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
C.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D.段末用“然而”一转,自然地由写平时的包弟过渡到写文革中的包弟。
【小题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十年“文革”期间,人的尊严被严重的践踏,人自身尚且难以保全,当然也就很难照顾到一只小狗了。但是,巴金却为包弟的悲惨遭遇一直自责不休,这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B.包弟在那时的遭遇并不是单一的,他的悲剧其实代表了很多人所遭受的不幸。
C.巴金在怀念包弟,他同时也在怀念曾经与他患难与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妻子萧珊。
D.巴金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一直对包弟愧疚不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有朝一日要向他问起包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