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30分)
弹弓
刘向阳
男孩儿举起弹弓,瞄准目标。那弹弓做得真漂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架子是用天然的小树杈精心削成的,内行人都知道:这种天然的适合做弹弓的小树杈并不好找,而他居然找到了。经过砂布的反复打磨,那架子宛如涂了一层蜡,发出一种油亮的光泽,握在手里舒服极了。架子上的皮条更令人艳羡,是从医院做手术用的橡皮手套上剪下的,足有半寸宽,颤巍巍的,牛筋似的既柔韧又富有弹性……没错,那的确是一把好弹弓,谁拥有这样一把弹弓都会像男孩儿那样神气活现的。
“咣……”尖锐的玻璃破碎声,撕破了午后校园的宁静。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才重新装上子弹,举起弹弓:瞄准教室窗户上的第二块灰蒙蒙的玻璃。正当他用力拉动皮条,准备射击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有什么动静,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转过身去,在他背后两三米的地方,果然站着一个人,那如芒刺背的感觉正来自那个人紧紧盯着他的目光!
那是一个瘦弱的老头,腰背有些佝偻,手里拉着一把大笤帚,花白的头发奇怪地被推去了一半,活像马戏团的小丑……然而男孩儿还是很快认了出来,校长!他差点儿没有惊叫出声,顿时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
“那块玻璃是你打碎的?”校长的声音不高,还有点沙哑,但是却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你管得着吗?”男孩儿说,挺了挺胸脯。
“你是五年级二班的××……”男孩儿不由一震,他想不到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过去,他只在学校开大会时见过校长,从未和校长说过一句话。
“你是个好学生……”校长说。然后向他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把你的弹弓交出来。”
“不!”男孩儿说,并且本能地将他心爱的弹弓藏在身后。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
“不……”
那只瘦骨嶙峋的手一直不缩回去,男孩儿也一直拒绝交出他心爱的弹弓,两人对峙着。男孩儿觉得自个儿快要顶不住了,浑身的血液一个劲儿地往上涌,脑袋里像是飞进了一窝小蜜蜂,嗡嗡直叫。头发被灼热的阳光烤得发麻,汗水一滴一滴地冒出来,流进眼角,把眼睛蜇得生疼。男孩儿很想用手,或者抬起胳膊,擦擦汗,可是他的手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动弹不得。他只好闭上双眼,以避免更多的汗水浸入。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直射的阳光,嘶嘶的蝉鸣,以及那命令他交出弹弓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都远他而去,惟有空气中那种浓烈的油漆和糨糊的混合气味,仍在丝丝缕缕地往他鼻孔里钻,令他头晕恶心……
不知过了多久,待他睁开眼睛时,校长已经不见了,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他真的蹲在地上,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哭了起来……
多少年后,男孩儿已成为本地的一位名人。作为贵宾,他被邀请参加母校的校庆。在校庆典礼上,他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老校长。他没想到老校长还健在,他原以为老校长早已不在人世了。老校长的头发已经全白,腰背也佝偻得愈发厉害了,不过精神还好。他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校庆活动结束后,老校长请他留一下,说有东西要还给他。他想不起是什么东西,只好跟着去到老校长的家。老校长在屋里扒了半天,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最后出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当年他的那把心爱的弹弓!
注:阴阳头,这里指当时(文革时期)的一种侮辱人的做法,即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文革时期一些学术权威、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惨遭践踏,也常常被剃成“阴阳头”。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居然找到了”和“令人艳羡”,表明弹弓材料难得、工艺精湛,交代了男孩神气活现的原因,也为下文校长想要没收时男孩的强烈不舍作铺垫。
B.“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这表明那弹弓的破坏力之强出乎男孩的意料,也表明男孩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有是非观念。
C.“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这样的感觉和举动,表明男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D.“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无意中提示犯错的男孩用冒失、侥幸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提示读者就事件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关注。
E. “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一句表明,弹弓事件虽然早就过去,但是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文字,在男孩形象的刻画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小题3】文中说,“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结合文意,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软弱”和“委屈”?(6分)
【小题4】结合文意,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6分)
【小题5】老校长处理弹弓事件,其中最突出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作简要分析。(10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 家
孙犁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横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她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也。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⑩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们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⑪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⑫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⑬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⑭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小题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
【小题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第⑤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回答。
【小题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小题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雅舍思雅
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这是实朴的雅,不是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可传其神。
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小题1】本文题为“雅舍思雅”,从全文看,所思之“雅”有哪些?(6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这句话?(4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5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⑪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⑫“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与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
【小题2】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4】“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在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E. 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小题2】“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简要阐释第(14)段“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一句的含意。(2分)
(2)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