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绝地之音
马步升
①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七年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②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③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我和导师开始爬山。终于,攀上了山顶。昏黄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④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就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⑤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是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⑥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选自《现代散文选读<绝地之音>》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绝地之音”,但文章从第四段才真正写“绝地之音”,请简要分析前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反复强调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让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此产生震撼的原因。(6分)
【小题4】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可是作者说这“寻找”却“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试探究其原因。(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22分)
玉石城缘
程 亮
①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②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
③公交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④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何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⑤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⑥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⑦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它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它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粉娥……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⑧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围绕标题,全文写了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的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最主要的还是我与城市的关系,因为我在城市中迷茫,也最终在城市中找到自我。
B.文中的石墙虽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正是它的丰盈厚实、平稳沉着、仰望蓝天的姿态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带给作者精神的力量。
C.文中的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的慈母形象,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她不懈的安慰鼓励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真正的梦想。
D.文章第⑦自然段最后提到“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表现了“我”虽也正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我”要像银杏一样展示生命的风采,不悲观,不消沉。
E.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着对于生命与城市、个人与社会的深深思考,能引起生活在当今的人们的情感共鸣。
【小题2】简要概括石墙给予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6分)
    
    
    
【小题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小题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读得熟到以至于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找出来。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
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成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
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莫言: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
莫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的。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特别热闹,就不是特别正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
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
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
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视点:对话莫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莫言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仅需要阅读,而且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
B.莫言之所以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C.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得益于文革结束,思想解放,人们清醒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
D.冷静的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获奖的作用更不可高估。
E.莫言认为,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电影、音乐和美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能代替阅读优美文章时的那种感觉。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莫言获奖的意义。(4分)
【小题3】目前社会上存在阅读的浮躁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莫言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寻古典的夕阳
丁帆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
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1)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全球性的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弊病也被人们所痛陈。倘使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对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帖精神良方。
江苏既是一个现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是一个古代文化底蕴深厚的重镇。在春笋般凸起的城市群楼里,你还能找到昔日文化的古韵吗?你还能觅到大自然的萋萋芳草地吗?我们尽可以到周边的小城镇里去追寻古典文化的神韵,去亲吻大自然的芬芳,但那种远离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气油然被现代化商业旅游烘托得一塌糊涂,让你毫无“渐进自然”的美感,尤其是那导游小姐恶俗的文化导语,实在让人兴味索然。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种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一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人工鬼斧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钎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
(2)当我咀嚼着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蹀躞;我也十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3)除此而外,中山陵一带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 “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思,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现代文明病最好的疗救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
然而,我还是要寻找,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小题1】根据文意说明“古典的夕阳”所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哪些具体事物可称为“古典的夕阳”?
【小题2】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作者为什么排斥现代文明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小题3】人类对古典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有哪些方面
【小题4】从语言特点看,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作于20世纪末的散文并非在抒发矫揉造作的怀旧情怀,而是抒写了作者对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弊病的清醒反思。
B.作者认为到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与逛上海城隍庙、南京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C.“古典的夕阳”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来再造,作者无法判断这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只能表现出惆怅。
D.南京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让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E.文章的结尾一段再一次表达了对古典的自然的文化景观的向往与追寻,与开头两段形成照应,结构上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