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雨中岳麓
近些时候靠近惊蛰,春寒倒流,料峭的的寒气迟迟不肯退去,倒是春雨来得勤、来得畅快。故乡的春雨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由于这些年大抵是在外求学,回到家乡就特别想为她写些什么,一直在外漂泊的我连家乡的名山大川也不曾怎么去过,站在雨中可怀念的只有岳麓了。山水这东西好比喝茶,需要多次细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真韵味,也许是特别的缘分,唯独岳麓山我连续去过好几次。开始的时候一直想写写它的样子,可几次提笔都不得已放下了;方今春来,春雷惊天,春雨飘飞,点点滴滴打在泥泞的路上,特别是淅淅沥沥的雨激荡在湖面上所引发的串串涟漪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雨中的岳麓。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的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的看见***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除了笔下这几个景点之外,岳麓山上有名的景点还有麓山寺、云麓宫、禹王碑、蟒蛇洞等等,在此就不逐一介绍了。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小题1】文中说“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4分)
【小题2】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雨”,主要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们说话颠三倒四,找寻线索,结结巴巴或者进不出一个字来。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k'-~。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目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生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_嘻,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问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是lI=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o
C.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弗兰肯贝克是文中没有出场的人物,但是从霍力格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一个 “小人物”。
E.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小题2】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结尾霍力格又一次遇到马海,马海高兴地叫霍力格“霍力格小姐”,这样设置结尾有何用意?(6分)
【小题4】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记载一只笼子的形状
①有一只笼子,形状怪异,几乎没人能正确无误地描绘它。就算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也不能够,他们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
②我也不例外。
③在开始记载这只莫名其妙的笼子之前,我得先喝口茶,喜欢听故事的你,最好也喝一口水。因为,我不知道我会讲多久,现在是早上十一点正好十一分,我希望在十二点时结束这只笼子的记载,我们总得吃个中饭,打个午盹,我相信这些对消化这只笼子的形状有很大的帮助。
④开始发现有一只笼子,是小学吧,我学了“笼”字,真有意思,为什么把一条龙关在竹部首内就叫“笼”?老师只说这玩意儿是用来关东西的,当然,关会动的、活的东西。这还用讲吗?死的、不会动的东西需要关吗?可是我仍然不懂,龙,那么庞大的玩意儿,用竹子或竹蔑编的东西就能把它关得死死的?老师说,“笼”就是“笼”嘛,问那么多,会写没?不会写要打手心。可是,我受了一点打击,龙不是很厉害的吗?用竹子就能关,到底龙厉害还是竹子厉害?
⑤我又问老师,鸡笼、鸭笼这我懂,那么,人住在屋子里算不算“笼”?老师说,傻瓜,人住的地方叫“屋”。
⑥算术课教到“鸡兔同笼”,我又不安分了。当然,这种几只鸡几只兔的算术根本难不了我。可是,为什么要把鸡、兔关在一起?它们一定吵架的。老师说,傻瓜,这是“假设”的嘛。可是,我又“假设”了:如果把鸡、鸭、麻雀、火鸡、鹅、燕子全部关在一起,算不算得出笼子里有几只鸭、几只麻雀?我没敢问老师,因为这些全部是两只脚动物,而且不只两种动物。我想,还是快点毕业上国中,听说国中会学方程式之类的,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⑦至少在上国中以前,我不再想“笼子”问题。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上台北,每年暑假我有机会上台北玩,可是必须等割稻、晒谷等农忙之后。有一回,农稼完毕,可以上台北了,却莫名其妙刮台风误了行程。阿嬷说,要去可以,先把田里的竹叶、竹枝刺、石头捡干净再说。台风过后田里的积水冷滟滟的,我赤脚捡得很勤快,偶尔直腰看着透亮的蓝空,那么广阔,我感动了,心里冒升一股热情:我要去台北!我要去一个更广阔、更无边的世界,我一定要。
⑧十五岁,我拎着行李上台北了,像一个跨出家门即不准备回头的孩子,像一个征服者。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件事、一个地方是我无法征服的。
⑨后来,我知道“笼”字只是个形声字。换言之,不见得关的是龙,鸡、鸭、兔可以关,人也可以关。最早是竹子做的,现在可不一定了,石头、木条、钢铁、水泥……甚至是某种肉眼看不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不只关活的,死的也得关,譬如“棺材”。
⑩台北没有征服我,我被自己困住了;当我发现台北只是个大笼子,而人生好像是由很多个笼子组合而成时,我被“一生仿如一场牢狱”的感受打败了。我想挣脱,可是不知笼子的出口在哪里?
11又来了,笼子的思考。我想,鸡、鸭、麻雀同笼的问题还好解决,这有复杂的多次多元方程式可以算。但,如果笼内关的是一群人,什么方程式可以算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自生至死是“时间之笼”,什么样的斧头可以破?
12我又想,若无法破笼,那么笼子的形状就决定我们观看世界的视野。井底之蛙看到的天是圆饼形,木条笼内的人看到的天是一连串长方形……;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圆饼形人、长方形人、三角形人……
13既然都得关入笼子,那就自己造一个吧!于是,我以创作建造自己的笼子,这笼子必须很大,容纳得下圆的、长的、扁的……各式各样的其他小笼,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最重要是,不能关错笼子,必须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在里头焚烧生命,即使风餐露宿、水潦火劫也不悔。
14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
15现在时刻十二点整,如果这篇文章也算个小笼子,的确依照计划竣工了。我把你们关在笼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
(选自简 《微晕的树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我”从小到大对“笼子”的思考,赋予了“笼子”丰富的内涵,深刻而独特。
B.文章的语言自然、活泼,富有情趣。第④⑤⑥段中的问句更是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与好奇表露无遗。
C.“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这一句说明了笼子对人的禁锢是多么的残酷可怕。
D.“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这一句表明“我”很自信,因为“我”有能力置办大房子了。
E.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把你们关在笼子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这是作者风趣的说法,指读者牺牲自己的时间读她的文章。
【小题2】阅读第⑨段,请简要分析本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3】在文中“我”的成长经历中,“我”遭遇到很多“笼子”。请结合全文,具体概括出有哪些“笼子”。(4分)
【小题4】“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她以双耳听乾坤
吴晓都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学系。她不是个多产的作家,25年来只写过5本书。她的作品主要是纪实文学,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充满了人性的悲悯。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先师阿达莫维奇是苏联时代的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小说将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卫国战争中白俄罗斯的历史原貌,他的作品风格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作家创作纪实文学起了引领作用。白俄罗斯评论家在评论斯维特兰娜等后起的白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时说“他们都来自阿达莫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这些后起之秀中的成就突出者。
上世纪80年代,苏联进入所谓“重建”时期,30年代的“清洗”与肃反扩大化的历史题材进入白俄罗斯作家的视线,原来占据主流的苏式现实主义写作式微,而“去苏联化”的文学创作思潮盛行开来,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创作崛起时期遭遇的正是这样的时代。她的作品大多是苏联晚期与后苏联时代社会乱象、生活苦痛与心理情绪的形象记录。
早在1984年,在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实力不俗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一部内容别致的纪实型战争小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登上苏联文学的中心舞台。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回顾那场长这4年的战争苦难,作者完全以普通女性的身份来叙述前人没有讲述的战争体验,彰显、深化、延展了俄国与苏联文学悠久的人道主义创作传统。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作家和媒体人,她将编年体式的记录聚焦点,主要投射在妇女与孩童这些战时受难的更脆弱的生命体上。在结构上,《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由短篇故事串联而成,总体上的纪实特征、口语体的文字风格,使它好似一部情态各异的个性化的口述体战争野史。
诺奖评委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词极为简明,但其中“多声部的”这一关键词标明了她的作品的复调性特征。“多声部”原本是俄罗斯语言哲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专门用来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创作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通常不是独白式的,而是在思想交锋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声部语态。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双耳听乾坤”的人,阿列克谢耶雏奇不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继者吗?她在倾听了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后,将其记录在案。《最后的证人——100个非孩子的故事》记述的就是100个7—12岁孩童口中的战争微叙事,从100个孩子的“童年”视角,勾勒出不为成年人记忆所展示的卫国战争中普通苏联人刻骨铭心的苦痛画面。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情绪也呈现出多声部的形态:既有苏联传统的主流意识,又有“重建”时期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反思;既有男性的声音,也有女性的声音;既有成年人的话语,也有过早成熟的孩子们的嗓音。
阿列克谢耶维奇善于表现悲剧。她坚持“文学是人学”的人文传统,尤其关注那些被命运忽略的小人物,《锌皮娃娃兵》就艺术地记录了“阿富汗战争”时期,参战小人物的苦痛经历与独特感受。茨威格谈到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文学时,说其有一种独特的苦难审美。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这种文学传统延伸到20世纪对灾难的审美,“灾难审美”的苦难文学成了她创作的新题材。不能忘记却被世界忽略的、深受切尔诺贝利灾难影响的白俄罗斯人的凄凉境遇催生了她笔下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这部纪实作品几乎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深度采访的记录,她那感伤的记述和感慨最后都归结为一曲现代哀歌,一首人类核时代的《安魂曲》。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二十或五十年前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但我的作品由上千人的声音、命运、生活与存在的碎片所组成;每本书都花费三到四年之久,我的‘编年史’容纳了几代人。”“艺术可能撒谎,但是纪录永远不会。”她的获奖,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引发恐怖的核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
(摘自“百度百科”)
②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徐鹏远《口述史,成就了这位“丘吉尔第二”》)
③她的书中从不选用特殊的英雄人物,而对于那些在以往的军事文学中很少讲到的,人在战争中、在丧失理智时会变成什么样,则用尽了笔墨。
(孙若茜《文学奖:在新闻和小说之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白俄罗斯作家中的佼佼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写作中不追求高产,而擅长表现俄罗斯和苏联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B.上世纪80年代,苏联进入所谓“重建”时期,受时代氛围的影响,阿列克谢耶维奇放弃了现实主义写作传统,选择了纪实文学。
C.《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最后的证人》《锌皮娃娃兵》等作品采用纪实手法,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战争母题,记录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人的苦难经历。
D.阿列克谢耶维奇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苦难审美延伸到20世纪对灾难的审美,创作了反映核灾难中白俄罗斯人凄凉境遇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E.因为描写特殊的英雄人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与悲惨,所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往往以小人物甚至是孩子为写作对象。
【小题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的“复调性特征”。
【小题3】本文在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情况时,为什么要反复提及俄苏文学的创作传统?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为什么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义学奖是“情理之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注)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
(摘编自新华网《通过共享经济,看消费生态新变化》)
材料三:
“共享经济"金句N01:
“没有一个房间也可以开酒店,没有一辆车也可以开租车公司,没有一件商品也可以开商场。”
“共享经济”讲诉人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我们并没有完全离开地产行业,共享的还是地产行业的一些物料。共享了各种办公资源,这远远不只是一个空间的问题。从优客工场成立到现在,我们影响了1 90家企业,将近2000人的工作方式。
“共享经济”金句N02: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
“共享经济”讲诉人王胜江(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CEO):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双十一”的时候,我把自己卖了,我作为投资人放在了我的微信号上卖99块钱见我一次。我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只是为了新鲜,觉得我还能分享,那太好了,我长成这个样子也可以分享。但是我体验完以后发现有问题,万一有一个美女见我一天,我不见还不行,否则我违反了规则,因为没有设定产品的内容……“共享经济”共享的是什么,共享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这个平台让他变得更有价值。由此我们要反思,要把产品做好。
(摘编自央视财经《三句话让你读懂“共享经济"到底是什么》)
材料四: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供需双方的交易模式、交易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智能信息终端,市场交易场所虚拟化为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经济社会中闲置的资源得以实现信息化、碎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4-台使得这些资源高效、灵活地组织起来,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深化和广化的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存在必然性。
诚然,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共享经济的信息反馈和信任机制存在缺陷。共享经济虽然通过第三方平台提高了交易的质量,重拾人们的信任度,但是第三方平台的资质以及对用户的信任措施有待加强。供需双方与第三方平台之间的依赖关系需要更明确的规则。第二,共享经济模式中,无限供给的能力、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及其迅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对原有的商业逻辑和利益分配方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受到既得利益者的质疑和阻挠。第三,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针对其提供的服务、产品还没有与之完全相适应的安全、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
(摘编自金碚和郝丹《“共享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材料一中关于“共享经济”的第一种说法,既然是共享“经济",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其中一方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而共享者应该是陌生人。
B.按照材料一中关于“共享经济"的另一种说法,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大家都在付出与受益,这种共享方式完全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C.共享出行在等待时间短和夜间便利性方面大大优于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而在通勤速度方面,共享单车则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D.材料三中的两句金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共享经济的便利性和共享性,而两位企业家的谈话也显示出共享经济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通勤速度”“节省金钱”“通达性”等五项指标的比较来看,共享出行前景广阔,而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方式将逐渐走向衰落。
B.互联网平台将信息化、碎片化的社会闲置资源高效、灵活地组织起来,满足供需双方需求,因此,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存在必然性。
C.第三方平台保障供需双方的交易,因此,第三方平台的资质和对用户的信任措施必须加强,供需双方与其的依赖关系需要明确的规则。
D.作为新生事物的共享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能够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共享经济将逐步走向完善。
【小题3】你认为毛大庆和王胜江谈话的重点各是什么?请针对王胜江在“微信号上卖99块钱见我一次”产品的缺陷提两条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分)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
我订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型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子口里,我发现了他的帐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帐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小题1】纵观全文,谈谈小说标题“品质”含义?(2分)
【小题2】选文中开头段划横线对格拉斯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试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各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试做简要分析。(4分)
(1)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2)我真高兴离开他。
【小题4】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造成格拉斯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