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十足的祸害
[美]鲁尼恩
大约三十五年前,一个名叫摩根·约翰逊的年轻人来到我家乡,住了下来。
当时,在我的老家,问人的来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摩根·约翰逊自己从来又不提,所以无人知道他从何处来。这还不算,他对自己的身世一概讳莫如深,因此被看成了神秘人物。
他在许多方面叫人见着害怕:鼻子上横着一条伤疤,两条浓眉挤到了一起,黑头发,黑眼睛,爱朝人看。三十五年前,当他第一次走在圣菲路上时,有人就说:
“这人是个祸害。”
就这样,摩根·约翰逊第二次走在圣菲路上时,听到说上面那话的人对另一个人说:
“这人的确是个祸害。”
渐渐地,凡是看到了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疤和黑眼睛等等的人,无不说:
“来了个祸害。”
最后,在我老家,无人不晓摩根·约翰逊是个祸害,他无论走到哪个角落,用他独特的眼光打量人时,个个对他敬而远之。
要是他进了哪个酒店,本来人们谈得正起劲,也会一下子冷场。要是他说些什么,不管是什么话,大家都点头称是。既是祸害,谁也不想与他顶撞。
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疤说明,他不知什么时候遇到过大祸,而他居然活着,在西部我老家的街上出没,因此他必然有一套防身术。
他从没说过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后来终于有人打听到了底细:在纽约时,一天晚上他与十个坏家伙干仗,其中一个一枪擦伤了他的鼻子,但摩根·约翰逊到头来却要了这十个人的性命。
此说从何人何处开始不得而知,但摩根·约翰逊从不否认,甚至说他杀的人增加到了二十个时也不否认。实际上,无论别人说他什么,摩根·约翰逊都不否认,总是闭着嘴,只管自己的事。
诸位,他在美国西部我的老家一住就是好些年,镇上要是来了客人,本地人常指着他说:
“这人是个祸害,一点不假。”
到摩根·约翰逊年近五十时,有人还见到他就发抖,一直要抖到见不着了。
后来有一天,摩根·约翰逊在大街上走,碰着一个叫“气喘病”的小老头跌跌撞撞地从绿灯酒店出来。这家伙根本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韦尔法诺河边的一个羊倌。
他害着气喘病,总是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得了“气喘病”的诨名。他年岁很大,个子很小,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羊倌,谁也犯不着欺侮他。每月他到镇上来两趟,就为喝酒,从绿灯酒店跌跌撞撞出来那天,是他一个月里头一趟进城。
绿灯酒店卖的威士忌是烈性威士忌,一辈子从来没起过心干仗的人喝了酒常常会想与人干仗。不过,要说烈到会使羊倌也想干仗,那当然还不至于,可偏偏这个“气喘病”就想。他看见摩根·约翰逊后,一把揪住摩根的衣服,踮起脚,冲着摩根问道:
“你是个祸害,对吗?”
看到这个情景的人全替老“气喘病”担心,以为摩根·约翰逊会一口气把他吞下去,嚼碎了又吐出来,可是摩根仅眨眨眼,说:
“怎么?”
“听说你是个祸害,”“气喘病”说,“今天我要把你的肚皮划开,看看里面藏了什么祸水。”
说着他敞开摩根的衣服,摸出把大折叠刀,打开来,要划破摩根·约翰逊的肚皮,平常他下厨房、剥羊皮和做诸如此类的事用的正是这把刀。
摩根·约翰逊没等他开膛,一看见刀,马上转身一溜烟跑了。他没命地跑着,人人都说,那天他要不算飞毛腿,那就没谁算得上飞毛腿。
“气喘病”有了一把年纪,又醉醺醺,当然追不了几步。摩根·约翰逊却没有停,一直跑到了镇外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人看到他往丹佛方向跑,很可能一直跑到了丹佛,因为从此以后他再没在我老家露过面。
这一来,说他是祸害的话没人相信了,而且,他也没有在纽约杀过十个人,连一个也没有杀过。至于鼻子上的伤口,有人说是因为摩根·约翰逊想挽一个女人的手,那女人把本厚厚的书顺手扔过去,砸破了他的鼻子。
这种传闻与他杀过十个人的传闻同样不可靠,但到现在为止,我老家的人个个都相信。
我爷爷常谈起摩根·约翰逊,认为这件事多多少少能说明人的天性。爷爷说,你可以把一个人说成好人,也可以把一个人说成坏人,说多了,大家就会相信,即使最后事情的结果证明他不是好人或坏人,那也没有关系。
我爷爷说他也一直怀疑摩根·约翰逊不是祸害,但是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像老“气喘病”那样,证实他不是,爷爷就这样回答:
“这嘛——你知道,大家没把他说错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可能性是半对半,既然大家也许说对了,人人习惯了的说法我何必起心推翻呢?”
(选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阴阳之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摩根·约翰逊成为“祸害”的几点主观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概述小说情节高潮部分的内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简要分析“我老家人”的性格特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 联系小说主题,写一段读后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各题。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并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巨大变化。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长子,作为群弟的首领和王位继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权组织中即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权组织中则被封为公侯。公侯的嫡长子在他这一支中又成为大宗,继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则是小宗,被分封为卿士。由于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从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级,产生从上到下的统治关系和从下到上的臣属关系。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是著名的周礼专家。他把夏商周三代之礼进行比较,以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在他看来,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张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
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直率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尊尊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亲亲是宗法制原则。为维护它们,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名是指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即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他的言行与名分相符。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的意思。不过正名也主要是针对下面的僭越行为的,对君主的违礼往往含糊过去。(摘编自阎韬《孔子与儒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周礼,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既是周朝的礼仪,也是宗法等级制度,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中尊尊和亲亲是礼的两个重要原则。
B.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周礼,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不断强化了等级制的内容,而淡化了其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周代推行的宗法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武王灭商之后,为了保护大宗的利益,周公对周礼进行了一番积极改革并加以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地统治了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
D.周礼汇集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诸多内容,代表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它不仅靠法律,更靠道德调整和维系上下之间的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希腊、罗马建立起的那些纯粹的地域国家里,家族组织被打破,始终一贯的血缘关系的纽带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法律来调整、维系。
B.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的嫡长子是家族中的大宗,地位高,可以继承王位;而被封为公侯的群弟的嫡长子又是小宗中的大宗,可以继承公侯之位。
C.大小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等级,产生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孔子认为,有了礼,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D.尽管孔子也知道齐君腐败无能,但他之所以反对陈恒杀君夺权,而主张派兵讨伐陈恒,是因为他认为,臣子应该尽服从君主的义务,不能推翻或杀掉君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作为周礼专家,他研究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得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的结论。
B.鲁国大夫季氏在家中僭用天子规格的舞蹈,孔子无法忍受;而鲁国国君严重违反周礼,娶同姓女子为妻,孔子却说其“知礼”,这体现了他尊崇君主的尊尊原则。
C.在孔子看来,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应该秉持亲亲的原则;如果亲人犯了国法,不仅不应该检举,反而应该隐瞒亲人的过错,这是出于对家族利益至上的考量。
D.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就是要通过规定臣子对君王、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以维护周礼中的等级制、君主制和宗法制的原则,起到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文/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山因水不□;日因月不□,月因日不□。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B.“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一个相通之处——大同。
C.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也就是说,人要是不关心山水日月就成了人格残缺的人。
D.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处心积虑”一词运用拟人修辞,作者有意贬义褒用,以强调清明给人们的生命启示。
E. 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所以,犬家把清明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作者说“清明看上去是节净聪,文章体现了哪些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6分)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文题“清明不仅是节日”的深刻内涵。(6分)
【小题4】作者说“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也说“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
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已经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既不必像山涛那样在“宫阙”和“竹林”之间两厢和悦,也无须如向秀一般始离而后附。阮籍似的一面竭力冲破名教的网络,一方面得到“大将军”暗中保护的尴尬,也不必了。他回归到了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田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的转变,不仅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如同陈寅恪先生所说,陶渊明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佯狂任诞”。
当时的士人其实还有另外的精神栖居点和归宿,这就是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南朝由东晋而宋而齐而梁而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五易朝纲,对浮屠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梁朝之武帝萧衍甚至宣布佛教为国教,自己则三舍其身,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北朝虽然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但为时甚暂,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佛教在北朝的发展。只不过呈现的方式和归宗的旨趣,南北殊有别耳。
汤用彤先生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诚为不刊之论。而且北方当佛教受阻的时候,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士寇谦之被北魏宰相崔浩尊之为师,魏太武帝为表示尊崇道教,亲自为寇氏起道场,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当然佛道相较,则即使经历了毁佛事件的北朝,也还是释加的势力更占上风。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当然各种精神栖息之所,往往是互相交错的,而不是彼此无与,截然分离。东晋的清谈,特点之一就是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只不过玄风占有明显优势,所以王导才能够无所顾忌地调笑僧渊:“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而到南朝的齐梁之后,玄风渐呈被佛理吞没的趋势。儒道、儒佛、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撞击,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三教合一”的种子,在彼此初相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悄悄地埋下了。治史者或谓此一时期之玄远任诞傲狂之风,继之以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的坐大其间,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难免有失敬不德的乱世之目。
(摘自刘梦溪《从“竹林”到“田园”到“禅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转变,既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
B.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经历转变之后才找到的瞬间的安宁。
C.北朝出现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虽然为时短暂,但对佛教在北朝的发展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D.东晋的玄风,在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之中占有明显优势,直到南朝的齐梁之后,才逐渐呈现被佛理吞没的趋势。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涛既沉醉于“宫阙”,又沉醉于“竹林”;向秀开始远离“宫阙”而后来又依附于“宫阙”,他们都没有摆脱名教的约束。
B.陶渊明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但他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并没有佯狂任诞之意。
C.南北朝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虽然五易朝纲,但当时对佛教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
D.“三教合一”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当时儒、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摩擦和冲突,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标志着这种风气的结束。
B.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虽然“北统”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影响。
C.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后,终于学会了用“禅林”和“道场”来安顿自己。
D.作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玄远任诞傲狂之风,后来被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所取代,造成了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是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小题1】以下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 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小题2】以下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