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小狗包弟》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②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③“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④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小题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许多特点。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它胆小怯懦,“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B.包弟安静,“夜晚……有人走过,……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C.包弟机灵可爱,逗人喜欢,“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D.包弟忠实于主人,我们去广州过春节,“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高兴亲热的“不住地摇头摆尾”。
【小题2】选出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正面描写,例如“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引起客人发笑”
B.侧面描写,作者写由起女士等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
C.正面描写,例如作者听妹妹们说的那段故事。
D.作者写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是为了表现包弟的可爱,说明包弟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且是全人类的朋友,借以揭示包弟之死的悲剧意义。
【小题3】上述选文的第③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文中重复上段的最后一句“您的小狗怎么样?”用顶真的手法紧乘了上段。
B.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
C.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D.段末用“然而”一转,自然地由写平时的包弟过渡到写文革中的包弟。
【小题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十年“文革”期间,人的尊严被严重的践踏,人自身尚且难以保全,当然也就很难照顾到一只小狗了。但是,巴金却为包弟的悲惨遭遇一直自责不休,这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B.包弟在那时的遭遇并不是单一的,他的悲剧其实代表了很多人所遭受的不幸。
C.巴金在怀念包弟,他同时也在怀念曾经与他患难与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妻子萧珊。
D.巴金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一直对包弟愧疚不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有朝一日要向他问起包弟的情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7:1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自己的书房

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多么让人感到舒畅,自由而温暖。我就坐在客厅与饭厅的餐桌一角,读书,写稿。晚上他在家时,我们各据一方,一盏高而老的台灯,还是朋友从地下室掏出来送给我的。古色古香的灯罩上,我自己涂上了猫狗的儿童画。灯光一透出来,它们就活了,对我跳,对我笑。愈看愈满意自己的杰作。

②我们再灯下看报,谈心,涂涂写写。他那不熟练的打字机声,啪啪啪的很有节奏,但不至催我入梦,因为我正陶醉在诗词或小说里。有时念两句名句与他共享,他就会用四川乡音朗吟起来。那倒真有点催眠作用了。讲小说故事,他是不太有兴趣听的,因为他略微缺少点“文学想象力”。他的兴趣在“踏踏实实的生活”上,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增进健康,是他喜欢研究的。我们虽道不同,仍可相与谋,因为我稿费的微薄收入归他经管,他的饮食归我料理。因此,一同挑灯夜读,仍旧其乐融融。

③我们的书,从台湾带来一部分心爱的,来此后也陆续添了不少。但我们一直没有买书厨,就由他的巧手用卡通箱自制,倚着墙壁一字儿排开,他编的书目分类可使我信手抽出书来。“书橱”背上摆上各色盆花,迎着窗外的和风丽日,欣欣向荣。屋子坐北朝南,他说风水是最好的。远处是青山绿树,近处是各型玲珑的房屋,屋前院子里四季花木扶疏。一到晚上,那远远近近的灯光令你着迷,静悄悄的小镇,就像属于你一个人的了。

④我的“书房”,就是如此令我满意,尽管它是如此的简陋。

⑤说实在的,我始终未曾有过一间真正的书房,但过去每间简陋的书房,都使我留下一段温馨的怀念。

⑥刚到台湾时,行囊中只有《唐宋名家词选》一部小书和一本手抄的《心爱诗词选》。工作安定以后,省吃俭用地添购了一些书。开始写作后,文友赠书渐增,心灵天地也拓宽了。

⑦但那时我的书房,上即是办公室底层。书桌是一张有靠手的藤椅,上加一块他自己刨制的光滑木板。木板是万能的,移来移去当餐桌,当缝纫桌,也当书桌。书柜是三层木架,饰以绿帘。在那方寸的木板上,我有过涌泉的灵感,写下不少篇章。在楼上的办公室里,我也理出一角,在夜晚可以上来静静地看书写稿。白天,即使是嘈杂的谈话声或打字机声中,我仍可抽空阅读。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我就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旧业,培养兴趣。在我心中,一直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我总尽量保有“亭子小如斗,我心宽似天”的境界,我从来没有羡慕别人富丽堂皇的房屋。

⑧不敢说自己是淡泊,但能如此安于现状,不能不感谢童年时代那位认不得几个大字的阿荣伯,是他给我建造了第一间书房。在那里面,我很满足地感到,方寸之地便是自己的天地。在那里面,我早早养成了易于满足的性格。

⑨那时,乡间房屋虽大而松散,族里来往的亲戚多,好像每一间房子都有人住,总有人进进出出。我从小喜欢有个自己角落的人,而老师教我读书的书房又是那么的冰冷严肃。于是巧手的阿荣伯,就为我在楼上罕有人到的走马廊一角,用木板隔出一间小小的房间。有一面倚着栏杆,可以远眺青山溪流与绿野平畴。阳光空气既好,又少蚊蝇来袭,有时小鸟飞来,停在栏杆上,友善地和我对望片刻时又悠然飞走。阿荣伯叫我以小米喂它们以后,它们都停到我手背上来了。

⑩房间里有一张小木桌、一张小木凳,一只矮木箱,里面藏的是老师不许看的小说,与小朋友交换来的香烟画片,还有阿荣伯的木炭画(那是他用木炭在粗纸上描的关公、张飞,这是他最敬佩的两位“神佛”。他说赵子龙太年轻了,画不好,关公和张飞的胡子很好画)。我坐在里面,为的是逃学,偷看小说,吃花生糖、炒米糕、橘子。那都是乘母亲不备时偷来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慢慢地吃。阿荣伯给我的是田里拔来的嫩番薯、嫩萝卜,都是母亲不许生吃的。阿荣伯说吃点泥土才会百病消除,长大得更快。

⑪小书房曾一度被父亲命令拆除,阿荣伯再为建造。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因母亲的忧郁感染着我,常觉得做人好苦,而萌逃世之念。阿荣伯说“把心思放在一件事情上,定一个心愿去做就快乐了。”

⑫他的话很有道理,我就专心看小说,也背书,比在老师教我读书的真正书房里专心的多,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它使我有遗世独立之感。

⑬我长大了,要出门求学,不能永远待在那间小书房里。可是小书房一直是我留恋记挂的。多少年后回到家乡,赶紧跑到楼上走马廊的一角看看,木板屋尚未拆除,里面小桌小凳都已不知去向,木箱仍在,里面还剩了一本《西游记》。我呆呆地站在那里,小时候的情景一幕幕想起来。木板小屋是阿荣伯的手艺,是他为我建造的书房。我的童年在此度过。阿荣伯教我的话,我也仍牢记心头。我虽不能再坐在这里面读书,但这间书房将永远在我心中。

⑭今天,我清清静静地坐在书桌边,抬眼望窗外艳阳下的好风景,童年时代的第一间书房便涌现心头。它启示我如何排除忧患,知足常乐。

【小题1】文章第⑫段中的“遗世独立”的意思是     
【小题2】请对第⑨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3】对第⑨⑩⑪⑫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房的美源之于与自然美好景色的和谐相融。
B.阿荣伯质朴的木炭画给了作者丰富的艺术灵感。
C.阿荣伯吃泥土百病消除之说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D.阿荣伯是作者人生途中一位重要的生活良师。
【小题4】文章题为“自己的书房”,其含义有
【小题5】文章写了多间书房,似乎有些散,似乎也没有突出重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6】作者曾说,人要有复杂的脑筋和单纯的心,结合文章,予以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小题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③、⑥自然段,概括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④、⑤两段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手法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蕴含了哪几层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有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恍惚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处,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聚合起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里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小题1】写出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小题2】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小题3】第⑤段中描写的并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题4】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题文)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镇的修辞
汗 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现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90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小题2】(小题2)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小题3】(小题3)“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课内《包身工》片段,做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小题1】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小题2】第三自然段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这个情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篷头、赤脚,一边扣着纽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哪个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