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债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请给第一段文字命一个小标题(2分)
【小题2】在上述文段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将景色写的如此美妙。请你结合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说出三种以上方法)(6分)
 
 
 
【小题3】“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文段中体味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内容说明。(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墙在望
徐平
鸟印路像个深沉的老人,衰老又深邃。五月的梧桐枝繁叶茂,即便一路蛇头灯朗照,斑斑点点逢漏而下的青光也只是愈发显示出鸟印路的暧昧莫测。
最近几个小夜班下来,一踏进鸟印路,我就隐约感到似乎有人在跟踪。说是跟踪者,他又不太遵从鬼鬼祟祟的规则,有时甚至同我并肩同行,到鸟印路拐角红墙外,他必然悄然离去,但那已经快到家了。
这天的小夜班下班时,竟下了场雷电交加的大暴雨,后来雨倒是小了,但渐淅沥沥仍不见住。
11点零5分的特快正轰然而来,气势磅礴地冲过铁轨,青灰色的车头灯钢柱似地射向前方。我还琢磨那奇怪的跟踪者是否亦如这特快列车属于过去时间,岂料,那火车尾巴一过,就见那怪异的跟踪者赫然兀立霏微的雨幕中。他什么雨具都没带,浑身黑湿,看那模样仿佛在坚定地企望什么。
我举步跨过铁轨。今天的蛇头灯同样无法洞穿这深幽的鸟印路,而在层层梧桐叶上不断叠加滚落的扑嗒扑嗒雨水声,更使鸟印路充满无边无际的烦恼。
举止古怪的跟踪者尾随我而来,距我两步半。惶恐之余,我又满腔怒火。这算什么名堂,一想到我自然而然要去琢磨这个谜,我就有气急败坏的被捉弄感。
红墙终于隐约可见了。我突然勇气陡增我猛地收腿站住了。他猝不及防,惊愕着也站住了。
“到底为什么?!”
他张口结舌,只是死死地看着我。我也盯着他。反正红墙在望,赛跑起来,他的暴发力有我好吗?近距离地审视,他老了,脸上沧桑纵横,眼睛更是很老很老了。
他无言地笑了,笑得有些羞怯还有点内疚,令人诧异着怦然心动。他在掏左胸口袋。
“你来。”说着他走向前方一盏灯。
迟疑着,我还是挪了步。
我走得步步惊心。四周已然是安眠的世界,我还是感受到那非同寻常的诱惑。
他放下一个小竹篮。打开一个夹证件的皮夹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彩照。
我站在他面前。他看看我,又看看照片,然后,盯着我的脸把照片交到我手中。
“我女儿。”他的脸色在急骤变白。
照片在灯光下变了色,可是颜色的变化不能改变照片中的一个女孩的清秀可人。这肯定是个爱幻想的乖女孩,但她充满忧伤。
跟踪者猛地抽回照片。
“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他不容置疑地瞪着我,精光四射的眼光专横极了。我有些茫然。
我想要是反对,他真会扑上来掐死我。
然而,他又温和慈祥地笑了:
“你看,她这头发还是我扎的……”他热情地指点照片。我看他神经紧张。自从提到他女儿后,他的表情瞬息万变,像个偏执狂。
“现在她在哪里?”我想离去了。
他停了片刻,呢喃低语道:“死了。”
我吓了一跳。跟踪者已是黯然神伤我想快快离去,又到底不忍撇下这深夜的伤心。
他闭目摇摇头,额上的几缕湿发正一滴滴往脸上淌水。他仰脸承受着,一动不动。
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陪他站在雨中,我用伞遮住那雨泪交流的脸。
长长的静默里,我们谁也不说话。
“怕黑,”他仍不睁眼,“她从小怕黑,像这么暗的路,她一个人是怎么也不敢走的,我必须陪她一起走……”
他把我当成他女儿了,哪怕今天大雨如注,他也要守候在这儿以陪伴他怕黑的女儿。
“你女儿一定很爱你……”
“不对!”他绝望地低吼,说话连珠炮似的快,“她讨厌我,可是我改了,我不再喝酒了。你闻闻我一点酒气也没有。从她死后,我四个月都没喝一滴酒,她还以为我还酗酒呢。她还以为!……”老人愤然泪下,凄苦至极。
“你身上一点酒气也没有,真的。我知道你戒酒很久了。”我说。
我必须走了,毕竟太晚了。
老人却拦住我。从小篮里提出一小串粽子。
“明天是端午,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她二十一岁生日到了。你很喜欢吃粽子。你很喜欢!”
他执拗地把粽子塞在我手中。
“是我才学包的,每个一种馅儿。”
他走了。
仍是烟雨霏微。
迷蒙的雨幕中,老人踽踽独行远去。回望那红墙,正异常鲜艳,令人欣慰安然。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简要赏折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惶恐之余,我又满腔怒火。这算什么名堂嘛。一想到我自然而然要去琢磨这个谜,我就有气急败坏的被捉弄感。
(2)他闭目摇摇头,额上的几缕湿发正一滴滴往脸上淌水。他仰脸承受着,一动不动。
【小题3】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4】“红墙在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是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犯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井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拉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宜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也不需要让总部采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本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非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地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小题1】怎么理解第三段中“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这句话?(4分)
【小题2】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小题3】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落在故土的雪
许俊文
同样的雪。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除了种地。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但父亲高兴。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能匀出几张给我么?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小题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边外的契诃夫(节选)
所思
一九○四年七月十五日,在德国巴登威勒养病的契诃夫垂危。他用德语对医生说:“我要死了。”他拿起一杯香槟酒,带着奇特的微笑看着妻子克尼碧尔:“我好久没喝香槟酒了。”他把酒一饮而尽,向左侧一翻身,永久地沉默了。
契诃夫的灵柩放在一节运牡蛎的火车车厢里,由妻子护送回莫斯科。下葬时,送葬者不超过百人,队伍中,有人打着花哨的领带,谈论着狗的智能和舒适的别墅,很像契诃夫又写了一篇小说。以幽默小说起家,平时好开温和玩笑的作家,获得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
那年一月三十日,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了契诃夫最后一部作品——《樱桃园》。在排练时,契诃夫就不太满意。首演也只取得了一般性的成功,观众的掌声更多地是给予站在台上咳嗽的作家,人们似乎意识到他已时日无多。而对《樱桃园》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
一百年过去了。
在中国,对契诃夫的理解似乎刚刚开始。
理解的难题之一是“喜剧性”。契诃夫的剧本里,有那么多惆怅、失望、痛苦,有灰色的卑微的生活,有焦虑的无奈的停滞,有永远无法抵达的梦想,有人失去了一切,有人浪费了一生,有人杀人有人自杀,那为什么它们还是“喜剧”?
高尔基在回忆文章中记载过契诃夫的一件轶事。有位太太,“模仿契诃夫的样子”跟契诃夫谈论生活,她说一切都是灰色的,没有希望,充满苦恼,好像是得了病。契诃夫深信不疑地说:“这是一种病。用拉丁语说,就叫装病。”
这个故事是契诃夫戏剧很好的注脚。他对生活的琐碎煎熬,对人生的无力感有深入的体察,但同时他又能意识到这种原地踏步的无力感中包含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契诃夫不会忘记嘲讽人类这种“装病”的天性。
契诃夫嘲笑一切人,因为他们软弱、自私、虚荣、吝啬、幼稚、世故,贪图安逸、夸夸其谈、百无一用、自暴自弃,他们困在自我的迷宫里,每一个人都徒有梦想,却都因为个人的局限,没能成为自身想像或者期望中的人。
除此以外,契诃夫还是一个在垃圾堆般污浊的生活里也能感受到温暖的作家,他笔下那些慵懒、猥琐的人物,多半有种天真诚挚的性格,散发着温暖的气息。他的剧中人也总是置身于温暖的乡间,烛火、茶炊,琴声、美酒,花园、湖水,落日、晨曦,诉说着美好,也增加着惆怅。这层暖色,模糊了他对剧中人的讽刺,使角色的层次更丰富,使嘲讽变得多义而不确定。性格软弱、不健全的人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难以实现的愿望成就了天边外的梦想。
生活是有病的,作为医生的契诃夫也开不出药方,然而他意识到,梦想永远飘荡在生活之上,属于天空中某个看不见的角落,即使永远不能实现,也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宽慰着受苦的心灵。契诃夫敬重这样的梦想。“幸福来了,它在走过来,走得越来越近,我已经能够听到它的脚步声。而如果我们看不见它,抓不住它,那又有什么关系?别人能看到它的!”
或许是年龄的关系,今天重读契诃夫的喜剧,备感震惊。举目四望,竟然发现身边到处是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无数的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来来往往,甚至自己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也早被契诃夫剖析过了,这种愉悦、羞愧和恍惚的感受也是微妙难言。只要去阅读,去体味,“永远的契诃夫”就永远地关照着我们的内心。
【小题1】文章开头描述了契诃夫的逝世与葬礼,请结合上下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这个故事是契诃夫戏剧很好的注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答:
【小题3】好的标题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也不例外。请谈谈你对“天边外的契诃夫”的内涵的理解。(6分)
答:
【小题4】契诃夫的戏剧除了讽刺性之外,还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欣赏?结合本文,举出你所喜欢的一部喜剧的名字,并说明理由。(6分)
答:

同类题5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文章有删改)

【小题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