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大地的日光,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因为我自己太弱,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爱它,也恨它,到夏天成熟了,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
③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④但是比较起冬天来,我却偏又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比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更使我忆起了生命,一片黄叶,一朵残英,都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
⑤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⑥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一片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飘下来时,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⑦我真不愿看见那一片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一片黄叶就要更加珍惜,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头发感到珍惜吗?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⑧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选自《李广田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去描写秋天的景色,虽然春夏冬的景色也各有特点,但作者还是对秋天情有独钟。
B.枝头的黄叶,篱畔的残花,甚至都比冬天更显示出生命,因为这些联系着过去和将来,让人感到世界和人生的真实。
C.在作者的笔下,描写了枯叶衰草等凋残的秋景,从而抒发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心境和对人生前途的思考。
D.文章以“秋天”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写春夏,同时,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对春夏的描写是“抑”,对秋天的赞美是“扬”。
E.本文运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也体现散文借景抒情,缘事悟理的特征。
【小题2】“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对秋的感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专制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 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
【小题1】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答:
  13.物质生活的发达束缚了精神(思想)的自由。(自由舒卷的心灵让水泥与铁栅封住。)(“物质”“精神”方面各1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115115【小题2】“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请分条陈述。(6分)
答:
【小题3】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6分)
答:
  14.因为:①专制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参照“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的文化意义,请另举出一位文化名人,阐述他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文化意义。(6分)
答: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据ScienCentral网2005年9月29日消息,自1675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音译)第一次发现细菌以后,人们才知道周围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生物有些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有些则会引起致命的疾病。为此,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来专门对付有害菌。
  医学界把那些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称作抗生素,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几十年时间里,通过细菌间的遗传物质传递,菌群的抗药性明显增加,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抗药性。如果将细菌限制在正常环境内,这类有抗药性的细菌或许对人无害,但一旦污染伤口或引起术后感染,将会产生致命后果,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卫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被迫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抑制感染的方式有抑制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等。
C.科学家发明抗生素来对付有害细菌,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675年。
D.如果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小题2】根据文意,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各种细菌都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一现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抗生素危机已经引起人类高度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立法禁用抗生素。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危机凸现了当前医疗界道德缺失问题之严重,可以想见,国家将加强医疗道德建设。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万英镑 马克·吐温
一个豪华房间里坐着两兄弟,这两位绅士忽发奇想:假如一位有头脑、又诚实的外地人落难伦敦,举目无亲,除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一无所有,而且他还没法证明这张大钞就是他的,这样的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大哥觉得那人肯定会被抓住,然后饿死。弟弟却不以为然,他说愿出两万英镑打赌。就在这时,沦落在伦敦街头,破衣烂衫,兜里只剩一块钱的我来了。
他们给我一个信封,说打开便知他们的心意。我走到看不见那所房子的地方,打开信封一看,里边装的是钱哪!我急不可待地撒腿就朝最近的小吃店跑,一顿猛吃,一直到肚子实在塞不下东西了,我掏出那张钞票来展开,只扫了一眼,就差点昏倒。五百万!乖乖,我懵了,盯着那张大钞头晕眼花,想必足足过了一分钟才清醒过来。突然我计上心来,把那张大钞递到小吃店老板眼前。老板以为我是故意打扮成这样来跟他开玩笑的,说这点小钱不算什么,我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
从小吃店出来我去找了那两兄弟,想把事情问清楚把钱还给他们,却被告知他们出远门了,得一个月才能回来。我把刚才那信封里的信抽出来,信上说这笔钱借我用三十天,不计利息。这俩兄弟在我身上打了一个赌。假如弟弟赢了,我可以在他的职权范围内随意择一个职位。我对那份美差浮想联翩,期望值也开始上升。不用说,薪水肯定不是个小数目。过一个月就要开始上班,从此我就会万事如意了。
转眼间,我感觉好极了。看到一家服装店,我想甩掉这身破衣裳,可是,不一会儿我又转了回来,来来回回走了足有六趟,终于,我投降了,还是进去了。
我问他们有没有顾客试过不合身的衣服。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另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点点头。第三个说这就来, 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看他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我迟迟疑疑地说:要是你们能等两天再结账。就帮了我的忙了。现在我一点零钱都没带。”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我火了:“我买得起,就是不愿添麻烦,让你们找不开一张大票。”他稍稍收敛了一点:“我可没成心出口伤人,我们找得开。”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他笑着接了过去,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的凝固熔岩。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永恒状态。这时老板过来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那老板看了一眼,便一头扎进一堆衣服里乱翻起来。一边翻,一边不停唠叨:“把一套拿不出手的衣服卖给一位百万富翁!这个傻瓜!从来就没分清过谁是百万富翁,谁是流浪汉。啊,我找的就是这件。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去。您赏我个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我表示满意。
往后的事你心里明白了吧?我顺其自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买完了,吆喝一声“找钱!”不出一个星期,我把所需的各色安享尊荣的行头统统置办齐备,在一家价格不菲的旅馆安顿下来,日子过得阔气有排场。我已经成了这个世界大都会的显赫人物,我的思想简直是彻头彻尾地改造了。不管你翻开哪份报纸,无论是英格兰的,苏格兰的,还是爱尔兰的,你总会看到一两条有关身藏百万英镑者及其最新言行的消息。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堪称典范,从当小吃店老板得知“我”是一个百万英镑持有者时,对“我”表现出的毕恭毕敬就可以看出来。
B.全文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也是一波三折,故事结局也出人意料,持有不明钞票的“假富翁”并未原形毕露,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为显赫人物。
C.“我”一开始没想要占有那张百万钞票,只是期望信中的承诺能够实现,三十天后自己能重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D.本文擅长以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服装店老板夸张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圆滑世故唯利是图的商人。
E.本文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只认钱不认人的“势利眼”们,如服装店的伙计在“我”拿出钞票前后的表现就大相径庭。
(2)小说以赌局开篇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哪些性格特征?
(4)有人建议把“百万英镑”改为“百万富翁”,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幸运之神的礼物
韩晓玲
我失业了,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心里烦透了,我手中还捏着那六把与我先前的工作有关的钥匙,看见它,我更烦。我该怎么处理它们呢?扔掉!我果断地作出决定,让他们和我一起倒霉吧。很轻松地一甩手,伴着清脆而又碎裂式的一声,我丢掉了它们,也丢掉了我曾经满心喜爱的工作。
我颓丧地回到家中,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像丧家犬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躲在里面,什么人也不想见,甚至永远也不想出来。幸好家里没有人,此刻颓丧的只有我一个人。
“叮咚!……叮咚!……叮咚”谁这么讨厌,按了这么久门铃,还不死心,得,不要耽误了什么要紧事,否则我的霉就倒得更大了。
“谁啊?”我半开着门说。
“请问……”一个捡垃圾的老妇,一身脏兮兮的衣服,拎着半袋废品。那满脸的皱纹此时也令人生厌。
“不在!”我砰地关上了门。哎!幸运之神,你就不能光顾我一下吗?哪怕一下下也好啊!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干嘛安排一个捡垃圾的老妇来刺激我呢?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欲哭无泪地呆了48小时,思想快要决堤。
还是出去走走,工作不会从我房顶上降落,何况我的房顶完好无损。我慢慢走出家门,尽量避免碰到熟人,可是,“愈欲之,愈反之”,用这句话来概括我的近况大概最合适不过了。
然而,我意外地发现,很多人都在对同一件事怨声载道,我家楼上的小杨问我:“大概也没错过你家吧。这两天啊,有一个捡垃圾的老妇,几乎把我们宁静小区搞得鸡犬不宁。差不多每家人家的门都让她敲过了,拿着六个钥匙,说是要找失主,这本来是件好事,应该拥护、配合不是?可是,挨家挨户会影响……”
钥匙,六个!我猛然一惊。
“她现在在哪里?”我打断小杨的话,火一样地窜出这句话。
“干什么啊?”小杨很诧异。
“告诉我啊。”我很着急。
“我怎么知道!”
我开始沿街寻找她,努力回忆着她的模样,然而,一天徒劳。
我没吃晚饭就睡在床上,家里只有我一人。“叮咚!……叮咚!……叮咚” 又会是谁?
我打开门,一个脸上皱纹斑驳的老妇站在门外,显然是劳累过度,她的背已经有点佝偻。这次她似乎已经没有力气说话,用右手擎起一小串钥匙。
“是我的!……进来……进来喝口水吧。”我近乎失语。
她爽朗地笑了,露出大银牙:“不用了,终于找到了!”她如释重负,“我在楼下捡到的,已经两天了,六个钥匙的嘞,我想丢的人一定很着急的,也肯定就在这附近。找到就好了,我走了噢。”
“谢谢你!”我想说的,可这几个字却哽咽在了我心口。
她一步一步地向楼下走去,向垃圾箱走去……
我转身回到房间,坐到电脑旁,开始写我的个人简历……
——《写作》2011第一期(有少量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复杂,但却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暗示了“我”的思想变化,令人回味。
D.小说以“一串钥匙”为线索展开情节,有较深的意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小题2】(小题2)开头说“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但透过本文的描述,“我”失业的原因至少有哪些?试概括说明。(6分)
答:    
 
 
【小题3】捡垃圾的老妇有哪些特点?她对情节结构、对“我”这一人物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幸运之神的礼物”有怎样的寓意?(3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文学
王必胜
时下,生态文学是一个亮点。生态与文学的关联何在?生态文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志于此的人们所关心的。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特别是人们面临着生态自然的好坏,环境条件的优劣时,会对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如何与GDP同步发展等问题有新的期待与新的诉求,于是,文学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文学为生态建设,为环境保护,为自然可持续发展,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纵观全球,生态文学渐渐受到重视,已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关注点。
生态文学,其实是大自然文学,是书写人们在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心情感受。生态文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生态环境成为书写的对象,山水田园,风花雪月,自然生灵,皆成文章,铸成大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是自然的吟唱,是生活的感怀,是风光的唯美颂歌。二是,忧思于自然世界的恶化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所谓寻找“诗意地栖居”,生态优化型的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于是,在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笔下,生态自然成为主角。书写高山大漠、森林河流的治理保护也为一时之盛。社会呼唤文学的多样化,而生态文学的出现,更让文学的多样成为可能,有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正因为生态文学的界定莫衷一是,所以生态文学的历史状态和文本样式也相应地难以归类。但是,对于优美的自然,倾情地讴歌,从中提炼出醇厚的诗味,纯美的文意,是一切类似的文学经典化的表达。如果宽泛地理解的话,生态文学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东晋时期的山水诗巨将谢灵运的山水诗,其清新的韵致,其闲适的意境,其婉约的意象,给人一种心闲气自华,有牧歌般的轻快情味,从中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恬淡,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千古绝句。大约相同时期的陶潜老先生,以采菊东篱的闲情逸致,唱出了自然与人生的高致情味,其意象与境界,是自然生态的优美写照。他们或许是中国古典生态文学的集大成者。而美国的梭罗,瓦尔登湖旁的轻唱微吟,远离尘嚣,以自然为伴,以沉静自修的禅心,把文学的功利与社会的负累置之脑后,人生的旷达与疏放,成为作品透视出来的精神光点。还有,俄罗斯的普列什文,是一个大自然的歌者。他的《林中水滴》《大自然的日历》《大自然的眼睛》,细腻描写了大自然世界中生命的平凡与灵动、坚韧与高洁。高尔基评价说:“他的心灵与土地、森林、河流,结合得如此完美,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我从未见过。”帕乌斯托夫斯基评价道:“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器官”,大到一片森林,小到一颗水滴,他都有熟悉而生动的书写。
所谓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因此,作为生态文学的倡行者和实践者,我以为,主要是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生态文学之魂。如同陶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如同梭罗的心闲神定的自在,如同普列什文的笔下,那些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或者,你以“亲人般的关注”,将自然“艺术化的方式,打动人心”。当然,还有,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也要像普里什文一样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生态文学不仅是一种纯美的文学,她的厚重在于,既书写这个自然世界的优美和谐,丰姿神韵,也抒发人类对于大自然保护的一种责任。可见风物,也见人文,表达对于消失的风物和失落的生态文明的忧虑。也许,后者是当年陶潜、普列什文、梭罗们所没有想到或做到的,而凸现人文精神,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是生态文学行之高远的灵魂与精髓。
(选自2013年01月11日 《文汇报》)
【小题1】从广义来讲,“生态文学”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生态”与“文学”的关联在于
【小题2】关于“生态文学之魂”,下列表述最准确的—项是
A.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生活。
B.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
C.把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D.可见风物,凸现人文,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文学才可能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
B.没有生态文学的出现,文学的多样化就不会成为可能,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学这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C.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是作者对生态文学的倡导与呼唤。
D.只要做一个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并贯穿在身体力行中,就能和普列什文一样成为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