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回   家
龙应台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小题1】.文中的主人公是母亲,根据种种细节,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分)
【小题2】.本文以“回家“为题,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个题目作一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多处语言表述深沉蕴藉,富有内涵。结合全文意思,请说说结尾处划线句子“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的含义。(4分)
【小题4】.本文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从多个角度抒发着作者的生命感悟。请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细节加以分析(可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角度展开分析)。(7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此为阴阳交泰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易经》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是因为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
C.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从容应对,而不必悲观。
D.《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阴阳合则万事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周易》的价值,然后从四方面分述,层次清晰。
B.文章后四段都是先阐释《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周易》等有关论述,为当今某些问题的解决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逻辑性非常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之所以被称为光辉的杰作,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对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有独特表达。
B.《周易》提出的节以制度观启发我们,为使人类有更高的生存质量、更理想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需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这一思想与《周易》蕴含的阴阳交泰观是相通的。
D.中国大跃进时期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严重违背了《周易》的节以制度观,造成了伤财害民的结果。

同类题2

(一)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想北平(节选)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多么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一句中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又说“草花儿”?
【小题2】选文第2段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发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头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绿阴,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阴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里,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6分)(   )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小题2】第2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风庐乐忆
宗璞
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之中。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走在里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一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窗而立,音乐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的《悲怆》等。每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是不入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授温德先生家听音乐。温德先生教我们英诗和莎士比亚,又深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他那里听了许多经典名作,用的大都是七十八转唱片。每次换唱片,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什么,却记得他最不喜欢柴科夫斯基,认为柴科夫斯基太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很有些中国味道。后从傅雷家书中得知确实中国人适合弹肖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里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忽少忽多。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乐活动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已快一百岁了,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毯子。我忙趋前问候。他用英语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我找到护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一路漾漾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时,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杂在后生群中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名作,休息后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它是这样活泼而和谐,用一句旧话形容,让人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又一次有一位苏联女钢琴家来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于是,满怀热望到场,谁知她的演奏十分苍白无力。我却也不沮丧,总算当场听过一次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刻,和我们的心灵深处很贴近很贴近。1991年严冬,我刚结束差不多一年的病榻生活,还曾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记得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感到安慰。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着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自己拥有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按收音机。许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时也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音乐就是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意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确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最没有国界的。对“上界的语言”这话,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是“风庐乐忆”,作者却详写在清华园乙所听音乐的经历,因为这是她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
B.作者以细描手法勾勒了温德先生和青年学子讲解音乐的情景,是为下文写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C.这篇文章语言淡雅隽永,形散而神聚,通过生活中的叙事展示了高雅音乐及名师指导对“我”人生的影响。
D.作者在文中叙写了自己和妻子去海淀听音乐会的经历,旨在表达自己不同于一般现代人的高雅志趣。
E.文中多次提及不同音乐大师作品对自己的熏陶影响,意在表现刻画自身热爱音乐、涉猎广泛的形象特征。
【小题2】作者说,走在一片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对此该怎样理解?
【小题3】第二自然段说温德先生“他最不喜欢柴科夫斯基”,可第三自然段与温德告别后,为什么说“我仿佛偏偏听到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小题4】文末句“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现在,海平面每年在上升0.08英寸(约0.2厘米)。然而,按目前全球各个***谢拉•瓦特•克劳蒂尔就说,北极冰层的融化威胁着因纽特人的人权。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生活主要是狩猎动物,如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因纽特人狩猎是在北极的永久性冻土上进行的,但融化使得建筑垮塌,永久性冻土变成一触即溃的滑溜泥塘。近几年许多在永久性冻土上狩猎的因纽特人便因为滑入薄冰下的深海而溺死。而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还提示,这种危险会越来越严重,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将在更大的范围变成无冰海面。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和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55000名因纽特人,全球变暖带给因纽特人的麻烦还有很多。一些研究证明,在海洋动物如抹香鲸体内发现了一些杀虫剂残余,最多的是DDT、多氯联苯(PCBs)等,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大量的杀虫剂残余随着江河和降水流向大海,全球的各种海域无一幸免,研究人员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海洋生物中也可能沉积着各种杀虫剂残余,因此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已经被多次警告不要再吃海鱼。对于以鲸鱼、海象、海豹等为生的因纽特人,等于是切断了他们的食物,他们真的是处于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了。
由此看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因纽特人的长远威胁不亚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因纽特人的生存权也直接受到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的威胁。
【小题1】下列关于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报告有关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刚过去的世纪里全球海平面最少的上升了10厘米,最高的上升了20厘米。
B.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仍在不断地上升,上升约0.08英寸(折合为0.2厘米)。
C.预计到了2100年夏天,北冰洋上的无冰海面范围将变得更为廓大。
D.北极冰层的融化成了威胁因纽特人的人权和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小题2】 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是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出来的。
B.因纽特人的生活来主要是狩猎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等动物,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C.人类活动引发了全球温度不断增高,导致了北极冰层的融化,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D.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球海平面上升之快,预计再过100年左右,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情况将十分糟糕。
B.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使因纽特人狩猎生活所依赖的北极永久性冻土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小。
C.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并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
D.人类活动如充分考虑石化等能源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气候变化,因纽特人的生存威胁会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