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读得熟到以至于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找出来。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
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成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
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莫言: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
莫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的。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特别热闹,就不是特别正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
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
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
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视点:对话莫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莫言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仅需要阅读,而且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
B.莫言之所以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C.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得益于文革结束,思想解放,人们清醒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
D.冷静的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获奖的作用更不可高估。
E.莫言认为,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电影、音乐和美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能代替阅读优美文章时的那种感觉。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莫言获奖的意义。(4分)
【小题3】目前社会上存在阅读的浮躁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莫言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4 03:3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贵富,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
D.汉镜铭文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春秋战国时代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铭文吉语折射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是最深的。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之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及以德治家、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访谈,回答文后的问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 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北 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 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 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你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即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北 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面很广。简单来说,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共同之处,比如方向感,正南正北,横平竖直;再就是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对北京来说,城中之城是权力的中心。而汉字本身就有某种权力意志,这恐怕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或所谓的“大一统”能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或北京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含义。
(选自2010年10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小题2】北岛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
   
   
【小题4】你怎样看待北岛在谈话中北京城“正在消失”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古代汉语的诞生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密切相关。早在上古时代,语言就放弃了自我封锁的围城。商朝信奉的“帝”,其发音、字形和语义,完全源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周朝所信奉的“天”,源于突厥语的天神。这两个核心价值语词,犹如两面高蹈飞扬的旗帜,向我们显示着语言的开放性——汉语是一个向世界洞开语言大门的悠久体系。
②跟庄严的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北京话中残留着部分羯胡语,如丫头、屯儿、胡同、烧卖等,吴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来自阿尔泰语系的“遗产”,包括它的语法、基本词汇和语音等等。现在的上海俚语里也包含大量洋泾浜英语“成果”,如门槛精、戆大、赤佬、发嗲、噱头等,这种基于殖民地语境的皮钦语,一百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城市方言的核心部分。
③现代汉语的组建,同样有赖于日语对白话文运动的“赞助”。明治维新时期,汉化后的日语出现了剧烈的自我更新,它对传统汉语进行语词重构,借此表达西方近现代学术概念。如果没有日语的大规模反哺,白话文运动或将声势微弱得多,因为在废除文言文之后,当时的汉民族自有的民间口语体系,只能用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很难营造精神和思想的现代化场景。新文化运动的案例足以表明,正是门户的全面开放,点燃语言的活力,推动了汉语的转型和进化。
④只要观察一下语言的变迁史,就会发现,语言体系一直具有强悍的自我过滤机制,会以一种温和的集体遗忘模式,淘汰那些失效的语词。这意味着语言会利用时间效应来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只有数量很少的新语词能够穿越这种“时间筛子”,成为上一历史时段的“舌尖遗产”。
⑤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繁殖,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缺乏足够的阳寿,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销声匿迹,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仅以2005年为例,当年流行的“笔迷”“花苞裙”“猫抓病”之类的红词,今天已经无人问津。
⑥语言伦理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语言上的自我审查,通常用于脏词清洗,它旨在把那些“不良语词”阻挡在词典、公开印刷物、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外。这种伦理检查在西方源于罗马教廷,以后则转化为政府和法庭的管制使命。例如,英国在上世纪20年代查禁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它的情色描写“有伤风化”,而且还因其含有大量“脏词”。世界各地都曾有过此类语言净化运动,当然若过分严厉,会伤害语言活力和思想表达的自由,甚至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
⑦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当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时,它也会对文化肌体产生严重腐蚀,令其走向活力的反面,最终成为汉语的罩门和死穴。在这方面,互联网已向我们出示了恶化的征兆,“脏词”的蔓延和流行需要警惕。如何改善网络环境,净化互联网语言空间,令汉语以更加阳光的方式生长,这是当代汉语和文化需要直面的难题。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2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汉语言的开放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语言原本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由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的关系,早在上古时代就洞开大门,兼收并蓄。
B.与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更具有开放性和吸纳性,比如北京话中的部分羯胡语和吴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阿尔泰语系的特征。
C.上海俚语中包含着大量的洋泾浜英语,带有浓厚的殖民地烙印,而这也是语言具有开放性的明证。
D.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汉语借助日语进行词语重构,完成自我更新,重新焕发了语言活力,向现代化迈进。
【小题2】下列关于语言的自我过滤机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言会利用时间效应来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那些新词语只要经过检验,就能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B.近年来汉语互联网自我繁殖了大量的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同时,它也以较快的速度在淘汰一些新词。
C.当年蔓延网络的“脏词”,如“笔迷”“花苞裙”“猫抓病”之类,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无人问津了。
D.英国政府在上世纪20年代查禁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说明语言具有自我过滤功能。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的案例足以表明,正是由于汉语的开放性和吸纳特征,点燃了语言的活力,推动了汉语的转型和进化。
B.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网络语言生长迅速,犀利地挑战了传统汉语。其中很多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在喧嚣一时后便销声匿迹。
C.文学作品中的“脏词”有利于增强语言活力和自由表达思想,如果政府过于严厉查禁,会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
D.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警示着互联网语言空间需要净化,但如何令汉语健康生长是当代汉语需要直面的难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纲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后来)他就学佛。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相关链接:
①丰子恺说:“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他对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
②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授课期间,培养除了丰子恺、刘质平、吴孟非、潘天寿等一批富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善于从细节去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宛若目前。
B.李叔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公子学生教师和尚,每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既绚丽又极归平淡。
C.文章写李叔同的出身,是为了揭示精神格局和人生道路形成的原因。
D.作者从做教师的李叔同写起,是因为那是作者与李先生的最初接触,并且李叔同的严肃认真博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文中多次细致描写李叔同不同阶段的肖像,目的是形成对比,更加具体生动地表现他人生角色的变换。
(2)李叔同音乐课上的严肃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李叔同先生是如何体现生活艺术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艺史上,是一个耀眼的名字。他为何如此受人尊崇?请结合材料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