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12分)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小题1】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小题2】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犹豫主义的态度,想继承又不敢继承。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废物”对文化遗产投降主义的态度,全盘继承。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小题3】对文中有关文化遗产的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宅子”比喻整个文化遗产。
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C.“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小题4】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的具体标准。
B.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标准。
C.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D.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2006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忽然间大雪茫茫,浑然一片。我隔窗向外眺望,柔软的白雪作为这一年的终结,拉上了静悄悄的帷幕。大雪的后面,是一片阔大无际的空无。
  我站立窗前良久,转了转疼痛的脖颈,颈椎立刻发出轻微的咔咔声。这疼痛已经持续绵延多日了,我无法写作,无法长时间坐着注视书本和电脑。这莽天阔地之间的帷幕,使我忽然感到该给自己告一个段落,也该和自己谈一谈了。
  一直以来,我心里总像有什么急事要赶,但它是什么,我似乎并不清楚。在家里时,我急着出去,出去了又急着回来。长久以来,我被那模糊不清的什么事物剥夺了,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在轻松的聚会上也好像有什么事在脑子里抹也抹不掉,即使到了我喜爱的商城,琳琅满目的物品在我的顾盼间,也分明有一种不清楚的什么在我的视线后边隐藏着。
  特别是,为了生活,我常常费尽力气说服自己遵循某种人际规则,即使我是如此的厌恶某些事物。但我总是做得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从现实生活某种实惠的角度而言,我不能算是成功的。
  那个经常占据我的是什么呢?难道我真的有什么急事吗?我为何要被它左右?
  现在想来,在生活中,我经常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常常使我神游事外,目光游离,显现出一剖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样子。糟糕的是,我急切于把它们写出来,落在纸页上,好像惟有如此,生活的痕迹才确确凿凿地留下来,生活本身也才确确实实地经过了,好像那些字本身才是生活。可是,很多时候,我却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从窗口望出去,一个年轻的红衣女人从对面白雪覆盖的童话般的楼洞里走出来。她抬头看看天空大片的雪花,有点束手无策、踟蹰犹疑的样子。雪花立刻吞没了她帽子的红色或者粉色,她仰着头,往她刚刚走出来的那幢楼的一个窗口眺望。一会儿,一个高大的男人匆匆从楼里奔出,过来牵住她的手,两个人相倚着往外边白皑皑的街道走去……
  又一个老妇人披着深色的披肩,提着菜篮,蹒跚着从我的视线中走过去。她面朝着被雪片切碎的斑驳的阳光,脸上镶嵌着金色的皱纹。她的篮子里装满红红绿绿鲜脆欲滴的瓜果菜蔬,装满她结结实实的日子以及她沉甸甸的辛苦……
  也许,她们这一生,什么也不曾书写过。
  写下来有那么重要吗?追问探究有那么重要吗?
  问题正是缘于此吧。很多时候,我把思考生活当作了生活,清理生活的时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时间。
  我在想,那些若隐若现躲在我的目光后面的文字是什么东西呢?从外表上看,它们是一本本书,是追问和探究;可实际上,那些清晰的墨迹,那些零乱的片段,它们算不上什么,它们永远抵不过生活本身的强大。而且,真实的事物写不写出来都存在于那里,意义本身也存在于那里。
  在这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伴随着颈椎发出的疼痛的咔咔声,我忽然决定,不要再让那些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的文字捆缚在身上吧!有一件事我必须立刻让自己明确下来,那就是:我要和正在写作中的《癖室笔记》长久地、心平气和地相处下去——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可以囫囵而就,急切成章。
  我伫立在岁末的窗前,漫舞的雪花使我失神滑落一个一闪之念:让我把它当作一个珍爱的人,耐心地、长久地相处下去,彼此守候。
  只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
 (取材于陈染《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岁末的一场大雪给这一年拉上了帷幕,作为一年的终结,它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B.作者不清楚自己要赶的急事是什么,因此做事总是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
C.作者对生活有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似是而非,因此很多时候,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D.在回顾与反思中,作者明白了思考生活并不等同于生活,清理生活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E.漫舞的雪花使作者领悟了生活和写作的真谛,作者决定要把它当作珍爱的人长久相处下去。
【小题2】文中插入对“年轻的红衣女人”和“老妇人”的描写,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写作“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6分)
【小题4】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淡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说:“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可见,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是古人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

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根据《仪礼·士冠礼》载,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男子到20岁时,要在宗庙中举行冠礼: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组成。古人认为冠礼是对青年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繁复仪节都有特定的意义赋予,以此来教育和启发个体。加冠仪式的每一个具体的仪节都隐藏着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极强的道德意味,正如王静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束发”,含有“约束”之意,表明冠者要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改变衣着,是期望冠者明确社会角色,明确责任与义务,注重自外而内的修养。在加冠过程中,由主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和爵弁三种冠加于冠者。加“缁布冠”,表示开始成人,从此拥有治权。加“皮弁”,象征青年人从此要有承担捍卫国家安全的责任与义务。加“爵弁”,表明冠者从此有参加祭祀的特权。而给冠者取字,是强化对他的人生期许。

晚清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论述:“古之圣人制为礼仪,先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非故以此为束缚天下之具,盖使人循循于规矩。”由此可见,圣人制定礼仪的目的不是束缚人,而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传统社会把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礼是个人修养、修身的器具。《论语.季氏》云:“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在传统社会,知礼和学礼是修身的基础。

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如“加冠”仪式之类,传输、培育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中华文化之“神”由此借助于礼仪之“形”而源远流长。对礼的遵从,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礼文化也因此绵延至今。

 (节选自《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之本、礼之文”是说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而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
B.“冠礼”被称为“礼之始”,这彰显了它在中国古代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C.“冠礼”寓意冠者的期望,也表明他此后能享有成人的权利并承担成人的责任。
D.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是指仪节具有道德教化的目的和道德意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礼”到“德”,逐步把论证推向深入,阐述了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B.第一段总说礼的重要性及内涵,引出对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的深入剖析。
C.第三段引用皮锡瑞的论述证明制礼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
D.本文通过日常礼仪与冠礼仪节的对比,论述了冠礼的象征意义和教育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冠礼的具体过程严谨而复杂,这表明冠者的冠礼在古代受到的重视程度。
B.冠者穿上新的衣冠,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达到了改变其内在德性的目的。
C.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也是遵循礼的过程,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道德自觉。
D.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遵从礼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
【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
不完美:     
完美: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瓦情思段锡民
(1)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
(2)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3)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4)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5)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成宜的建筑材料。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6)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7)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
(8)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9)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睁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10)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
(11)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青瓦虽然小而平凡,但历史悠久,通过它,我们可以读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B.作者记叙烧瓦的经历,既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情怀,又揭示出作者对青瓦有特殊情感的原因。
C.文章以“青瓦情思”贯穿全文,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达方:学*科*式,展开联想,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青瓦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情思。
D.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起到了呼应标题,卒章显志的作用。
E. 文章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青瓦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青瓦高尚品质的由衷赞美。
【小题2】文章题为“青瓦情思”,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文中说“捧起它来读吧”,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
【小题4】请简要赏析第(6)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