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错 位
吕 麦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地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晚间本地的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遭遇严重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他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他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问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手机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选自《新一代》2009年第4期)
【小题1】“通讯员”对农民工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用两个字的短语概括其变化过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下列两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消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局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
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了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2)小说塑造了明太祖怎样的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3)“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
(4)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一直被认为是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形象,结合小说内容,你怎样评价刘伯温的“大智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雨声
郁小萍
近年回多雨的家乡,总觉得雨声变味了。一点小雨,声音都凶巴巴急哼哼的,仿佛一个脾气极好的人,突然变得火气十足,吵架的欲望和架势格外强烈。一个雨天,我到阳台上细细地听,想知道少小时悦耳的雨声,如今为什么会这样粗暴地硌心?
姐姐家在一幢L形楼房横竖两笔交接处,一座半弧的小坡联围起一横一竖另外两点,上面耸立着划地为界的院墙。院墙外有一幢充满叽喳声和管教声的小学校。土地金贵,小学旁又钻出一幢高层住宅,站在阳台上看不见它的顶。稍远些,学校和高楼之间再横生出一幢看得见顶又看不见底的楼房。齐心合力的建筑们,就只给我们的眼睛留下了很少一点天空。
在狭小空间里生活的人们喜欢仿效别人的生活方式。建房时,窗户上都修了挡雨的水泥棚板,但每家每户支出宽宽的防盗栏时,又悉数架上一张阔阔的防雨棚,绿色蓝色白色蓝白相间的条格……塑料雨棚分量轻薄,却因为身份时尚时髦而内心骄傲,对外界有一种夸张到变形的反应。很轻很轻的雨丝,哪怕一缕缕,一线线,都被迅速扩大成“嗒嗒嗒”、“啪啪啪”的喧闹,温顺变成粗暴,柔情化为无情。大雨更被夸张为无边的喧嚣,狂烈,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显现出不摧毁人的睡眠、心情、意志,就决不收兵的顽劣。
雨声曾被优美地描写成心跳,如今,这健康的心跳变成心脏病人狂暴无序的胡蹦乱跳。雨声曾被抒情地描写为天的眼泪,现在,却毫无美感地像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虽然一样能把大地冲洗得干净,却带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不是空灵,是空荡。不是希望,是绝望。不是力量,是暴力。那种慢慢而来的意蕴没有了。说来就来,没有浪漫的前曲。那种欲说还休的缱绻没有了,说走就走,一点柔情的回味都不留。
雨声,这大自然的精灵,就这样变质了,另类了。在这个连闪电也变得瘦小的狭窄空间里,人类视觉的享受被剥夺了,听觉的享受,也被剥夺了。
其实雨是委屈的。当它从天而至,它本来纯净,原生态,可爱可贵。我们在无际的绿野听雨,在雄壮或细柔的河流听雨,在高山、森林听雨,我们听到的雨声就是雨声。哗哗哗,沙沙沙,或者淅淅沥沥,无言无声。即使我们的城市不再有能把雨声变得乐音般叮叮当当的瓦屋,但这座水泥森林也只是让雨的嗓音变得有点儿像感冒而已。但当雨来到这个像“瓮”的地方,它被人类无限度密集的生活形态、被人类用现代工艺合成的物质,亵渎了,歪曲了。
雨原来有着和人相通的心性!正如一个优秀的人必得有另一个优秀的人才会理解、相知、相惜、相爱,雨也喜欢优秀的质感,本真的质感,自然的质感。当细细柔柔的雨无声地洇入幽绿的草地,它会像一个乖女子用目光表示淅沥绵长的爱。当大雨落到山野、高山,那种豪气的声音像一个女子让激情汹涌地勃发……
只是雨无法挑选同自己共鸣的物质。雨要靠我们来保护,靠我们为它择侣而居。如此,人在雨天的家中,才会觉得亲切,安稳,不躁,不急。有感谢,有感慨。有希望。有情调。有情意。有寄托。有向往。有信心。我们会同雨对话。会在绵长的雨声中,作温情的念想和回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用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保护好我们生存的魂精,才是保护好雨声的最佳办法,否则我们只能告别雨声。
A.文章以“保护雨声”为题,不仅点明主旨,表明文本要谈的是“保护雨声”这一内容,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开头以拟人的手法写家乡雨声的变味,很自然低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探求。
C.文中将雨声比喻成“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由于城市污染严重,雨声变得难听,雨水也变得肮脏不堪。
D.作者认为,雨声变味是人类无限度密集的生活形态,人类用现代工艺合成的物质造成的。
【小题2】“雨声,这大自然的精灵,就这样变质了,另类了”中的“这样”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述。(6分)
【小题3】在作者看来,“雨”原来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雨声”与过去的“雨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去掉。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得救
(捷克)雅·哈谢克
为什么必须绞死巴夏尔,这与故事的主旨无关。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牢房里的时候,尽管压积了一身累累罪行,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这么些。”
  巴夏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炸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聪明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二十四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而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夏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了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好烟。
  大家就给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向他大谈上帝的无限天恩,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犯人请求给他再来一份火腿和一公升葡萄酒。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公升黑啤酒,我也会领情的。”
  “绝对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得着不讨您喜欢吗?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吧。”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夏尔说已经够了。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牢房。巴夏尔将桌上的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新点的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喝着啤酒和葡萄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吃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晖之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不住地向巴夏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夏尔说。于是看守长挺带劲地给他讲了一个最新奇的笑话,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内容下流。
  巴夏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作点心。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后的劝慰。
  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他也像巴夏尔周围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很痛快。
  “上帝会使您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夏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您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忏悔,打起精神来仰望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高兴。谁要是不肯忏悔,谁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灵魂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得多了。”
  谁知巴夏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头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夏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头。傍晚,病人发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一致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给巴夏尔搭设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肠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香肠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一个调查团突然光临了出售香肠的商店。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没有被放在冷藏室,而是被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记录完后,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储藏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夏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年轻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是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夏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道:
  “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夏尔就被依法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夏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徒刑,而救了巴夏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司法部的表扬。
【小题1】面对巴夏尔无休止的索求,看守长毫不生气,反倒是有求必应。结合划线句的内容,请以看守长的语气说出他自己真实的想法。(4分)
【小题2】为什么巴夏尔会回忆在“餐厅吃晚餐”时的月色?(4分)
【小题3】请说说小说标题“得救”的寓意。(4分)
【小题4】哈谢克的短篇小说以“情节的独特安排”著称,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政权旁落谁之过?
关于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这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朝皇帝的能力不会高到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已经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而已。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研究者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以此来判断这个皇帝素质的高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而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小题1】文中多次将明清两朝进行对比,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洪武和永乐两朝外,明朝行政权逐渐由内阁和六部掌握;而清朝则是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B.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力;而清朝的臣子多安于做奴隶,只有汉人大臣想争取权力而已。
C.明朝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而清朝皇帝的能力高,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
D.明朝皇帝比较信任依赖大臣,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而清朝皇帝比较不信任大臣,尤其对于汉人大臣。
【小题2】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一些学者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对他们的这种解释作者进行了否定,下列不属于作者进行否定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明仁宣之后, 是官员的诉求而不是皇帝的昏庸才导致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
B.明朝的仁宣二帝不见得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可是,在满清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 即便皇帝昏庸,也不敢向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C.景泰天顺两朝,官员为自己争取权利和皇帝在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时对大臣的依赖使明朝的行政权转移基本完成。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
D.弘治以后,大臣们的权利意识大增,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这类事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
B.明朝皇帝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是掌握他们的生死,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所以皇帝也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C.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一样,明朝中后期所谓廷议这种事情,皇帝也就只有行使他最高“决议人”的权利了。
D.学界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的特色研究不多,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者们都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筹新闻:颠覆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腾翰)
所谓众筹新闻,是指由媒体人提出报道计划,得到公众的认可,并获得公众数量众多的小额资助从而开始实施新闻的采写计划的一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发起人、支持者、平台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众筹新闻是一种极其特别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模式,它的发端并不是起源于行业内部,而是借鉴商业中的一种融资模式——众筹。
新闻众筹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新闻报道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吸引数量众多的用户提供小额资金的同时,增加用户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关注度,从而实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而又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发表的新闻报道。虽然众筹新闻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它的母模式——众筹这个行业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朝阳行业。目前国内通过众筹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还是极少数,用户获得信息大都是通过大众传媒和新兴自媒体实现的。然而,在积少成多和各取所需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的众筹新闻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在内容制作和发行上采用众筹模式,以减少成本。
有研究者把众筹模式归类于众包的子模式,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在《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一书中区分了四种基本的众包应用类型,即集体智能、大众创造、大众投票以及众筹。他认为众包是一个种概念,其他几类众包形式是对信息、剩余劳动力的整合,众筹则是对大众资金的有效整合;此外,寻求众包的人开发的是人们的剩余能力,寻求众筹的人则是向众人寻求资金。众筹模式将需要钱的人和有钱的人直接联系起来,让世界各地的人为他们信任的项目计划提供资金。依照这个逻辑推理,是否众筹新闻就属于众包新闻的一种了呢?
笔者认为,这样的推理逻辑并不正确,众筹新闻应该是独立于众包新闻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原因在于众包新闻的生产者是广大的用户自己。而众筹新闻的生产者是专业的记者。互联网的出现,为众筹模式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众筹新闻也是基于互联网这个载体才得以发展的,很多众筹新闻就是在线下无法实现资金筹集时才转到线上的。众筹网站的功能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完成的,如“支付宝+博客+视频网站+微博”。未来,众筹网站要加强与其他众包网站的合作,加强网络资源融合,以扩大众筹网站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说,这种整合功能的实现和拓展与媒介融合的根本要求是契合的,众筹新闻为媒介融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可见,加强众筹网站对于各种媒体的整合与融合,是促进众筹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今后众筹新闻网站将会逐渐地成熟和完善,众筹这种模式也将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虽然作为众筹模式中的一个特例,众筹新闻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考验,比如在资金募集当中融资合法性问题,对于新闻报道公正客观性的保持问题,众筹新闻最后产出的回报问题等等,但笔者相信,这种新兴的报道模式在逐渐完成自我缺点的修复后,会成为颠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开路者”。
(选自《青年记者》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众筹新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是一种用商业融资形式颠覆传统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
B.众筹新闻是由媒体人、支持者、平台决定的实施新闻采写计划的一种模式。
C.众筹新闻是一种非常特别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模式。
D.众筹新闻的发展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载体是其继续发展的绝佳平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建立在积少成多和各取所需原则基础上,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优势独特,成本较少。
B.众筹网站为接媒介融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它要加强网络资源融合,扩大影响力,促其发展。
C.众筹新闻是众筹模式的一个特例,它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需要历经考验,合法性还需争取。
D.有人把众筹模式归类于众包的子模式,故众筹新闻属于众包新闻的一种,作者对此见解不一。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从商业融资模式的众筹发展而来,它目前发展不太成熟,但其母模式的众筹行业已经成了朝阳产业。
B.众筹新闻是独立于众包新闻的一种新型报道模式,其原因含新闻生产者不同、新闻运作的平台不同。
C.互联网是众筹模式发展的最佳平台,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众筹网站对多媒体的整合与融合。
D.众筹新闻作为特殊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会完成自我缺点修复。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