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在康定城边,半山腰上,挨着城市,却属农村。这些年,他们已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收入与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就像他这名字,希望长命百岁,没有一点隐喻和暗示。
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五大三粗的老婆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直在外挣钱。长命像个女人,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孩子、饲养三头猪以及种一些蔬菜。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头顶着“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一经汇入城市,在人流和车流中,长命显得很突出,三轮拖斗摩托的引擎声异样地响,像一挺机关枪不停吐出子弹。康定城小,但车多,狭窄的道路常常堵塞。长命驾着摩托在车流的空隙中见缝插针般穿梭。司机们坐在车内,见长命乱道穿插,不时暴躁地从车窗里甩出一句:“找死!”长命头也不回地应道:“还不知谁死!”这是生活的常态,人人暴躁,却不影响情绪。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康定周边有七八个村子,泔水的需求量大,许多人会在晚饭后去收,长命动了一点小聪明,赶在那之前。
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穿着一套辨不出本色的衣裤,那套衣裤被无数油渍侵袭,泛着黑色的、黯淡的油光。
长命熟悉他们嫌弃的眼神,没啥大不了的。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泔水,是少了点,但有总比没有强。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长命腾了泔水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脸上扑了嫩白的粉,眼睑下还淡淡地描了蓝色。这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让人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点上,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长命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
长命后来把车停在新华书店宽大的橱窗外,准备给儿子买几套模拟题回去。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这时刻,他固执地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的,给人温暖的,虽然这个女人并不太漂亮。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快是关门的时候了,书店里除了慵懒的售书员,只剩下这一对沉浸在画册中的母女。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在那里,他能听见她们说话。
他听见女儿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女儿说:“康定现在是什么季节?”
母亲说:“正好是秋天。”长命想,真是秋天来了,难怪风冷了。
女儿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女儿说:“谁会需要?”
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长命看见小女孩稚嫩的脸蛋在书柜一侧晃了一下,小女孩看到长命,嘻嘻笑起来。他看出小女孩的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跳得厉害,像接受了沉重的嘱托,他的鼻子深处微微发酸,他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
一路上他想他确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想他得把这好心情给延续下去,他要换一种活法。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从他那几亩地里,从他门前那颗被他遗忘的苹果树上……
(《光明日报》2016年7月8人,有删节)
【小题1】小说写“吃面女人”的情节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 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2) 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从他那几亩地里,从他门前那颗被他遗忘的苹果树上……
【小题3】长命是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从自身和他人两方面分析,促使长命的“活法”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4:0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庆民说:“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春花说:“能忙过来。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哪瘦了,是手机的事?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二儿子说:“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春花说:“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心头松快些。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当初办事,亲家说:“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儿媳发话了:“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宝呢?”儿媳说:“妈,宝睡觉了。你歇歇,喝点饮料。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春花笑着说:“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春花推辞。儿媳硬塞给她,说:“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多懂事的儿媳啊。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她的脚一阵疼。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含蓄隽永。
【小题2】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概括和分析其内在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缝山针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个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到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就忙说他要去,是因为他了解那里的情况,有信心在那里做出成绩。
B.文中两次提到年又春陶醉于山中槐花与柿子散发的香味,是为了表现高阳村的自然美景。这种对美景和后文开采煤矿后的满目疮痍形成鲜明的对比。
C.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D.小说中两次提到《听槐》,第一次体现了年又春陶醉于高阳村的美景,第二次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E.高小根带有身孕的媳妇被突然坍塌的废煤矿夺去生命,但他不肯承认媳妇和孩子的死是年局长的错,表现了当地村民的无知和愚昧。
(2)小说中年又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缝山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 ……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节选自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题1】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小题2】“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前文却说“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为什么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呢!”请结合主题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21分)
兽国黄昏
【美】艾伯特·马尔兹
十三岁的查理掌心里掂着一枚手榴弹。等汽车离开,他就把那枚致命的飞弹高高地投到空中。飞弹正落在汽车顶上,爆炸开来。查理满意地笑了,又抓起雪去做第二枚手榴弹。他是个矮小结实的孩子,面色苍白。他一心盼望能买些糖吃。他有个法儿能把一块奶油糖吃上半个钟头,那就是把糖放在舌头上去舔。他还想要不是星期天就好了,因为星期天工厂都关了门,他家周围冷静得像一片墓地。
他一口气跑到家里。“妈,给我三分钱,行不行?”话里含着命令的口气,“有人掉了钱在地下道通风孔里。要是我有几块橡皮糖就能把它粘上来。”法仑太太给了他仅有的两分钱,说:“这两分钱你也得还我。”“没错。”他已经忙着找绳子去了。
“唉,真是,”他妈妈说,带着他听惯了的久经患难的哀叹声。“从前,你向爸爸或我要一分钱,我们就会给你五分钱,你要五分钱就会得到一毛钱。可现在你爸爸残废了。赚钱虽少,他已经感激不尽了。”
在公共汽车停车牌旁边,他伏在冰冷的铁格子上。水门汀的沟底上布满了垃圾、雪和一小滩一小滩的水。他开始把贴在铁格子上面的身子一寸一寸地挪动,心兴奋得乱跳,而面包房橱窗的影子也在他脑中闪动。
他看到了那枚银币。他紧闭着的嘴唇上带着微笑,他把绳头儿绕了好几道,打了个结,于是把嚼得又软又湿的橡皮糖的橡皮胶缠在结上,又把底面弄得宽宽的、平平的。然后再把橡胶放进嘴里最后湿了一下,才小心翼翼地放到沟底去。
他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有人从他背后走过来,生得痩小,衣服破烂,约四十五岁。查理还没看见他就听见他的声音了,那人呼吸很吃力,仿佛在沉重负担下挣扎似的。查理匆匆望他一眼,又集中力量去做最困难的工作。那人默默观望了一会儿,在查理身边跪下去,用沙哑的声音说:“咦,五角钱哩?”他低头望望那摇摆在钱币上面的绳子。“那么搞太费劲,是不是?”他轻轻问道。查理没有理他。
“天这么冷,橡胶当然马上就冻硬了。”他说,“而且天渐渐黑了,你得有顺手的工具。”那人站起来往四下迅速扫了一眼,一个人都没有。他后退几步解开大衣,他上衣里有四根皮带系牢的细竿子,他熟练地把它们接上。最末一根尖端还有小小的吸盘。他走上前很利落地把竿子插入铁格子,跪下把竿子伸到沟底。“我让你看看,一个行家是怎样干的。”他若无其事地说,“另一种办法是用胶油,用胶油连镯子都能粘得上来。”“滚开!”查理用左手死拖那人的手臂。“滚开!”
那人把他挡开,一面哑声地笑,很无趣地。“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你弄不上来。何必留给别人来捡呢?”
查理站起来,走到那人背后,照他的背心猛踢一脚。那人痛叫起来。他们之间相差三十岁,但两人都矮小、枯痩而倔强。
那人前后左右瞟了瞟那寂无行人逐渐暗下来的街道。“你以为我喜欢干这个吗?他突然问,“你以为我乐意和你这样一个小孩子争夺这五角钱吗?”可是一颗几乎被捏得变成冰块的雪球正打在他额上,他用一只手按住了头,又痛又气,快要哭出来。“天快黑啦。没有顺手的工具,你弄不到手,我和你平分吧。”现在那人在哀求了。
“不干!那钱是我的!”查理气得浑身发抖。
“老天爷,我总得分一些呀!”那人叫道,声音都给羞愧和痛苦弄涩了。“这就是我的职业,孩子。我一整天什么都没有找到,你一定要分点给我,说什么也得分!”
“不分!”
那人摊开了两只手。“你这孩子!”他绝望地喊道,“如果你大十岁的话,你就会明白了。你以为我喜欢干这个吗?”
查理的嘴唇绷得紧紧的,冻得青一块白一块的脸上满是怒容。“要是我大十岁的话,我就会把你的脸打扁。”
那人痛苦地弓下腰去捡起竿子。他手按着背心,脚微跛着走了开去,不禁哭了起来。
查理站在那里浑身发抖,他的脸却像石头一样亳无表情。
天已经黑了。(有删改)
【注】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查理用含命令的口气向母亲索要三分钱,表现了查理的蛮横无理;而母亲法仑太太要求儿子归还那仅有的两分钱,则表现了家庭生活的拮据。
B.查理把贴在停车牌旁边冰冷的铁格子上面的身子一点点地挪动着,他看见五毛钱后心兴奋得乱跳,而面包房的面包也在诱惑着他的胃口,说明查理急于用这即将到手的五毛钱来改善家里的生活。
C.当约四十五岁的男人捡起竿子哭着走开时,查理站在那里浑身冷得发抖,他的脸“却像石头一样毫无表情”表明查理不想表露出胜利的喜悦。
D.《兽国黄昏》是一篇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论是其具体的情节安排,还是每一处精致的细节描写,都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E.小说从小空间的铁格子四周、短时间的黄昏、极少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和穷人生活的小插曲下笔,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
(2) 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对查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 请分析概括文中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的形象特点。(5分)
(4) 有人说查理是被社会扭曲成的一只野兽,也有人说查理体现了男孩儿的天性。你同意哪种看法呢?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

同类题5

阅读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伞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师父送至山门。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出自《庄子》。“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表现了庄子当时对“小说”的赞美。
B.小说是一种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中心任务。
C.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其刻画人物方法包括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D.小说与诗歌、散文、戏曲,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题2】本文写景简洁,关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如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C.本文的环境描写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D.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还有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小题3】本文中关于“伞”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伞,凝结了师徒之情;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
B.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虽然徒弟死有余辜,但也含蓄的点出师傅确实有所保留。
C.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
D.小说散文在叙事时往往都会设置线索,本文就是以伞为线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