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机械不稳定性通常是工程师尽量试图避免的一个问题。这种不稳定性可以迅速导致结构损坏:负重支架的坍塌,钢板平面的变形,或金属外壳的扭曲。结构损坏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万吨货轮“自由轮”在海上航行时便因结构损坏而解体。对弯曲结构的数学分析过于复杂,该领域研究在19世纪中已经中止,因为利用当时的方法根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然而,在过去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新一代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接受不稳定性。这些研究人员受到几何学和非线性数学最新进展的启发,从而取得他们的前辈们无法企及的成果。例如,他们已经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白菜叶和撕裂的塑料垃圾袋为什么出现波纹;计算了织物和纸张褶皱的模式;解释了脊椎动物胚胎中内脏纹路的生长方式。在实际应用方面,柔性聚合物和有机硅材料的广泛应用也一直是启发研究人员灵感的源泉,特别是智能手机柔性而又结实的外壳材料。这类材料使得电子产品、机器人、工具、车辆在彻底变形后,仍有可能恢复原貌。
来自哈佛大学的工程师贝尔托蒂在2012年3月美国物理学会(APS)的波士顿会议上,向人们展示了她在一家玩具店的发现:投影在屏幕上的“霍伯曼O形扭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彩色塑料链形成的中空足球。然而,只需简单扭曲这个球,让塑料链绞合,就可以使其塌陷成一个比原来小很多的球体,而向相反方向扭曲,又可以使它扩张回原来的大小。贝尔托蒂说,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她的团队创造出一种球形装置,利用机械不稳定性而不是链的绞合,来塌陷和扩张,完成与“霍伯曼O形扭球”相似的变形过程。贝尔托蒂解释说,困难在于弄清楚一种结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不稳定性,才能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为此,必须精心设计球形装置的“软点”。
阿默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桑坦格罗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们正致力于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完善来完成对材料的折叠。研究人员预测,可以通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按照计算机生成的不稳定模式来刻写二维薄片,然后通过一个平稳、协调的操作过程将其准确折叠。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极端力学运动”带头人之一里斯的实验室则正同贝尔托蒂等人合作,他们的目标之一是编译一个模型辞典:在特定刺激下,多面体模型将以可预测的方式出现褶皱、弯曲、延伸、塌陷、膨胀等行为。这些模型都以带孔洞的球壳为基础,孔洞周围的连接物带有精心设计的软点,在受到压力时会褶皱弯曲。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可变形的多面体制成各种尺寸,小至纳米尺寸的给药小球,大至田径场可伸缩的屋顶。此外,能挤压成类似章鱼状而通过微小空间的机器人、能扩张成帐篷的背包,以及能像笔一样卷起来别在耳后的手机都变得可以想象。展望未来,一套能解释柔性固体扭曲时所表现出行为的新规则已呼之欲出。研究人员看到了一个将损坏转变成功能的全新境界。贝尔托蒂和她的热情拥护者都相信,极端力学的前景极为光明,远不只是工程师的玩具那么简单。
(本文系据《变形材料崛起》一文改写而成,原文载《环球科学》2012年10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机械不稳定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机械不稳定性”势必导致结构的迅速损坏,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工程师们通常都试图尽量避免它。
B.近年,“机械不稳定性”与过去迥异的新性质随着科学的进展被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发现,因而大家开始接受它。
C.利用“机械不稳定性”,可以使物体出现褶皱、弯曲、延伸、塌陷、膨胀等改变,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发生改变的新规则。
D.把握“机械不稳定性”导致物质改变的规律,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分析,在这些方面,今天已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小题2】关于极端力学的研究成果,下列表述与原文吻合的一项是[0.60]
A.发明了“霍伯曼O形扭球”,它可以经扭曲塌陷成一个比原来小很多的球体,向相反方向扭曲,它又可以扩张回原来的大小。
B.发现了柔性聚合物和有机硅材料,这类材料使得电子产品、机器人、工具、车辆在彻底变形后,仍有可能恢复原貌。
C.发现了球形装置的“软点”这一关键,如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就可能使结构表现出人们期望的行为,从而编译出一个模型辞典。
D.将损坏转变成功能的全新境界已经出现,因为已经有了智能手机柔性而结实的外壳材料,还将出现纳米尺寸的给药小球和田径场可伸缩的屋顶。
【小题3】下面对原文文意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万吨货轮“自由轮”在海上航行时解体,是结构损坏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之一,而且当时无法对其进行深度解析。
B.从白菜叶和撕裂的塑料垃圾袋出现的波纹,到脊椎动物胚胎中内脏纹路的生长方式,这些都可以从不稳定性的理论中得到解释。
C.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完善,可以完成材料折叠的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但目前其中的一个遗憾,是计算机生成的模式仍不稳定。
D.能挤压成类似章鱼状通过微小空间的机器人、能扩张成帐篷的背包,以及能卷起来别在耳后的手机,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南非受访者选择了“敦煌舞(飞天)”“孙悟空”“中庸”巴西受访者选择了“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
B.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
D.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应加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
B.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型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C.从材料四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一些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界深刻理解。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吉祥瑞兽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小题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B.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和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
C.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高考资源网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终……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作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的基调,是悲剧的结局。这种悲剧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狂人日记》不能因为正文是白话文,就认定它是现代小说;《怀旧》也不能因为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就否定它的现代性。
D.《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而在中国古代,饱读圣贤书的君子瞧不起小说,才子只是偶涉小说,落第的文人也只是通过写小说做白日梦。
C.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D.胡适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错误的。白话并不是评判文学现代性的要素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肯定性的评论,但仍没有摆脱“稗史”的地位。直到《红楼梦》出现,传统小说才没有被看作是“闲书”。
B.如果没有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没有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鲁迅发表现代小说就不会那么顺利。
C.鲁迅认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认为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他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D.鲁迅在夏瑜的坟头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还有后来人,想以此透出几分亮色;然而,这种企图连夏大妈也只能理解成儿子的冤魂显灵。这种隔膜增加了《药》的悲剧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幸  福
莫泊桑
五年以前我到远离热闹的城市、凄凄凉凉的科西嘉去旅行。那儿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艺术。那儿的人住着粗糙简陋的房子,凡是与自己的生活或者与自己家族的纠纷无关的事,都不关心。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但是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他们打开门欢迎每一个过路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同情他们的表示,他们都愿意用真诚的友谊来报答。到了早上,你握住主人伸出的手告别,他一直把你送到村边。
后来,有一天在走了十个钟头的路程以后,傍晚来到了一所孤零零的小房子跟前。
接待我的那个女人已经上了年纪,态度庄严,衣衫整洁,这在当地是少见的。男的坐在一把草椅子上,立起来向我行礼,然后又坐下来,没有说一句话。他的老伴对我说:
“请您原谅他;他的耳朵现在聋了。他今年八十二岁。”
她说的是纯正的法语。我感到惊奇。
我问她:“您不是科西嘉人?”她回答:“不是,我们是大陆上的人。不过我们住在这儿已经有五十年了。”
想到她在这个角落里度过这五十个年头,我不由得感到了不安和恐惧。一个老牧羊人回来了,大家开始吃只有一道菜的晚饭,是用土豆、肥肉和白菜放在一起熬的浓汤。
饭后,老妇人来到我跟前。即使是最听天由命的人,心灵深处也还有着好奇心,她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折磨下,问道: “您是从法国来的吗?”“是的,我出来游山玩水。”
“您也许是从巴黎来的吧?”“我是从南锡来的。”
我觉着她好像非常激动。这一点我是怎样看出或者不如说是怎样感觉出来的,可就说不来了。
她慢吞吞地跟着说了一遍:“您是从南锡来的?”
那个男的出现在门口,像所有聋子一样,脸上毫无表情。
她接着说:“没关系,他听不见。”过了几秒钟以后她又说:“这么说,您认识南锡的人了?”“当然,差不多所有的人我都认识。”“圣阿莱兹家的人认识吗?”“认识,而且很熟,他们是家父的朋友。”
她聚精会神地望着我,然后用回忆起往事时的那种低低的声音说:“对,对,我记起来了。啊!西尔蒙一家子,您认识吗?”“认识,最小的一个现在当将军了。”
这时候她激动,她苦恼,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强烈、神圣的混乱感情,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需要。因此她浑身哆嗦着说: “是的,亨利·德·西尔蒙,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弟弟。”
我大吃一惊,抬起头来望着她,猛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
从前发生过一件轰动整个洛林贵族阶层的大事。一个年轻姑娘,又美丽,又有钱,叫苏姗娜·德·西尔蒙,被她父亲指挥的那个团里的一个轻骑兵士官带走了。这个带走团长女儿的士官,是个英俊的小伙子,虽然是农家子弟,但是穿起骑兵的蓝色短军服显得非常神气。大概是骑兵队伍经过时,她看见了他,注意了他,并且爱上了他,因为他就是她心仪的人。一天晚上,那个当兵的刚服役期满,就跟她一起不见了。到处寻找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找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死了。
没想到我却在这个阴森可怕的山谷里遇到了她。
于是轮到我说了:“是的,我记起来了。您是苏姗娜小姐。”
她点了点头。泪珠从她的眼睛里滚下来。接着她朝呆坐在茅屋门口的那个老人望望,对我说:“就是他。”
我明白了她仍旧爱着他,她仍旧用迷恋的眼光望着他。
我问:“至少您过去幸福吧?”
她用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回答:
“啊!是的,很幸福。他曾经使我很幸福。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凝视着她,既感到悲哀和意外,也对爱情威力之大感到惊异!这个富贵人家的姑娘跟随了这个男人,这个农民。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农民。她接受了他的那种没有魅力、没有奢华、没有任何一种雅致考究的生活,她适应了他的简朴的习惯。她仍旧爱他。她变成了一个戴着便帽、穿着布裙子的乡下女人。她在白木桌子前,坐在草椅子上,用一只瓦盆子吃白菜、土豆加肥猪肉熬的汤。她挨着他睡在一条草垫上。
这一整夜我听着那个老兵的嘶哑鼾声,他躺在简陋的床上,身边是跟着他来到这个如此遥远地方的女人。我一边听一边想着这段离奇而简单的故事,想着这个幸福,它如此充实完美而它的要求又如此之少。
太阳出来了,我握过这一对老夫妻的手以后就动身了。
说故事的人闭上了嘴。有一个女人说:“不管怎么说,她的理想太鄙下,她的需要太粗俗,她的要求太简单。这只可能是个傻子。”另外一个女人慢吞吞地说:“有什么关系,只要她幸福。”
那边,在远远的天边,科西嘉消失在黑夜中,慢慢地回到大海里,抹去了它那巨大的身影,好像刚才是为了亲自来叙述在它岸上居住着的一对谦卑的情人的故事,才特地显露出来的。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到的“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反衬“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突出了“那儿的人”的劣根性。
B.小说中写到的“那个女人”、“他的老伴”、“老妇人”、“富贵人家的姑娘”都是指“苏珊娜”;“那个男的”、“一个轻骑兵士官”指同一个人。
C.小说运用了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耐人寻味。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几乎贯穿小说的始末,有着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作用。
 
E.小说写到“她”之所以“聚精会神地望着我”,是因为“她”得知“我”是从南锡来的,差不多所有的南锡人,包括圣阿莱兹家的人“我”都认识。
(小题2)小说中的苏珊娜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小题3)小说插叙“从前……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一段,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幸福”,请结合文中人物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